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结婚聘礼送一车大馒头,看河北唐县人娶媳妇,震惊我一整年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结婚绝对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从古代的三媒六聘,到现代的钻石三金,无一不体现出人们对结婚过程的重视,和对两位新人的祝福。
结婚现场的喜字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而传统婚嫁习俗“提亲”环节中的聘礼,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对家庭的承诺。
在中国绝大数地方,每个家庭都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等价的聘礼或者嫁妆,一般是现金和一些实用的物品。
但在河北唐县,结婚不看重三金三银,送一车大馒头(也叫大饽饽)才是男方求娶女方最大的诚意。
用红布盖着的大饽饽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部,因古为唐侯国而得名。
唐县整体地处海河流域西部,太行山东麓北段,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地貌俱全,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这样的地理和气候,非常适宜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粮食作物是唐县的第一产业,而心灵手巧的唐县人也特别善于用小麦制作各式各样的面食,尤其是花卷馒头等。
丰收的麦粒 图源/图虫创意
唐县结婚聘礼送大饽饽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听当地的老人讲,旧社会的时候缺粮,人们吃不饱饭,谁家要是嫁闺女,彩礼不要别的,就要馒头,这是最实惠,也是最容易要到的食物。
所以,几十个白面馒头,枣花馒头,一斗粮(稻或麦),再加上一刀肉,就是那个时候最拿得出手的聘礼。
大馒头当彩礼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渐渐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唐县人的生活条件慢慢变好,结婚嫁娶时,聘礼和陪嫁的花样越来越多,但唯独这个大饽饽不能少。
在唐县,大饽饽,又称“大馍馍”或“莲花卷子”。
这种由几百、上千斤重的大馒头堆起来的馒头山,美名其曰“莲花山”,是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必备礼物。
一千多斤重的莲花山 图源/抖音
莲花山的制作是有一些讲究的。
一个莲花山,从300斤,660斤,880斤,1100斤到1800斤不等。
由数个精雕细琢的莲花、孔雀、凤凰、寿桃、鸳鸯、荷花、金鱼、刺猬、石榴、柿子、蝴蝶等造型的花样面塑拼装而成。
垫底的大饽饽,全部要做成“莲花”的造型,这是莲花山的“基石”。
莲花造型的大饽饽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顶上会摆放一些石榴造型的面塑,象征着多子多福,两条鱼则代表着“年年有余”。
双鱼面塑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正面的位置一定是一对龙和凤,取“龙凤呈祥”之意,当然还少不了大大的“囍”字和各种吉祥祝福的点缀物。
组装成型的莲花山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200多个独立的大饽饽,30多个大蒸笼,几个小时的轮番蒸制,晾凉后组装,整个莲花山的制作,需要耗时一整天才能完成。
结婚头一天的上午,男方推选几个说话办事比较靠谱儿的人,把蒸好的莲花山、猪肉、粉条等,一齐送到女方家里,这一过程也称为“催妆”。
1888斤的莲花山 图源/抖音
“催妆”这一婚俗,在唐县乃至整个冀中平原延续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民国版《高阳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男家蒸馒头百个或五十个,用食盒抬送女家,名曰“催妆食盒”。
虽然这是整个婚礼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女方家收到的莲花山越大、越重,代表着越受男方家的重视和疼爱。
催妆后,男方就要正式登门迎娶新嫁娘了。
体型巨大的莲花山 图源/抖音
可能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女方收到这么多大馍馍,怎么吃得完呢?
原来,这些大饽饽用车拉到新娘家后,会由女方家人拆开,一小部分给男方带回去,剩下的大部分会留在女方家,待女方的送亲宴席结束后,用篮子分装好送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就像如今的我们分发喜糖一样。
这一箩筐的回礼,让没有来到喜宴现场的人,也能共同沾沾喜气。
喜宴的回礼是用箩筐装着的大馒头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
一桩喜事,一筐馒头,一份祝福,一种分享。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提亲送大馒头的场景也越来越鲜见。
但作为结婚时特殊的聘礼,高高的莲花山,不仅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传递喜气的纽带,也是当地老百姓不缺衣少食,日子越过越好的真实写照。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大美河北·风物 | 催妆风俗记
[2] 唐县特色花馒头塔
[3] 《文明密码》唐县乡野探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