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纤维里的记忆物语:世博会博物馆展女性纤维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2024-01-31 08:3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纤维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老的编织艺术演进而来的纤维艺术一直在用自身连接着久远的历史和不断革新的观念,纤维艺术通过亲切熟悉的材料和工艺连接着人类的集体意识和个人情感。

1月30日,“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开幕,33组作品,让观众感受纤维艺术的张力与无数可能。

这场展览展出了中美两位女性艺术家吴帆与李美京的33套作品,通过“生生不息”“万物共生”“方寸之维”“回望记忆”“纤语流转”五个主题空间演绎纤维艺术与生命、自然、社会的链接,引导人们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现场

策展人、深圳市木星美术馆创始人吕红荣向澎湃新闻表示,展览缘于她对纤维艺术的长期关注与研究,三年前,她邀请艺术家吴帆与李美京参与其以纤维艺术为研究的系列展览,“记忆物语”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展览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两位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东方女性艺术家的纤维艺术作品在同一展览中呈现。来自中国的吴帆和来自美国的李美京,两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既相似互通,又形成对比和互补。透过艺术作品,观众可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对生态、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这种表达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成为一种人类共通的直达心灵的诉说。

李美京作品

 

“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现场

在“生生不息”主题空间,艺术家吴帆将新媒体艺术作品与大型金属纤维装置艺术“繁花”相结合,共同诠释循环永恒、努力绽放的宇宙生命。作品《繁花》以植物茎叶和种子元素为造型语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生命的美好及蓬勃向上的力量。每一条纤细的线都好像被注入了生命,自由生长,萌发生机,交织汇聚为姿态各异、努力绽放的生命之花。

前景:《繁花》吴帆;背景:《夜照清》 主创:吴帆 联合创作:肖诗语、黄振业、刘香格、黄嘉颖

新媒体艺术作品《夜照清》是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的师生以吴帆作品《繁花》为题材进行长达3个月的创作而成。

“万物共生”主题空间是纤维与自然的对话,艺术家以纤维为媒介,描绘出自然界的变幻四季、山川情怀,树木藤蔓,以纤维独有的特性和趣味性,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方寸之维”主题空间融合了吴帆与李美京的多件作品,在诠释自然、生命的同时,进一步引发观者对于自然规律、物的本质进行思考,体会废弃与重生、芳华与朴素、繁荣与沉静的不同韵味。方寸之间可以布满复杂多维的纤维结构,通过纤维所形成的小小空间,创造出隐喻性的开放空间,搭建观者与作品的互动。

吴帆作品

观者在这一部分展项中,还可看到丰富的纤维材质及其工艺形式,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耗时的,艺术家在缠绕、打结、捆绑等长时间的重复性的手工劳作过程中跟着制作的节奏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材料与手工成为贯通当下与精神的媒介。

位于第三展区的《素裹·世博会》是艺术家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作品。同为吴帆的作品,与热烈绽放的《繁花》不同,素裹以更为简约肃静的线条诠释着自然之美的纯粹。一动一静,犹如音乐的高扬低转,为展览增添了韵味。

吴帆《素裹·世博会》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李美京同样喜欢以自然元素作为其创作的灵感源泉,所不同的是,其作品以活力的色彩和不寻常的造型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作品图像介于自然之物的似与不似之间,引起共鸣,引人想象。

李美京把记忆、情感与反思在她拧系和连接的工艺手法中汇入自然意象中生长。作品《共生》以巨大的墙壁雕塑形式呈现,其灵感来自自然图像,并重新指向富有想象力的自然。作为材料的塑料捆扎带体现了当代生活中消费主义的象征意义。艺术家采用人们生活中的材料,用艺术的语言重塑了他们的生命存在形态,代表文明的共存共生,这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悟。

李美京 《共生》

同时,在这部分展品中,艺术家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高科技技术面料,探索尝试传统手工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的诸多可能性,观众因而能够感受到更浓的现代气息。

吴帆、姜绶祥、王然 《棱镜》

在“纤语流转”部分,气韵流转,万物合一。在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中,永不停息地是对生命的敬仰和对希望的追逐,“纤语流转” 研究材料的本质,隐去色彩之时,痕迹之美便展露出来。作者用创作的半成品和废弃材料,同时表达物尽其用的人文理念。

纤维有非常强的适应性,能够创造出各种形态。仿佛是吸收了文明与历史的记忆,生命的脉动和生机随艺术家的手指注入到每一段蜿蜒流转的线条,再由线条交织成层次饱满、光影斑斓的视觉盛宴,将记忆生动的呈现在观者眼前。

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

时间:2024年1月30日至3月31日

地点:世博会博物馆2、3临展厅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