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市群艺馆推出新的“走进艺术之门”系列课程,适合青少年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4-01-27 12:1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朱老师,我又来上课啦!”“我也想养一只蜥蜴!”……上课间隙,授课老师朱鼎磊被好奇的小朋友团团围住,不少人来抚摸他身上趴着的鬃狮蜥。寒假来临,这是《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课第二次走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走进艺术之门”课程,连这只鬃狮蜥也是暑假就曾走进这门课堂的“老员工”。

朱老师带着鬃狮蜥上课

“让更多人关注海洋、保护海洋”

“走进艺术之门”品牌从2014年创办开始,至今已有8年。“我们从最开始的专项艺术课程为主,已经逐步向综合性、融合性艺术课程转变,在课程的外延上有所拓展。今年的课程尤其体现出这一特点。”市群艺馆副馆长徐皓介绍,今年寒假的课程中,《体育舞蹈》是文体结合,《水生动物及环保》《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是科学与文化结合。《龙的传说绘本创作》《欢喜过年绘本创作》《创意插画+艺术手工》《儿童学沪语童谣》等课程,将文学、绘画、非遗等都进行了有机结合,成为一门新的课程。结合寒假时间短的特点,“走进艺术之门”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短小精悍。

《水生动物及环保》和《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是相继举行的两门课程。其中《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在暑假就有开设,是课程方与群艺馆合作特别订制的课程。课堂上没有书本,却充满生动的知识。蜥蜴、蝴蝶、蝌蚪等生物纷纷走进课堂,带给孩子们新奇的知识和体验。

7岁的顾伊昕就是一名老学员,暑假上过《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课,她意犹未尽地对老师说,“下一次有课的时候,记得要叫我。”今年,爸爸关注了群艺馆公众号,第一时间帮她抢到了《水生动物及环保》这门课。今年走进课堂的学生,一半都是去年的“老面孔”。课堂上充满活泼欢乐的氛围。

朱鼎磊向小朋友展示潜水器具

“这堂课从海洋生物出发,希望孩子学会如何与动物相处,如何保护动物。” 朱鼎磊是PADI国际潜水教练,他不仅搬来专业潜水设备给孩子们体验,还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海水缸。在课堂上,孩子们将学会如何配比海水,并照顾、饲养小丑鱼、海星、寄居蟹等海洋生物。最后一门课是珊瑚保护课程,朱鼎磊会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珊瑚基底收集起来,带到菲律宾放到海底,并持续在微信群更新珊瑚的成长情况,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参与海洋保护的成果。

“希望从这堂课走出的20个‘小小潜水员’能够和家人、朋友分享关于海洋保护的知识,让更多人关注海洋、保护海洋。” 朱鼎磊说。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座山峰,两只洞洞,进来出去,侪是个风。”走进儿童学沪语童谣的课堂,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正在教小学员说沪语“谜谜子”,也就是谜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学,还抢答出了谜底“鼻头”,也就是“鼻子”。

丁迪蒙教小学员说沪语“谜谜子”

2002年,丁迪蒙发现“上海孩子都不讲上海话了”,开始把自己的教学重心转移到沪语推广上。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丁迪蒙重新编写了沪语童谣,带绕口令性质,又有谜语等有趣的元素,还出了一本教材。沪语童谣课程并未满员,丁迪蒙却对自己的启蒙方式很有信心,“我的课程学生第一次来可能是家长硬叫进来的,第二次就开始主动吵着要来上课了。”

钟冠衡引导小朋友为即将创作的绘本想一个名字

“我们要一起做一本关于过年的绘本,第一步就是要想一个有趣的名字。”《欢喜过年绘本创作》课上,青年画家钟冠衡引导小朋友发散思维,给自己的绘本取名。“过年我要睡到晚上!”“过年我要吃年兽!”在他的鼓励下,小朋友的想法越来越天马行空……

在“走进艺术之门”的课堂上,随机打开一扇门走进教室,几乎都能听到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走进艺术之门’这个品牌开创之初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在假期中能通过体验艺术,走进艺术,了解艺术,有的小朋友感兴趣了,还会进一步深入学习艺术知识。青少年时期又可以参加我们的周末美育课堂,等长大了还可以参加我们的夜校,老了参加老年艺术大学……市群艺馆是市民可以终身学习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修养的地方。有的市民一家老小都在这里上着不同的课程。曾经有一位新上海人学员说过,她对城市的认同是从文化的认同开始,在这里可以接受文化艺术的滋养,是她一直留在上海的原因。” 徐皓说,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是“走进艺术之门”系列课程的初衷。

每年寒暑假,外面也会有不少艺术培训班举办。“‘走进艺术之门’的定位是与市场上的培训班以及学校的兴趣班、社团错开的。” 徐皓表示,市群艺馆在充分调研青少年需求的基础上与学校深度合作,在课程设置上做有益的探索和提升,让青少年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助力青少年综合素养的提升。市群艺馆现在还设置了330美育课堂,面向放学后的孩子们。《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引入330课程后也受到了欢迎,“学校老师表示老师们术业有专攻,而且精力也有限,很难提供这种综合性课程,那么我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应该补市场的缺、补学校的缺,找准自己的定位。”

据悉,未来,“走进艺术之门”还将进一步调研青少年,了解青少年需求,设计更成系统、更多元化、更精准的课程,还会逐步开设亲子课程,让母子、父子、祖孙共同学习,营造家庭艺术学习氛围。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