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日报评论员:着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有了基础研究固本强基,才能有科技创新的持续前行。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的进步有目共睹——基础研究经费不断增长,铁基超导、量子信息、中微子、纳米、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逐步完善壮大,学科发展全面加速,国际影响力日益攀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到总体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欣喜于成绩的同时也应承认,我国基础研究的诸多短板亟待补齐: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鲜有能引领产业变革的原理性突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顶尖基础研究人才,以及能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队伍比较匮乏;投入总体不足,且投入结构不合理;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首先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正如引力波探测所揭示的那样,重大科学突破需要长期付出艰辛努力及稳定的经费支持,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学科往往又很难短期内产生突破性成果。国家层面需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还应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及超前部署。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需持续增加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虽逐年增长,但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徘徊在5%左右,与美国19%、日本12.3%的占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较低。除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外,还应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需继续深化科技评价及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基础研究周期比较长,而且在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必然会让大多数人选择短平快的课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机制,给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让有志于基础研究的人不用为钱发愁,不用为暂时出不了成果焦虑。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还要注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一体化推进。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引导和激励,打破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相互脱节的“马太效应”怪圈,通过政府和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延伸。要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领域系统部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题,强化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化建设。
任重路远,更需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期待,待短板补齐,我国基础研究将迎来新的璀璨征程。
(原题为《着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评论之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