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摄影家|集万物之灵,融方寸之间:郎静山的世外桃源

2024-01-30 16: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文 | 朱丽莎

■ 图 | 郎静山(兰溪郎静山纪念馆提供)提供

■ 内容指导 |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 刊登于《浙江画报》2024年1月期

集万物之灵,融方寸之间:郎静山的世外桃源

临流独坐

1869年,随着“咔嚓”一声响,一对年轻夫妻被闪光灯亮得不禁眨了下眼睛,心中暗想:“拍照会勾人魂魄的传言,恐怕就是由此而来的。”23年后,郎家添了新丁。在那个平民百姓都惧怕拍照的年代,儿时的郎静山每日早起都会看一眼父母亲的这张照片,然后开始训练眼力——盯着对面屋顶上的瓦片,从下往上数一遍,再从上往下数一遍。或许正是从那时起,他的魂魄就被拍照“勾”走了,“相机第一、老婆第二”的玩笑,和103岁高龄时徒步登黄山摄影的趣闻,便不足为奇了。当他身着大袖笼的长袍,在昏暗的、仅有红外线的暗房中,以速度不一、手势各异的遮光动作,对山水进行“传移模写”“经营位置”时,仿佛有一首恬静的摇篮曲经他指挥,悄然奏响。这一刻,无论暗房外是战火纷飞,还是异国他乡,在暗房内,他都寻觅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

东方意蕴

兰草从画面一角向上肆意伸张,纤细的线条,柔软中透着坚韧。叶片有深有浅、有疏有密,仿佛画师洒脱挥毫,在宣纸上留下错落有致的浓淡墨色。简洁的构图中,一只蜻蜓盈盈落下,仿佛俯身亲吻,又像低声絮语。视线越过薄翼,转向天空,广阔天地间唯有一虫一草。郎静山的《蟪蛄爱草缘》巧在取景之小,小则展眼力之尖、观察之细,是文人画般的自赏,雅趣之风徐徐而来。

近处,奇石林立,苍劲挺拔;远方,山势绵延,若隐若现。右侧,一位隐士于林间小亭中极目远眺,清风在松叶间游走,将“沙沙”的脚步声传进凉亭;左部,一名渔夫伫立于一叶小舟之上,顺着流水缓缓漂来。一刚一柔,一实一虚,一出世一入世。“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清代文学家张潮的山水之论,用于解读郎静山的作品亦是恰当。郎静山挪韩国之寺庙,取中国台湾之苗栗,移荒山,采盆景,于相纸上次第谋篇布局,一一落子。《湖山揽胜》胜在视野之大,大则现胸襟之阔、底蕴之深,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长卷的承袭,山水精神代代相传。

春树奇峰

湖山揽胜

1949年,南海的浪花拍打着游轮,摇晃的甲板上,郎静山一手提着装了400余张作品和底片的箱子,一手拉着幼子的手,望向渐行渐远的岸边。悠长的汽笛声在香港港口响起,彼时的他未曾料想,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开的将是何等长久的思念。

芦苇在风中卷起千层浪,白色的芦花随风飘扬。船桨温柔地拂过朵朵浪花,推着摇艇驶向远方。黄山在氤氲的云雾中时隐时现,挺立的迎客松似乎正在发出召唤。时局动荡,背井离乡来到台湾的郎静山时常回顾在大陆拍摄的作品,每拿起一张,每多看一眼,心中的愁绪便更沉一分。台湾芦苇、香港摇艇、安徽黄山,郎静山从以往的作品中精心提取三处代表性元素,由近及远排布,巧妙地呼应作者自身处境,将难以言说的乡愁轻轻诉诸作品。潜藏在画面中的他,化作一朵小小的芦花,试图穿越海峡,投入故乡的怀抱。

渔人抬头望月,泊于枫树之下,让人不禁吟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无人的小舟自在地横卧于水面之上,杂乱生长的柳枝暗示着此处人迹罕至,将“野渡无人舟自横”具象化。郎静山以作品呼应唐诗宋词,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亦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为自身寻得的一方精神寄托。

烟波摇艇阔

衬花彩云

一点灵明

农人在岸边汲罢水,沿着对角线方向的小径步步前行,小径的尽头消失在雾气中。画面上部的山脉才露尖尖角,更大面积的深色山体被掩映在云烟之中,普通的青山在此刻仿佛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灵山。郎静山的集锦摄影,“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亭台楼阁、梅兰竹菊、飞禽走兽,郎静山自由地拼贴所需的元素,借鉴传统绘画艺术之“六法”,创作出一幅幅极具画意的摄影作品。画意不难,但若只有画意,稍有不慎就将落入窠臼,而唯有捕捉灵气方能超凡脱俗。

晓汲清江

郎静山将人置入画面,非但毫不突兀,反而恰恰应了王阳明的那句:“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如果说1934年《晓汲清江》中的人物是小小的点睛之笔,那么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创作的一系列人物风景作品,则是刻意为之的大胆尝试。《松荫高士》中,道家装束的张大千被郎静山移至松树之下,一手搭膝,一手握杖,鹤骨霜髯,俯仰宇宙,悠然自得。《云深不知处》中,张大千面向云雾缭绕之林,背向观者,似身处仙境,不知今夕何夕;又如面临迷茫前途,不晓何处是出路。《登高》中,身着深色长袍的张大千既闲坐山脚,又于山顶远眺。郎静山以蒙太奇的手法将双重时空展现在同一幅静态图像中,因而在中式传统画意的基础上,更富有对时空的思考和超现实主义意味。

云深不知处

折文竹为树林,撒痱子粉作雪山,摆细线成炊烟,倒清水化池塘。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不仅集万物之灵,还直接取诸物进行实物投影创作,故而虽源于绘画主义摄影,但又摆脱了太像绘画的局限,实现了以摄影的本体语言对表现手法的创新。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集锦要素中有不少外国元素,如《松荫高士》中,张大千身后气质嶙峋的石头拍自新西兰,《百鹤图》中,仙气飘飘的白鹤则取自北海道。容世界之精粹再现东方韵味,“有容乃大”之气度从精神上更贴近中国气韵。

雪岭映浮空

松荫高士

集锦而不繁多,留白而不寡淡。郎静山打破了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界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因“影中有画,画中有影”而受人推崇,也因此落入“使摄影依附于绘画而无法独立”的门类之争。然而,无论是他在形式上的突破创新,还是在艺术本源上对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传承绵延,对于中国摄影在世界摄影之林中地位的奠定,都是毫无争议的。

湖滨秋色

瓶中春意

晓风残云

| 人 | 物 | 简 | 介 |

郎静山

1892年生。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曾获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得主。在国际影艺联盟、法国科梅伊市政府、达盖尔基金会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原标题:《浙江摄影家|集万物之灵,融方寸之间:郎静山的世外桃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