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秘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厂如何“叠”起来

2024-01-28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南岸

一座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

单体水厂

目前正在进行通水前的准备

▲东莞松山湖水厂

这座水厂为东莞松山湖水厂,是国务院部署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项目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膜处理+安全消毒全流程制水工艺,可日生产自来水110万立方米。”中铁四局东莞松山湖水厂项目负责人曾宇昕说。

▲空中俯瞰东莞松山湖水厂

东莞松山湖水厂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建造过程又采用了哪些新技术新工艺?我们这就一起去看看吧!

PART.01

比传统水厂节约用地约50%

一座自来水处理厂,需要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常规水处理一般分为两条线,一条是水处理线,即取水泵房+细格栅间臭氧预处理+平流沉淀池+砂滤池+清水池+配水泵房,另一条是泥处理线,即重力浓缩池+污泥平衡池+脱水机房,共需9个单体建筑。”曾宇昕说。

每个程序都需要建设相应的建筑物。而随着水处理工艺向延长化、复杂化方向发展,用于水处理的构筑物数量不断增加。

▲东莞松山湖水厂沉清叠合池

“供水能力为50万立方米的水厂,占地规模普遍达到250亩以上。若按传统设计,供水110万立方米的东莞松山湖水厂用地,一般需要占地500亩左右。”曾宇昕说。

东莞松山湖水厂所处位置,是珠三角区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谓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设超大规模水厂?设计单位通过消化吸收国内外水厂建设的新理念,创新采用了最经济科学的“叠合式”设计方案。

▲东莞松山湖水厂所处环境

科学布置地下管线,合理协调水厂构筑物的空间关系,对厂区最大单体沉清叠合池以及砂滤池、南北细格栅间等主要构筑物均采用上下两层的叠合式新设计,成功将24个标高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塞”进了290亩左右的面积内,相比传统水厂设计节约用地约50%,还相应节省6个构筑物所需的建筑材料。

PART.02

无人机空中“慧眼”测绘扫描

创新的叠合式设计,也给施工带来了新的难题,例如,基坑开挖深度变大、外运土方数量增加、管道排布更为复杂以及厂区作业面狭窄等。

“要想让设计方案顺利落地,必须创新建造技术。”曾宇昕说。建筑物叠起来了,基坑出土方量和位置的精确度就更复杂。

▲东莞松山湖水厂沉清叠合池

中铁四局建设者采用无人机测绘技术。“通过空中‘慧眼’测绘扫描,我们获取了数万个点位的三维坐标信息,精准得出土方量等参数,为土方外运和回填工作提供了参考。”曾宇昕说。

工程单体众多、地层结构复杂,厂区基坑之间间距小、管桩多,针对这些问题,项目技术团队还在基坑开挖中采用预应力外锚体系进行支护。“我们在基坑边墙内嵌入锚固体系,充分利用边墙岩土的自身稳定性抗倾塌。”曾宇昕说,与传统基坑中使用内撑支护体系相比,少了两道边墙中间的支撑钢柱,不仅节省了工程材料,还让基坑形状由“目”字敞开,变为“口”字,更加方便机械土方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

PART.03

虚拟空间对管道“预装配”

叠合式设计,让管道线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布设。东莞松山湖水厂的厂区内,管网密布。“工艺水管、反冲洗管、自用水管、雨污水管等管径从0.15米到3.2米不等的20余种管道系统,就像人体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中铁四局东莞松山湖水厂项目总工程师李光生说,各类管道总长约50.54公里。

平面图纸,呈现的是纵横交错、各种管径不一的管道,安装稍有不慎,都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项目技术团队采用了最新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根据设计图纸绘制出与实际尺寸1:1虚拟空间,进行各类管道“预装配”。

▲东莞松山湖水厂BIM模型

将平面图变为三维立体信息模型图并非容易。“在对各条管道归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管道安装位置重合、高低不合适等现象,我们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经过科学验算,合理地将管道位置进行了精准的归位。”李光生说。

叠合式设计还令施工空间狭小,增加了现场作业难度。由于事先在虚拟空间对管道“预装配”,大大加快了现场安装的精准和效率,不仅实现了安装零差错,还比以往管道安装效率提高了10%。

同时,项目团队还引进了装配式建筑理念。“从节地节材的设计理念,到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装,绿色智能的新建造技术确保了东莞松山湖水厂高质量建设。”曾宇昕说。

▲正在进行通水前准备的东莞配套松山湖水厂

据悉,东莞松山湖水厂正式通水后,将惠及370万人用水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执行主编丨李元、沈苏

责任编辑丨沈嘉鹏(四局)

原标题:《探秘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厂如何“叠”起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