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之声|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再出发,如何刻画城市科创基因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彭艳秋 实习生 郭思航
2024-01-27 21:19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正在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配合推动科创板完善科创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上海坚持不懈支持“0到1”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预计4.4%左右;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加速创新迭代,才能实现产业蝶变。”1月2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要抓好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和“成果转换”的链接通道,力争再用4年的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代表委员们如何建言献策?

给硬科技更多容错机会

建设科创中心,首先需要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更包容的试错环境,是科研攻坚者共同的心声。

“中国前沿的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云提到两组统计数据。她认为,在民营市场化资本不肯、不愿、不敢投资的阶段,要充分发挥国有创投机构在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和基本面作用。建立容错机制。

“前沿科技投资要早进慢出,主动让利、勇担风险。投早、投小、投未来,要给予40%-50%,甚至70%的风险容忍度。建立科学考核机制,给予更长的投资和退出期、更高的管理费用以及更高比例的收益分成。”朱云表示。

民革上海市委会提交的《关于促进国企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案中则提到,要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国有资金为杠杆,以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创资金体系,给硬科技企业提供更多容错机会。

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市人大代表、优刻得董事长季昕华对此深有同感,“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企业家越多,市场活力越强。因此给予创业者、企业家更多的宽容和保护,给予民营经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保障市场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

他建议,应该允许创业者“体面退场”,使创业失败的企业能够通过高效的转让、并购、清算、破产等方式得到依法合理的处置。有了相应机制的保护,将会鼓励更多人才参与创业、大胆创业。

“科技企业原本就是创新业态,在经营过程中有什么不规范的,希望地方政府也能有所引导和包容,而不是直接掐灭发展的动力和火花。”市人大代表、米哈游CEO刘伟则在公开发言中,回忆了自己的创业起点,自己在2010年拿到了上海市科委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如果没有这笔基金,或许就没有现在享誉国际的米哈游。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需要长期支持,不要因为经济形势好坏而动摇。”刘伟表示,在他看来,米哈游的成功离不开“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这也应该成为城市的科创基因。

突破机制瓶颈,形成科创核爆点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去年交付接近95万台整车,相比前年提升超30%,出口接近35万台整车,创下特斯拉超级工厂建厂以来的一系列新纪录。”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市人大代表、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制造副总裁宋钢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最重要项目就是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希望能把上海储能工厂打造成世界标杆。

作为高端装备之城,上海既能造飞机,还能造汽车火箭轮船。C919大型客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迈向科创中心的道路上,“上海制造”已成为上海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今年预计C919产能将继续逐步扩大,稳步增长,实现‘多快好’生产;同时,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入几百亿元用于扩大产能。”谈到C919的未来规划,市人大代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玉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只有飞机质量好,口碑才会好,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订单,和波音、空客一较高低。”张玉金表示,目前C919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保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打响品牌效应,这背后也需要政府、企业共同联手,营造良好产业生态,让大飞机飞出国门、一飞冲天。

在国产创新药方面,市人大代表、复星医药CEO文德镛则表示,将继续加强在药品、诊断、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创新,例如,今年推出的“磁波刀”产品,可以帮助帕金森病患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重获高质量生活,也会进一步探索“磁波刀”未来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潜力。此外,持续关注源头创新,希望携手国内其他生物技术公司,共同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乃至整个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

探索科创新赛道,背后亦要勇闯“无人区”,最需要的就是打破现有束缚,提供机制和体系“护航”。

“对比全球顶级创新城市来看,上海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国际化、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实力,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策源等方面与世界排名前三的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建议中提到,这背后依然有一定的机制瓶颈亟待突破。

汪泓建议,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范围不够、融资方式存在不均衡,不相匹配问题,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还不够丰富。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在融资保障上,市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守川建议,一方面发挥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增加担保力度、优化担保条件,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及交易体系,发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及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平台作用,激发知识产权对于科创企业融资的赋能作用。

打造科创之城,背后的核心要素还是人,人才是科创研究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段纯刚建议,要以“多元化形式”培养科研各环节人才,加快培养设备型工程师,持续完善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基础类和应用类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和培育,实现对科研各环节人才的全面培养。

“打破学科界限、打破组织界限、打破地域界限,尽可能营造出积极向上、交流顺畅、阳光明媚、百花齐放的学术科研环境。”段纯刚表示,要培养出一点批有情怀、有胸怀的科研人员,形成上海科创的核爆点。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