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美术馆今展“观海望京”:水墨里的北京古建与外滩建筑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8-11-08 19:5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11月8日起在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共展出上海艺术家毛冬华作品60件,以“观海”与“望京”两组作品为主线,作品借用传统山水画积墨法和花鸟画没骨画法来表现北京古建与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

展出作品《紫禁清影》
展出现场

此次“观海望京”展览(11月8日-18日)的作品是毛冬华第一次集中地将她的没骨画法运用于表现京沪这两座具有截然不同文化性格的都市。生于1971年的毛冬华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常务副主任。对于绘写外滩系列作品,毛冬华介绍说,这始于2014年下半年,第一轮于2017年初完成,“我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外滩对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喜欢看老照片,老照片的中建筑的楼顶经常是英国的米字旗或日本的太阳旗,而现在楼顶伤飘扬着的是五星红旗,这让我非常自豪。2014年,我首次尝试外滩系列,第一幅画的是外滩12号。这幅作品主要解决如何更好地用水墨表现气势雄伟,如神殿似的古希腊古罗马样式的建筑,在平面中兼顾光影的表达。”而“望京系列”画作有点像她在千里之遥的上海拿着单筒望远镜看北京。她说,玻璃幕墙象征着以现代人的眼光回望传统、关注当下以及展望未来。

《雪漫京华》,直径204cm,纸本水墨,2018

展出作品《重塑》

展览的学术主持兼策展人尚辉表示,毛冬华一直试图在水墨艺术与历史影像之间建立某种同构关系,她并不是用界画之法来表现建筑的方式,而是借用花鸟画的没骨法和山水画的积墨法等传统笔墨语汇,从一个“70后”画家的视角,展开了她对于上海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观照,也以望远的镜筒,聚焦了故宫、天坛、景山、北海和雍和宫等经典古建。

展出现场

开幕式现场

知名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在11月8日当天的研讨会上说,这次画展对上海美术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展览展示了上海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探索。

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唐勇力说,用这样的没骨画法画当代建筑,细节上画出了很多笔墨韵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上海和北京的比较,经常有人在做,但“水墨双城记”之前还没有画家做过,“展览中的淡墨虚影和玻璃幕墙的画法,避免了画照片,但又具有了老照片的影像效果,可以归入当代水墨范畴。”
《蝉鸣白塔》,直径204cm,纸本水墨,2018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