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湖州味道|1859年意大利人为何来湖州学养蚕?

2024-01-27 20: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3915字,阅读约16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余连祥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19世纪中叶,肆虐欧洲的蚕微粒子病,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意大利的丝绸生产,使其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一去不返。为了寻找健康的蚕种,探索对抗蚕病的科学方法,意大利蚕桑专家卡斯特拉尼率领一支由7人组成的科考、商业探险队于1859年3月9日抵达上海,4月14日在法国总领事敏体尼的陪同下前往湖州,一行人被安排居住在湖州当地的寺庙中。

卡斯特拉尼亲自指导用意大利方法养蚕,并雇用两位中国人用传统的中国方法养蚕。卡斯特拉尼每天都对两个实验进行仔细、详尽地记录,并在附近蚕农家中调研观察。这些笔记日后被整理成《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一书。

卡斯特拉尼及其著作的中译本

卡斯特拉尼团队里有一位摄影师贾科莫·卡内瓦,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留下了中国蚕丝绸文化史上最早的一批影像资料,让这次湖州之旅“有图有真相”。

当年居住的寺庙相对简易,除了卡斯特拉尼团队的房间,还要隔出两个蚕房,分别按中国和意大利养蚕法来饲养春蚕。当地人养春蚕,一般清明前后收拾蚕室,洗晒蚕具。卡斯特拉尼4月16日以后再来收拾蚕室,还要隔出两间蚕室,实在太匆忙,这对饲养春蚕极为不利。

卡斯特拉尼对中国养蚕法的知识,来自曾经阅读过巴黎汉学家朱利尼主编的《概述中国培育桑树和饲养桑蚕的主要方法》,另外就是请教从上海带来的一位“养蚕专家”。

卡斯特拉尼亲自跑到蚕农家调研,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对此,他抱怨道:迷信还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它可以在任何时刻阻止你。这里的人不让别人看他们的蚕,他们甚至不让自己的亲人看;有时是因为它们在眠,有时是蜕皮,有时是吐丝结茧。这禁令是不容置疑的,任何解释证明都没有用。外国人还被怀疑因为很脏而会传染或玷污任何与之接触过的生命体。

那么,卡斯特拉尼所谓的养蚕“迷信”,其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根据与卡斯特拉尼同时代的汪曰桢(1813—1881年)在其书《湖蚕述》中记载,可以弄清楚卡斯特拉尼的疑惑与对清代湖州蚕丝绸文化的“误读”。当地的养蚕人家禁止卡斯特拉尼进入他们的蚕室,其实是从宋代一直沿习下来的“关蚕房门”习俗:蚕时多禁忌,虽比户,不相往来。宋范成大诗云:“采桑时节暂相逢”,盖其风俗由来久矣。官府至为罢征收,禁勾摄……谓之关蚕房门。虽属附会,然旁人知其忌蚕,必须谨避,庶不至归咎也。

卡斯特拉尼却不愿遵从这一习俗,频频出没在寺庙周边,试图进入蚕室观察和了解当地的养蚕法。这也算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碰撞”。

不过卡斯特拉尼团队中的摄影师贾科莫·卡内瓦还是拍摄到了一张农家蚕室的照片。卡斯特拉尼根据这张照片临摹了蚕具照片。不寻常的是,正在喂养蚕宝宝的并不是“蚕娘”,而是两位男人。也许这户人家只有两个光棍男子,收了卡斯特拉尼给的“小费”就允许他们参观蚕室并拍了照片。

蚕室

照片上的蚕室,有一排木头门窗,没有糊上桃花纸之类的东西,密封性极差,不容易为小蚕加温。中间切桑叶的操作台是一张“四仙桌”。套蚕匾的蚕架、蚕匾有大有小,缺少放蚕匾的给桑架。被卡斯特拉尼标上炭盆的并不是陶盆,而是装木炭的袋子。

卡斯特拉尼临摹的蚕室和蚕具

蚕室的门窗上张贴着蚕神和蚕猫,蚕架上插着辟邪的桃枝。照片中的两位男人,一位正在切桑叶,另一位正在给小蚕匾里的蚕宝宝喂桑叶。因为蚕宝宝要不分昼夜地喂桑叶,桌上还放着照明用的油灯。

为了不让老鼠伤害蚕宝宝,蚕农用蚕猫避鼠。有卡斯特拉尼所看到的剪纸的蚕猫,也有汪曰桢在《湖蚕述》中写到的泥猫。不过最管用的是蚕农家所养“逼鼠”的猫。至于桃枝,并不是装饰品,而是驱“蚕祟”的。四仙桌偏高,让矮小的蚕妇来切桑叶是很累的。比较轻松的是坐在下面照片中这种春凳上切桑叶。卡斯特拉尼根据调查的情况,还画了一位对幼蚕“柔情”的蚕妇。画面中的蚕妇正捧着放乌蚁的竹簟,展示给卡斯特拉尼观看。

春凳和桑碪

蚕妇向卡斯特拉尼展示被蚊帐保护起来的蚕蚁

对于户外桑树的考察,自然没有禁忌。卡斯特拉尼根据观察,写了文章《关于桑树》,介绍湖州蚕农房前屋后到处栽种桑树的情形。

卡斯特拉尼从照片临摹的桑树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种桑树都是矮化了的中杆桑。卡斯特拉尼还注意到,经嫁接的“湖桑”,叶片平均大小是意大利桑叶的两倍。他还注意到吃桑叶的昆虫“毛虫”,而意大利桑树上并没有这种害虫。

卡斯特拉尼在寺庙里一开始养蚕,就对中国养蚕法产生了疑惑。意大利养蚕法中,通过用炉子加温来控制养殖温度。他原先从书上了解到中国北方人在“火仓”里加温饲养春蚕。然而,帮他饲养春蚕的两位中国人告诉他,在湖州一带养春蚕,即使小蚕也不用加温,访问周围的蚕农,也都说不用加温。蚕农们认为,蚕室加温,会导致蚕宝宝体质虚弱,食叶量下降,甚至会因停止吃叶而死掉。卡斯特拉尼由此推断,当地蚕农曾经给小蚕加过温,但因效果适得其反而放弃了。他发现当年湖州蚕农没有温度计,便认为他们很难控制人工加热的温度。

汪曰桢《湖蚕述》中则描述了用火加温与不用火之法。他在谈到蚕室布置时,引用了徐献忠的《吴兴掌故》。徐献忠认为,蚕室用火加温,是古代传下来的养蚕之法。诚然,湖州蚕农尚未有卡斯特拉尼所说的蚕用温度计,但蚕室温度一直控制在蚕姑穿单衣进蚕室不冷不热的体感温度,即25度左右,这是有利于春蚕生长的理想温度。蚕农们根据南风或北风分别开南窗或北窗透气,这样既不会被大风吹走暖气又能保持蚕室良好的通气性能。至于加温时间,一般从给蚕种加热“催青”开始,直至眠好三眠。三眠,俗称“出火”,意思是眠好三眠,四龄的蚕宝宝较为强健,抗冷热的体质较强。

卡斯特拉尼还比较了中意两种不同的清除蚕沙方法。中国方法清除蚕沙,主要用两只蚕匾翻来覆去分离蚕宝宝与蚕㯩,十分繁复。因此,他认为意大利的方法更为可取:“我们使用的是一种轻薄的纸张,上面布满密集的网状小孔,使蚕能轻松地通过这些小孔爬到上面来。同时网孔会将蚕分散,以便它们能在同一时间里全部爬上来而不会相互拥挤。这样一来,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蚕也不会感到痛苦。”

其实,中国人清除蚕沙之法,主要也用蚕网,而且是比意大利纸网使用起来更方便的线网。《湖蚕述》在介绍蚕具时讲述了两种除沙工具:“分㯩小蚕用尖竹箸,俗名蚕筷。大蚕用网……”即乌蚁除沙,只要将正在吃桑叶的乌蚁用蚕筷轻轻夹到另一个蒲篓或竹筛上。卡斯特拉尼雇来的中国人养蚕,只用一种大网眼的蚕网来除老蚕的蚕沙。卡斯特拉尼根据对比观察,他用意大利方法饲养的春蚕,不管是加热饲养还是自然温度饲养,在三眠以前都生长良好。但到三眠时,反而是加热饲养的春蚕中出现了亮头蚕等病蚕,大眠时仍有病蚕死去。反观用中国方法饲养的春蚕,从小蚕中发现了一些死蚕,但后期却生长良好,看上去像是生长不良的蚕在前期就被淘汰了,其他的都能健康生长。

蚕网除沙

卡斯特拉尼还对中国养蚕法中使用的两种“神器”产生了兴趣,这便是石灰粉和“炭粉”。石灰粉是在生石炭上洒点水,让其化成粉,再用筛子筛掉化不开的石子。初冬时节,将稻谷砻成糙米,用风扇扇出来的稻谷俗称“砻糠”,将砻糠“煨”成斑糠后收藏,到养蚕时使用。由于砻糠煨焦了,故又称焦糠。这种炭化的斑糠,也就是卡斯特拉尼所说的“炭粉”。卡斯特拉尼发现,用中国方法养蚕,在蚕眠时就要用到斑糠或石灰粉:当蚕匾里的蚕都进入休眠,他们用手将一些炭化稻壳(即炭粉)和熟石灰的混合物撒在蚕体上,直至将其覆盖……然后,让蚕保持这样的状态,直到它们抬起头来,抖落身上的石灰和炭的混合物,这也表明了休眠期已经结束。

蚕农一般在头眠、二眠和出火时撒斑糠,大眠时将斑糠和石炭粉拌匀后再撒到蚕座上,或单撒石灰粉。在眠头上撒斑糠,其功效是保持蚕座干燥。在四、五龄蚕的蚕座上撒石灰粉,除了干燥作用外,还能预防蚕脓病等。一旦发现有少量蚕脓病,赶紧撒上石灰粉,能抑制蚕脓病的传染。以石灰粉来杀灭病毒,防治脓病,近代科学实验证明确有成效。石灰粉的功效还有除虫豸。眠好大眠,五龄的蚕俗称老蚕。蚕匾里已养不下那么多老蚕,蚕农一般会清理出厢房等地方来,将蚕宝宝养在地下,称下地蚕、落地铺。房间四周要堵上老鼠洞和能钻进蚂蚁的缝隙等,并撒上石灰粉。

撒了石灰粉的眠头

卡斯特拉尼提醒中国蚕农,蚕眠时足上会长出丝来,将蚕身固定在蚕座上,以便顺利脱皮,尤其是大眠头。此时最好不要捉眠头,以免影响蚕眠。然而,中国蚕农却习惯于捉出火头和大眠头来称重。称出火头或大眠头,一是计算蚕茧产量,二是预估桑叶需要量,以便买卖桑叶。

出乎卡斯特拉尼意外的是,小蚕时气温低都不愿用炭火加温的蚕农,在熟蚕上山后,却要给“山棚”生炭火加温。他转述了蚕农如此做的理由:他们认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加热,不是所有蚕都能够结茧,而那些能结茧的蚕也不会这么快就完成作茧。这两个结果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大家想要一个好的收成,而且越快越好。山棚里用炭盆加温,《湖蚕述》里称“攃火”。直到此时,卡斯特拉尼才观察到当地蚕农是如何将陶盆里的木炭点着,并用斑糠或草木灰护着,为山棚加温。用炭盆炙山棚,有利于熟蚕吐丝,且吐出来的丝有利于缫丝。《天工开物》称之为“出口干”。山棚下面用炭盆加温,比给整个蚕室加温,操作起来要方便得多,且只要三、四天就行。

给山棚加温的炭盆及守夜者

出乎卡斯特拉尼意外的是,养蚕时认真“关蚕房门”的蚕农,却在庆贺蚕茧丰收时大方地请人参观。卡斯特拉尼的到来,并没有影响这一年春蚕的丰收,因而也能分享附近蚕农春蚕丰收的喜悦。

不过卡斯特拉尼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寻访健康蚕种,他根据意大利养蚕法的经验,加上现学来的湖州蚕农育种法,培育出了健康蚕种。此年秋天,卡斯特拉尼团队带走了12万盎司的中国蚕种。然而,由于蚕种打包存放的失误,这些蚕种在过热带地区海域时因发酵而损失了一大半,幸存下来的蚕种也健康受损,次年的生长情况并不理想。虽然卡斯特拉尼在贩卖健康蚕种方面失败了,但他在中意蚕丝绸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第127期|第128期|第129期|第130期第131期|第132期|第133期|第134期

第135期|第136期|第137期|第138期第139期|第140期|第141期|第142期第143期|144期|第145期|第146期第147期|第148期|第149期|第150期第151期|第152期|第153期|第154期第155期|第156期|第157期|第158期第159期|第160期|第161期|第162期第163期|第164期|第165期|第166期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沈竹青

编辑:马羚、张加凡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谢尚国、姚思思、王树成

编辑制作:小文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

点个

,点亮

在阅读中回味历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州味道|1859年意大利人为何来湖州学养蚕?原创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轻触阅读原文

湖州发布 赞 分享 在看 写留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湖州味道|1859年意大利人为何来湖州学养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