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世纪初,琉璃厂登峰造极的文物造假
自古以来,文物业就造假成风,乾隆年间,纪晓岚纪大烟袋就曾栽在一方小小的墨上。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余尝买罗小华墨十六铤,漆匣黯敝,真旧物也。试之,乃抟泥而染以黑色,其上白霜,亦庵于湿地所生。”啥意思呢,有一回纪大学士因买到了明代制墨名家罗小华的古墨,结果回家一试才发现是泥做的,就连表面的白霜都是长的霉斑。遂叹曰:“人情狙诈,无过于京师。”
到了民国年间,古文物弄虚作为、以假乱真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末列强入侵文物流失严重,倒卖文物和造假事件剧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造假手段和技术不断提升所致。这一时期,来琉璃厂买货卖货的人极为复杂,货物来源也杂,那些层出不穷的假文物不知让多少行家里手打了眼。岳彬为造假不择手段,还养了一个造假团伙
1910年,14岁的岳彬从家乡河北张各庄来到北京,在锡拉胡同一个庙里面的小古玩铺当学徒,跟着师傅四处倒腾旧货涨了不少本事。后来他自己单干,把一件明代的瓷器按宋瓷卖了,赚了一大笔,并从此发家。岳彬做外国人生意,经常能买到珍贵的文物,并转手高价卖给外国人,造成很多国宝流失海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帝后礼佛图》一案,这一事件我们曾详细讲过,这里不再多言:燕京旧事 | 盗毁国宝卖给美国,金盆洗手难逃报应。
岳彬是个造假高手。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他在北京古玩商会的串货场买来一对康熙三彩鹦鹉,是极为难得之物。马上就让人复制了三对,每隔一年半载卖出去一对,竟没引起别人的怀疑。1941年,他又让人做了一件造型奇特的卧式麋鹿铜器,又是抹盐酸银,又是用矾水煮,涂抹了十几次,煮了200多个小时,终于让铜器从黄色变成了墨绿色。可是颜色变了没有锈斑也不行,他便把这件铜器埋在了厕所里小便的地方,天天往上浇尿。恶心是恶心了点,但经过一个夏天的暴晒,到秋季寒露时挖出,这件“四不像”俨然是一个由新坑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后来岳彬以高价将它卖给了外国人,以谋取暴利。
“七七事变”前,岳彬以三万美金的售价将一尊北魏石佛头像卖给美国石油大王。当然,这尊佛头是个赝品,是岳彬派人到云岗石窟先为石佛头照下像,然后选好石料,照样复制的。“七七事变”后,美国石油大王发现原石像仍在原处,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就拍来电报,要求退货。为了掩盖事实,岳彬竟然丧心病狂,花3000元买通军阀孙殿英的部下,将云冈石窟的石佛头炸掉,然后给石油大王去电,声明云岗已经没有这尊石佛,如果还有的话,不但应该退货,而且还应受罚;如果确实没有,美方就应负责为他赔偿名誉损失费。结果,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以真乱真”,古画揭裱有猫腻
字画造假的手段一般是临摹。民国时期,造假高手不仅仅能将假画临摹的惟妙惟肖到低价乱真的地步。国外仿制名画的时候,除了画工要到位,用的油画颜料、画布或者画板都得和古画一模一样才能乱真。
除了款和题跋,当时还有人专门制做假图章。韩博文开设阅古斋买卖明清名人字画,同行中人只是听说他能做假印,制假画,但分不清哪件是真哪件是假。直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韩博文竟交出了300多方假印章,令人目瞪口果。
“杀熟”现象防不胜防,古玩铺掌柜高价购赝品
琉璃厂曾流传着一个韩少慈错买进王翚(石谷)假画的故事。
韩少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玩商,平时积累了很多买卖古玩的经验,他经营的韵古斋是琉璃厂举足轻重的古玩铺子。但是他鉴定字画的能力一般,主要还是靠他的雇员万筱竹。万筱竹帮韩少慈挣了不少钱,后来离开韩少慈单干。在琉璃厂,伙计离开掌柜的另立门户是常事,而且往往是后起者要胜过前者,因为后起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超过前者,这也是琉璃厂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万筱竹离开韵古斋两个月之后,江南常熟有位收藏家给韵古斋来信,声称他有一幅王翚的山水立轴,约请万筱竹去常熟看画,面商售价问题。韩少慈心想万筱竹已经离开他了,这幅好画千万不能落到他的手里,于是急忙派人到常熟把那幅王翚的名画拿来北京。画到韵古斋后,韩少慈打开一看,那是一幅长4尺、宽1尺5寸的山水立轴,笔势雄伟,画上群松环绕,杂树数株,掩映村舍,一位客人正扶杖过桥,桥下流水激石,仿佛有声。这正是王翚笔下经常出现的情景。画上落款“耕烟外史王翚”。下面押两印:“王翚之印”,白文方印;“耕烟外史”,朱文方印。韩少慈断定这是王翚的真迹无疑,而且它来自常熟,常熟是王翚的故乡,不会有错,于是就以高价买下了这张画。
韩少慈买到王翚真迹的消息传出后,琉璃厂的书画鉴定名手纷纷前来要求鉴赏。他们看后,有的沉吟不语;有人则悄悄地说:“这是幅清代旧画,是虞山派画家的模仿之作,原作没有款,画上的款和印似出自张鉴轩的手笔……。”这一语点醒梦中人。韩少慈再三观看原画后,认出题款的手笔确出自张鉴轩之手,张鉴轩在疏璃厂以善于模仿别人手笔闻名。而画上印色浮浅未入低层,显然是新盖的印章;再细看那画,笔法微嫩,也不像石谷老人画法之老练。韩少慈确实买了假画。
在琉璃厂,还流传着一个文物界比较熟悉的陈介褀收古印上当的故事。
陈介祺是清代人,老家是山东潍县的,是收集古印的金石专家。有一次,他与朋友王西泉说,自己已经收藏了很多秦汉古印,但只有某种周秦文字的印还没有搜集到。从那半年以后,某天早晨,有一个樵夫挑着柴草在陈介祺家门口唑着烟杆子休息,正好就被出门的陈介祺看见了。他见那樵夫的烟袋上系着一颗古印,随着烟竿的动荡,古印也幌动不止。
可这也是件赝品,是他的好朋友王西泉听了陈介祺的话,才买通樵夫设计了这个小圈套,也不知道这二位后来友尽了没有……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
欢迎关注书局官微:正阳书局砖读空间(zysjzdkj)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