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从一线工人到大国工匠,他的秘诀是与时代共振

澎湃首席评论员 李勤余
2024-01-30 13: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1月29日下午,王曙群在报告会上演讲。上海市总工会 图

1月29日,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暨2023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召开。“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技术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也一样能成为我们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身穿工作服的王曙群站在台中央,印在深蓝色工装胸口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

让我们调转镜头: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太空之吻”惊艳全球;2019年1月3日,月面巡视器“玉兔二号”顺利抵达月球背面,实现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在这两个举国为之沸腾、欢呼,被记录在中国航天里程碑上的历史性画面背后,有一个不为许多人所知却又绽放出耀眼光芒的名字:王曙群。他是大国工匠、全国劳模,曾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爱岗敬业奉献模范、全国最美职工,也是首位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高技能人才。

王曙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 图

王曙群和他的团队主要负责研制航天飞行器对接机构。简单来说,飞船好比两个同心圆,“对接”就是两个圆的边准确无误地贴合在一起,要靠对接机构把两个飞船“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把宇航员和物资输送到目标飞行器里。但难度就在于,对接装置上每个插头都有数千个插芯、数百个插孔,交会对接需要将所有插孔准确并同步插入插座。一旦稍有偏离,在太空中就很难补救。

这意味着,这项工作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唯有苦干、实干。也许在不少人的想象中,投身航天事业自带神秘的色彩和光环,但王曙群们的任务一点也不“浪漫”: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每到半夜瞌睡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王曙群走路、睡觉时都在思考如何实现对接,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

选择义无反顾地全情投入,因为在王曙群看来,航天产品只有100和0的区别,不能有任何一个细节出错,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做到极致。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

吃得起苦,也耐得住性子,这与王曙群的性格与经历有关。1989年技校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厂里做技工。当时,不少人辞职“下海”,只有王曙群老老实实地跟在师傅后面锉、錾、削、钻,苦练基本功。一晃30多年过去了,王曙群就好比一颗“螺丝钉”,扎根在生产一线,带领着一群匠人打造国之重器。

但让王曙群从一名技校生一步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又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1992年1月,载人航天工程被正式批复立项,正在高级技工班培训的王曙群接到了研制航天飞行器对接机构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航天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航天人的他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可以说,正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改变了王曙群的人生轨道。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如果说顶尖科学家更关注原始创新,那么产业工人是在生产一线,是立足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基于产业实践的创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抓斗大王”包起帆到全国劳模李斌,再到大国工匠王曙群,为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上海的一代代能工巧匠孕育“上海制造”,擦亮“上海品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着“上海力量”。

如今,上海正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广大职工的精湛技能和创新成果,为广大高技能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帮助更多一线劳动者快速成长。2022年9月,上海工匠学院的首届“工匠学历班”开班,76名学员被录取。学历班由包括王曙群在内的沪上著名工匠亲自担任导师,八成学生从事制造业工作,其中20%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不乏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者。近年来,王曙群团队也开启了“人才复制计划”,起用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为中国航天事业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 

王曙群常说,“没有对接机构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没有团队的一起努力也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国家的认可让产业工人有了获得感,社会地位的上升让产业工人得到了信心,时代的变迁更让产业工人拥有了全新的职业内涵。相信,只要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就能让更多“王曙群”的创新才智得到充分涌流,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责任编辑:陈才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