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仓鼠症:囤积癖也是一种精神疾病

郑薛飞腾
2018-11-11 10:1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双11”来临,图书电商推出种类多样的促销活动,满减、5折封顶、限时抢购……对读者来说,平日囤在购物车、收藏夹里的书,终于可以尽情买买买,如数收入自己的书柜。然而,视线从电商五彩斑斓的页面挪开,抬眼看看书柜,又难免陷入一种自责:去年“双11”买的书,到现在连塑封都还没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大抵如此。

如今,这种情境被赋予一个潮流生动的名字,曰“仓鼠症”。说是仓鼠在冬天来临之前大量囤积食物,然而囤得太多,忘记储藏的地点,最后这些辛苦得来的食物白白浪费。囤书人的行为,与此相类。

查阅更多的资料文献,我们会发现在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中,这类行为有更专业的术语,即“囤积症”。多买两本书,放着不看,都成了一种精神疾病?对此说法感到不可思议的笔者为求证这个问题,翻开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麦克·埃伯特等人编著的《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按照其规定的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我诊疗,居然发现身上存在的“精神疾病”还不少。笔者再认真审视周围的朋友,发现大家身上似乎都带着两三种精神疾病。现代精神医学规定出什么“奇葩”又“日常”的疾病?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男性与女性,老人与年轻人患病率又有什么差别?我们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那些“日常”的病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每十到十五年就会根据最新的科研、治疗情况对各类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定义。如今的这一版本,完成于2013年,采纳、吸取了数百位国际一流水准的精神心理疾病教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博士等各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而极具科学参考价值。

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这一手册偏基础工具书,对于每种疾病的诊断特征、患病率、亚型等都有全面的记录。按照该手册的归纳方式,所谓“精神疾病”可再细分为21类和一些未被临床命名但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状况。细究这21类疾病发生的症状与场景,不难发现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睡觉到醒来,从工作到生活,从饮食到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长时间的失调,都有可能被判定为精神疾病。

以睡觉来说,持续性失眠是一种精神疾病,如果已经准备睡眠,超过二三十分钟仍未入睡就是失眠。睡眠时间过短也属异常,被称为“早醒”,总睡眠时间没达到6小时30分,可以被诊断为早醒。有下限,也会有上限,如果睡眠周期超过9小时,则是患了“嗜睡症”。睡不着不行,睡太短不行,睡太长不行,做一个“精神无疾”的人确实有点难。

与睡觉相呼应的另一件事,莫过于吃。和睡觉同理,饮食跌出一定限度,是“神经性厌食”,超出一定限度,则是“神经性贪食”。结合当前流行的减肥之风,“神经性厌食”似乎更值得我们详细了解。此病有三大特征:一是持续的能量摄取限制;二是强烈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三是对自我体重或体型产生感知紊乱;这样的特征配合着具体可计算的BMI指数,一个成年人的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这一数值小于18.5km/㎡就意味着体重水平偏低,超过30则是超重。以笔者为例,身高1.77米,平方,再乘以18.5,约等于58,也就是说,笔者如果低于58公斤,且仍然限制饮食,恐惧变胖,那就要被判定为“神经性厌食”。

除了吃和睡,我们还要特别来找找所谓的“囤书癖”。此病学名为“囤积障碍”,表现为难以丢弃物品导致物品堆积,以致生活区域拥挤杂乱,且显著地影响其用途。这种病症还常伴随着“过度收集”一起发病,所谓过度收集,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过度购物,其次是收集免费物品(如单页宣传品、被他人丢弃的物品)。这并非一个“尊贵罕见”的病,据调查,欧美社会中该病症发病率为2%-6%,男性的患病率明显更高,老年人(52-94岁)患病率比年轻人(34-44岁)高3倍以上。写到此处,笔者看了看自己15㎡的房间中堆叠的书、衣服、玩偶,特别是那些放了一两年都还没拆封的书,这病,一时半会怕是没救了。

那些“奇葩”的病

根据欧美社会现状统计,以上病灶发病率都超过2%。之于我们早已熟悉的抑郁、焦虑发病率更是远高于这一数值,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已成为我们当代生活中愈加常见的精神疾病。

埃伯特等人编著的《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为我们进一步拓展了精神疾病的视野。该著作中,作者提出九种在DSM-5标准之外的精神障碍表现。这些疾病在临床中确实存在,听起来也实属“奇葩”,它们分别是:替身妄想症、变狼狂、虚无妄想症、自窥精神病、恐缩症、杀人狂综合症、北极癔症、巨神温第高病、Fregoli现象。变狼狂患者会妄想自己是狼或者其他动物,自窥精神病则会产生自己身体为透明的幻觉。

但是,如果加入人类学视角来分析,有些“奇葩”症状,又让我们对医学界这套“病理化”路径产生几分反感。如北极癔症,被解释为主要发生在爱斯基摩人身上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为突然的叫喊、哭泣或撕毁衣物,患者会在雪地里跑或打滚,症状可以很快缓解,但事后患者常常不记得这些事情的发生。又如巨神温第高病,是在北美印第安部落出现且罕见的疾病,患者常感到自己被恶魔所占据,有些患者因为会恐惧自己变成恶魔导致极度激越。仅这两条而言,显露出欧美主流医学的几分“霸道”:在面对原始社会中的“异常”或是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便祭出“精神疾病”的标签贴上,一切就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

癔症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不论是DSM-5还是医学研究人员的论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阅读这些精神疾病手册,会产生全然不同的感悟。从当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它似乎在强调凡事要“适量”,对于吃、睡、玩,还有各式各样对于生活的需求,既不能无限压抑,也不能无限张扬。如果站在福柯的角度看,它又可以被看做现代科学权力与商业追求的联合,医学知识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以这套标准衡量,不符标准就是患上疾病,掏钱治疗才是唯一的拯救道路,由不得半点反抗。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今天的DSM-5也在关注传统的社会问题,并试图与社会学家一同解决人际关系、生活境遇的问题,例如儿童虐待、配偶伴侣冷漠、无家可归、极端贫困都被划入DSM-5“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中。在精神疾病手册中,我们不仅能读到科学知识,还能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关怀。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