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旗下的青春|这位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电影人,有一个心愿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联合发起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本篇聚焦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电影人王秀文。
【人物简介】
王秀文,男,1935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他于1950年参军入伍,作为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文工团的一员,经历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中国最早期培养的电影专门人才。毕业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跟随谢晋和桑弧等名家,先后在上海出品的经典影片《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白毛女》(1971)、《舞台姐妹》(1964)、《第二个春天》(1975)、《大刀记》(1977)、《石榴花》、《清水店》(1983)和《竹林隐士》(1985)等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和导演。
王秀文(中)和青年们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一直以来,王秀文都把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作为人生座右铭,激励他克服困难,一路向前。
王秀文是家中的长子,受姐夫的影响,从小就萌生了参军打仗的念头。1948年,王秀文想跟着姐夫去苏北解放区,父母怎么都不同意这个十来岁娃娃的想法。1950年,20军文工团到上海招人,王秀文又跟着两个姐姐去参加招考。就这样,能唱会跳又会讲点普通话的王秀文被文工团录取了,成为20军的一名军人。
战场上,王秀文亲身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战场外,他用电影语言塑造英雄、讴歌英雄,记录峥嵘故事。退休后,王秀文致力于电影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寄望后起之秀能完成他的心愿——拍一部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影片。
“朝鲜战场上,最大考验是异常严寒的天气”
1950年11月,王秀文参军半年就跟随部队北上,在山东接受训练的过程中,有一次特级英雄杨根思来给他们作报告。看到这位战场上的大英雄,王秀文的内心无比激动,争着上前跟杨根思握手。结束时,全场大合唱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七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王秀文还是会心潮澎湃,于他而言,大英雄杨根思就像他的太阳,在人生的每一个晦暗时刻照耀、引领着他不断向前。
接受一个月的训练后,部队从辑安出国作战。20军作为第九兵团第一支踏上朝鲜战场的部队,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美陆战一师,而是异常严寒的天气。当年,王秀文15岁,经历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由于他们是江南的部队,没有戴棉帽子,他和很多战士一样,两个耳朵都暴露在外面。冷的时候只能用部队里的毛巾,把两个耳朵捂住,这下面打个结,再把帽子戴上,就向前行军。尽管如此,面对当时的极寒天气,王秀文的耳朵还是得了冻疮,落下了病根,现在每到天冷的时候都会肿。
当时战斗环境十分艰苦,王秀文和战友们一起啃着冰冻的土豆牙直疼,但是肚子饿,他们必须吃,不吃就赶不动路。而每个战士在赶路时,里面出汗,不一会儿全身上下的衣服就湿透了,再加上外面下雪,衣服上冻得冰就贴着皮肤摩擦,不少战士因此掉了一层皮,磨出了血,甚至发炎了。再加上那个时候,半个多月吃不到一点绿色菜,许多战友都患上了夜盲症,可他们整天夜行军,人生地不熟,有的战友走着走着,就从悬崖峭壁上掉下去了,致使出现非战斗减员。
在长津湖,15岁的王秀文,没有上战场的杀敌任务,他就尽自己所能,给伤员包扎送水,期间还遇到一位印象深刻的战友。
王秀文到现在还能想得起对方的模样,这个人没有右胳膊,就用一个手给伤员送纱布,送茶送水,等部队全部撤退完了才走。他本身是个伤员,完全可以躺在那,被人家照顾,实际却在照顾别人。王秀文感觉到,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在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王秀文跟随部队过汉江的时候中弹受伤,之后被送回国内救治,评为三等伤残。
腿里的子弹是挖出来了,但是骨头烂了,患上了慢性骨髓炎。想到自己刚刚上战场就要失去一条腿,年轻的王秀文脑袋一嗡,自己会不会永远都不能正常走路了?医生鼓励他“只要你有决心、坚持锻炼,一定可以站起来”。
从此,王秀文有了“站起来”的信念。他没有消沉,每天咬牙坚持复健,渐渐恢复了正常行走和慢跑,并于1956年3月光荣入党。
同时,王秀文对文化知识也十分渴求,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十分热爱表演,凭借超强的意志力,于1958年顺利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复健的过程中,有两件事令他印象深刻。一是还在医院的时候,欢送第一批养好伤的兵员上前线要有一个人指挥合唱,有文艺特长的王秀文主动挑起这个担子,拄着拐杖就上了台。不仅是为了指挥,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站起来。演出的时候,主治医生让他试着把拐杖扔掉。就这样,王秀文扔了拐杖靠着桌子,指挥大家唱了一整首歌,歌唱完伤口都出血了。
二是在他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专业课、文化课都录取通过了,体育课成为一个大难题,尤其是体育考试中的“空心跟头”这个项目让有腿伤的王秀文非常苦恼。他只能反复练习,练了半个多月,终于翻过了这个“跟头”。从双拐、到单拐、到扔掉拐杖,再到骑自行车、翻空心跟头、一万米长跑,锻炼腿的同时,意志也得到了锻炼。之后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王秀文都会以这段成功站起来的经历激励自己。
“培养电影人才,寄望后起之秀完成心愿”
四年的大学经历开启了他新的人生,而大学毕业后,王秀文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从场记、助理导演到导演,王秀文不断在工作实践中锤炼自己,将向前的精神也融入到电影创作当中。
在《白毛女》中,他将白毛女的哭戏用近景特写的方式放大,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第二个春天》中,他将“怕吃苦费劲,没有远大革命理想,不叫生活。生活就是斗争。道路、思想斗争,只要确定道路,便没有困难”作为电影人物的人生启蒙,向观众传递不惧困难的精神。
王秀文始终认为,导演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能够在情感上与观众共情、在思想上与观众共鸣,因而在创作时,他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拍摄《第二个春天》时,为了把造军舰的故事生活体验化,让普通观众也能从影片中有所启发,他再三斟酌后在剧本里增加了一个关于“游泳健将”的桥段——年轻小姑娘说她想做游泳健将,政委告诉她“如果怕苦怕累,你只能游泳,但成不了健将”——这段台词王秀文到今天还深深记得。他认为,有关理想信念的话题到今天也不过时,依然值得年轻人讨论和学习。
此外,王秀文导演的影片还有《大刀记》《竹林隐士》《石榴花》等,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拍一部他们20军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影片,用电影形式还原英雄的“三个不相信”。但岁月不饶人,退休后,王秀文致力于电影人才的培养,一直在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寄望于后起之秀能完成他的心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