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记忆中的味道,真的可以复刻吗?|澎湃镜相·长期主题征稿
这一次让我们关注具体的生活,记录食物,以及食物身上承载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记忆。
人们常以“民以食为天”来表达食物对于生命的高度,从厨房小物到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到异乡茶食,用饮食填满日常的同时,也让我们一起用食物去解锁人间百态。
主题阐释:记忆中的“食之味”
汪曾祺先生曾经感念自己的童年时代一到下雪天,家里就喝咸菜茨菇汤,后来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也没想过,等到年逾花甲却又“因为久违,有了感情”,想念家乡的雪,同时也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有着汪先生味觉记忆中的这种食物。这一道记忆中的食物,可以抵抗时间、空间的变迁,深深烙刻在我们脑海深处。
在《鱼翅与花椒》里,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食物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最美味的通道。
食物也是我们与人纠缠的记忆。洪爱珠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里借日常吃食穿针引线追忆母亲,她吃白粥,讲小菜也看神态进而远眺生命流转,端详最初与最终的孱弱时光;她讲切面,不只看汤头和煮内脏,还有“油成一种境界”的地板。回想起来,我们留在记忆里的食物也总是跟朋友间的亲密交谈、父母不断的催促声、餐桌上和谐的碗筷交响乐相关联。或许,与记忆纠缠,正是食物被爱的原因之一。
食物还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态度。电影《饮食男女》中,李安将食物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欲望象征,“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物成了人间烟火的直接体现,热腾腾的世俗生活也因此从镜头里端了出来。外国厨师沈恺伟也说过,“在中国的第一年,决定我味蕾感受的常常是鱼香茄子煲。现在我已经不吃这道菜了,那种味道会让我伤心。”不论是捧起还是放下,我们清楚地知道,在这些倾注了情感和心血的食物背后,人的生活永远是真实无比的,这份真实留在舌尖,塑造着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漫漫长路。
记忆中的食物之所以难忘,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滋味,同时还烙印着一个地方的乡情、也萦绕着一代接一代人的回忆。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记忆中的“食之味”,不如说他们是在“回味”中寻找自己。
本期「记忆中的“食之味”」主题征稿,我们希望通过书写食物,解码那些留存在你味觉记忆深处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段留在舌尖上的回忆,它也许是奶奶去世前常煲的那碗汤,也许是旅途中落脚一间小面店吃的那口鱼丸,也许是学校门口简单锅灶上摊出来的煎饼果子……记忆中的味道,或许再也无法复刻,但借由探索食物,我们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来处以及归途。
镜相主题征稿须知
我们的要求:
1)仅限非虚构写作作品(不接受诗歌、小说),尚未在任何渠道发表;
2)题材不限,表达清晰准确、文字扎实深入、内容务必真实;
3)字数3000-8000字;
4)本次主题征稿为长期征稿,无最终截止日期。
我们能提供:
1)澎湃官方认证,成为镜相特约作者;
2)来稿将由“镜相”编辑部进行评估,优秀作品可获得400元以上/千字稿酬;
3)每月还将评选“优质稿件月榜”,上榜作者均可获得来自澎湃新闻的专属流量扶持、专业点评、海报露出及税前1000元的奖励金等权益。
投稿邮箱:
reflections@thepaper.cn
(投稿请附上姓名和联系方式)
本期编辑:吴筱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