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辈不在,年味儿淡了?他说总有一些东西没有变
春节,这个传承千年的盛大节日,如今却面临着传统习俗消失的危机?
眼看就要过年了,会想起85、90后这一代记忆里的年味儿,无论是大扫除、放鞭炮、写春联、贴窗花,还是熬夜吃饺子、磕头拜年,其实都是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沿袭下来的。
今天一个热搜说的是,这家里头没了这些老人啊,也就真的没什么年味儿了,那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传统习俗渐行渐远?
这是一刻talks讲者何大齐的分享。在他看来年味淡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生活习惯。
要再过70年,又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必然的,但是有一点,精神这种理念,我们中华民族并没有变。
有关“年味儿”的那些事
新知心智前沿,我是一刻talks讲者何大齐。
因为时代的发展啊,必然会引起我们生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些思想观念变化一定会在春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表现出来,尤其咱们最近,就从1949年到现在,咱们国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恐怕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个脚步都走得快。
我这本书里所记载的事情是1940年到1945年时候的情况,因为这个时间段在我童年里的,你别看那时候我年纪小,那时候的记忆到现在历历在目,我真没想到说我童年时的记忆成为我老年创作这些画的一个生活基础。那个时候什么样子呢?那个时候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敬神敬祖。要全家聚会吃团圆饭,亲朋好友要拜年,要这个放花炮,要给小孩压岁钱等等,这些东西基本上延续了民国以来的这个风俗,一直到55年,就解放以后。所以我记忆中的春节仍然是民国时期老北京的那个春节。
说到了这个传统年俗的一个东西,你比如像我们过去是,就是说我1945年到1955年这一段,这十年。
我们家是住在西四这个地方,而且是一个很大的房子,这四合院是五个院子套着,住了十几口人,所以我们家就在这个更大的一家族,就是何家的这个家族里就算一个中心了,所以这个大家族里所有的这些祖先的牌位啊,一些这个,过去叫画的那叫影,这种都放在我们家,每到三十,过春节的时候,第一项就是祭祖,就是把祖先的牌位呢都摆在这个北房中间那间,咱们管叫正房的中间那一间叫堂屋,就是客厅。然后在三十晚上吃晚饭前,全家人按照辈分的高低,按照顺序站在四周,上香磕头给祖先,这延续了很多年,奶奶那辈先磕,然后父辈,然后我们孙子这辈,那是很隆重的,所以仪式感很强。
还有一个就是敬神,这也是过去我小时候一个记忆,就是马上就快到这个二十三糖瓜粘了,糖瓜粘是小年,祭谁呢?祭灶神,这也是一个过年时候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就是这个过去这大家庭都有厨房,就是做饭的房间,供着一个灶王爷龛,在里头贴了一张画像,这个画像呢,有的是一个灶王爷,有的贴两个人,一个灶王爷,一个灶王奶奶,放在哪儿呢?放在厨房的墙壁上,一般的放在北墙上,他在那干什么呢?监督这一家人的言行,等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汇报这一家人这一年的表现,所以叫送灶王。
送灶王的仪式是什么呢?上供的时候必须摆上一盘关东糖,一盘糖瓜,另外也要供一些食品,还要供一碗水,还有草料,就是喂那个灶王爷走的时候骑马走得,还得给这个马喝水,喂草料,然后呢送灶王爷呢,只有男的能送,女眷不能送。烧完香之后,磕头,磕完头之后,把这糖瓜搁那个火炉的口上绕两圈,它一绕之后,这个糖就化了,把融化的糖抹在灶王爷那个神像的嘴上,干什么呢?封口,什么叫封口?就是让他到玉皇大帝那儿别瞎说去,给嘴上抹蜜,就这意思,然后就把灶王爷龛揭下来之后,放在院子里头给烧了,烧了之后还要撒点水,还要把那草料都撒在地下,那是让马吃的,假设那灶王爷走时候还有一个马。每年都这样,都要祭灶,到三十晚上现买一张灶王爷那个画像回来再贴那,就是灶王爷又回来了就是,所以这个祭神祭祖在我小的时候,就是这两件事印象最深。
再一个就是什么呢?就是咱们说的二十四扫房子,要做大扫除,把全家,从房顶到墙壁,到地面,到所有的屋里的家具,先用笤帚扫,然后用水洗,然后呢还要把被褥这些东西都拆洗,这叫什么呢?这叫除旧,除尘,尘土的尘跟陈旧的陈同音,所以就是说要把这一年的污秽,陈旧的东西,倒霉的东西,全都给它扫干净了,这叫除旧布新,把这些东西弄干净之后,就开始要布置家里头,贴年画,窗户上贴窗花,门上贴对联,贴横批,大门外得挂灯笼,贴对联,贴门神,等等这些事都在大扫除以后,弄整齐了,迎新年。
这大扫除完以后,这不是咱们说腊月二十四嘛,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这段期间,全都是准备采购年货和做年饭。
所以这一段时间也是最有年味的时候,全家热闹极了。到年夜饭的时候,所有的这些菜比平常要丰盛得多,而且呢很多菜平常就吃不着,就也不做,为什么呢?就因为年菜的这个饭都有寓意,比如这四喜丸子一定要做的,这个四喜丸子什么意思呢?叫福禄寿喜,它是吉祥的寓意,还有红烧鱼,年年有余啊,还要有只鸡,大吉大利,就类似这个都要有,它的每个菜的名字和内容都和谐音,都跟这个祈福有关。
再有就是放鞭炮,那会儿放鞭炮那是必放的,不但放鞭炮,而且放花,放那盒子。
但是那过年更引起孩子高兴的就是逛厂甸,这是我很深的记忆,厂甸里有吃的,有玩的,吃的呢,就是有些吃的东西,平常没有,你这大糖葫芦你们见过吧,两米多长,只有厂甸卖,而且这一年就是厂甸那几天卖,这糖葫芦买回来得扛着。上面刷的糖不是咱们现在冰糖葫芦这糖,是那白颜色的,就是刚才我说的关东糖那种东西,叫糖饴,风车,氢气球,噗噗噔儿,还有就是这个风筝,这是我们小时候每一次去都要买,这风车,风一吹就响,风车转起来打的鼓响,所以特别有节日的氛围,就是他们老说年味,其实这些东西都构成年味,你比如这个颜色,声音,包括这种仪式场面等等,就构成了春节的味道。
这年味淡呢,主要是说过去的那些仪式没有了,你比如咱们现在经济条件好转了,就是咱们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程度啊,你天天都可以吃过年时候吃的东西。第二什么呢?就是大家庭的这个分化,咱们看老舍写的四世同堂,在我外婆家就有四世同堂,然后在我们家是三世同堂,在现在就是两代人,父母还有孩子,这大家庭已经不存在了,就分化了已经。
所以必然带来了一些礼仪的简化,辈分之间那种要求啊,那种礼节啊,等等这些都没有了,再有咱们现在这个文化生活,思想观念,随着经济的变化,随着这个生产社会化的这种变化,像你们年轻人可能过年都不自己做饭,都叫外卖,甚至于就到饭店去吃,这种形式一变的话,那么买年货,做年夜饭,这个事就没了,所以我觉得咱们现在年味淡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生活习惯。
要再过70年,又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必然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几千年的历史啊,形成了我们现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思想和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可以用传统的那种过年的仪式来表达,比如说敬神敬祖啊,团圆饭了等等,放花炮等等,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形式来表达,但是这个精神这种理念,我们中华民族并没有变。
你看现在咱们很多年轻人都,都不是北京人,一到过年的时候归心似箭,还是想回去见父母,还是想团圆,这个也没有变,所以我们说内容没有变,形式可以变,大家都知道这个形式啊,这个仪式实际是由这个风俗习惯凝聚成的一种,一种这个,凝固下来的一种样式,它变成了一种仪式。
-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