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索引,构成了乔治·斯坦纳“思想之诗”的注脚

2024-01-30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斯坦纳巧妙地将哲学家与诗人的互动比作双人舞,这无疑是一种台前与幕后、揭示与遮掩、存在与感知的关系。当论及“存在”时,斯坦纳写到“存在的脉动总是被表面的、常规的、有序统计的现实掩盖或扭曲,只有诗歌和艺术才能使这个连续体被感知到”,这或许是存在主义美学式的表述,但不可否认的是诗与哲学都需要超越现实,这解释了斯坦纳的诗性立意所在。

文/祁泽宇

刊于2024年1月25日文学报

哲学和诗的纷争由来已久,最知名的莫过于柏拉图抨击诗人,他把城邦的王冠留给了哲学家,诗人则被逐出理想国。虽然柏拉图亲手制造了哲学与诗歌对立,但柏拉图论说的气质却全然是诗性的,从而开启了用诗性文字捕捉哲学感悟的历程,其后学不计其数。斯坦纳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思想皆始于诗”,这一论断绝非无的放矢,《思想之诗》正是基于哲学发展历程中哲学与文学的同频,在整体性的跃动中把握哲学论证与文学表达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斯坦纳看来,哲学表达的是生活语言难以言说的,而文学恰是一种不需遵从现实规律的假定真实,它在表述人类精神时先天地具备“可见的不可见性”(黑格尔语),因此哲学需要文学的驰援。这一理念在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里达到极致,文学被赋予某种本体性的意味,他说:“哲学就象在科学的童年时期,从诗中诞生,从诗中得到滋养一样。”这类似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谢林的论述直接影响启迪了斯坦纳。后者认为哲学的魅力在于“抒情与分析的融合之中”,纵使是质疑一切的马克思也从未怀疑过语言与文字的表述能力,如果将哲学泛文本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可以视为“对世界的阅读”,马克思的全部作品可以被视为一部思想史诗。是的,一部哲学论述若充斥着抽象的观念与思想,必然会对读者产生艰涩的排斥和疏离,而伟大的思想绝不会脱离语言存在。

《思想之诗》[美]乔治·斯坦纳/著,远子/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斯坦纳巧妙地将哲学家与诗人的互动比作双人舞,这无疑是一种台前与幕后、揭示与遮掩、存在与感知的关系。当论及“存在”时,斯坦纳写到“存在的脉动总是被表面的、常规的、有序统计的现实掩盖或扭曲,只有诗歌和艺术才能使这个连续体被感知到”,这或许是存在主义美学式的表述,但不可否认的是诗与哲学都需要超越现实,这解释了斯坦纳的诗性立意所在。

20世纪阐释学的兴起使文学领域格外关注哲学,马舍雷在梳理20世纪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文学哲学”这一概念,斯坦纳也论述了文学与哲学的久别重逢,一方面,文学很难拒绝哲学的深意,哲学里也充斥着文学的诗性;另一方面,文学借助哲学来反映世界,而哲学又需要文学提供某些灵感。它们互引互证,诗对于作品意义的生成起着“倒逼”和“反推”的效用,在阐释学的文本体式中,理解构成了二者的通约,它们可以相辅相成的把握世界。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学哲学兼容的状态称为“本体论诗学”,反之,我们也可以理解哲学理论在文学文本阐释时大放异彩的原因。

《思想之诗》将论述重心放在语义和语境中,引用文学手段对哲学作品进行文本化的分析,书写晦涩隐喻的赫拉克利特、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柏拉图、极富文学才华的笛卡尔、“雅典式哥特风格”的黑格尔、以文胜质的伯格森、将格言融入生命的尼采、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之家……在对他们的论述中体现出诗与辩证法的张力。可以说,一部作品不可读,是因为缺乏“灵魂方面的思维能力”,同理,一部哲学著作难以理解则是因为在语言上缺乏雕琢。

文学为世界的复杂性与思想的主体性之间提供了缓冲,而基于文学的视角,斯坦纳对诸多哲学家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诸如“完完全全是诗意的”《哲学研究》,作者始终分析的是“蕴藏着的另一个文本”,这种审美上的不可言说性也让《思想之诗》具有几分神秘主义色彩。当然审美不是用来理解的,斯坦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哲学的新思路——即刻进入语言,感受哲学命题,即使是错误的依然保有价值。

在鲍姆嘉通看来,“诗就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谈论”“诗人则只能欣赏诗意的人”,在《思想之诗》里,文学是哲学家的“保护神”,是解释哲学的不二法门。我想,哲学家需要迷狂时的喃喃诗语,斯坦纳也是如此,其随笔式的表述有激情有深度,在论述核心观点时他不拘于某一学术范式,而是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哲学索引,让人不觉沉闷,这一切的张扬与超越都构成了“思想之诗”的注脚。当然,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只是表象与隐喻的一环,认识世界绝不限于文学这一镜像,斯坦纳则是在绘画、建筑、数学、美学等诸多领域作出摘引,使《思想之诗》完成了直面人精神生活的“人文主义”的归复。

我们都知道,能指与所指、语言表达与实在、言辞与可交流性之间的对话贯穿了哲学的历史,然而在斯坦纳看来,它们已在全球化与现代性扩张的今天土崩瓦解。斯坦纳认为“语言与现象、与我们日常语境的普通关系已经变得近乎幼稚”,当技术抢夺了言语的核心时,世界未能按照理性的轨道安稳前行,有几分“言隐于荣华”之意味,斯坦纳直言“不朽的丰碑已经作古”,他是如此的悲观。对此,斯坦纳预言“最可能存活下去的是混合类型”,这不禁让人想到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的中国传统,似乎它们是“思想之诗”有力引证,也许在“后语言或后文本”的哲学时代,彼此连通、一通百通的中国哲学将隆重登场。

稿件编辑:郑周明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资料图、摄图网

原标题:《百科全书式的哲学索引,构成了乔治·斯坦纳“思想之诗”的注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