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环境报丨零下23°C,松辽流域冬季采样有哪三难?

2024-01-23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北纬45°、东经126°的松花江哈尔滨段,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江面的宁静。

零下23℃的江面上,冻着厚厚的冰层。由于气温较低,冰面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脚面。就在这白茫茫的江面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的几位监测人员正分工合作,手持电动冰钻上演着一场“破冰”行动。

他们的任务是要在约两公里宽的江面左岸、右岸和江中心各取3处水样,作为监测样品。

冰天雪地,他们凿冰为水质“体检”

冰钻上下抽动,1米多厚的冰面顿时冰花四溅。“这儿冰层又厚又硬,光用电钻还不行。”说完,监测人员拿起冰穿,一下一下砸向冰面。不一会儿,江水翻涌而出。几人急忙捞碎冰碴、盛水取样、封装,并用冻得通红的手记录点位信息。仅短短5分钟的时间,自制的取水工具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冬季,每个月需要进行一次监测采样,同一天或者几天内完成。每个断面每次均要取左、中、右3处水样,有的取样点位冰层厚度能达1米多深。”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监测与科技处二级调研员白羽军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以前没有电钻,我们是靠人力采样,就用冰穿一点一点地凿冰,70厘米厚的冰有时候凿出水得需要30分钟左右。”白羽军回忆着多年前的采样场景。“江面实在太冷了,水会很快结冻,取出水后得赶紧送到车上,有时走得慢了,会把水样瓶子冻裂,有的采样人员就把瓶子放在棉衣里捂着。”

这就是他们的工作,采集水样,时刻监测着松花江水质的变化。

而在冬季的东北大地上,这样的监测取样场景时刻在上演着,破冰取样对于采样人员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

寒风中,他们背影如山,艰难前行;雪地里,他们足迹浅印,步伐坚定。面对1米多厚的冰层,钻机是他们的“枪”,同事是他们的“伴”,他们是冰上的“逆行者”,更是松辽流域水质安全的“守护者”,始终为东北人民的饮水健康保驾护航。

白羽军介绍,冬季取样过程还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哈尔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有的点位路况较为困难。有时遇到4、5米高的河岸,如何背着水样回到岸边,远比下到河面上要难得多。有时必须自己带着铁锹、绳子,自行开辟出路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生态环境部松辽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范晓娜对此深有同感。

她告诉记者,冬季,在东北区域进行采样有“三难”。“一是路况难。冬季降雪路滑,出行路况困难,加之流域内监测点位的特殊性,相距四、五十公里的点位间,有时驱车需1天才能到达。二是寻找点位难。冬季会出现大雪封山、封路等情况,车辆无法直接到达监测点位,采样人员只能携带采样设备,步行前往,经常步行两三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且初冬时冰厚不足,采样人员只能穿戴救生衣试探前行。三是采样难。东北地属寒冷地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30℃以下,平均冰层厚度达1.5米以上,甚至出现‘连底冻’现象,在大江大河上往往要打多个冰窟窿才能取到水样。”

△2023年2月,松辽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监测人员在松辽流域某地采样。

监测水质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系列数据才能更精准地反映水质情况。一月里的松花江上,冰面耀眼的美景与“寒冬里的坚守”同框。监测人员用一个个抽象的监测数据,描摹出了一幅幅松辽流域江河的环境质量状况趋势图,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东北大地上,他们守护着流域的江河

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5个省(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3国接壤,横亘着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水系,流淌着20余条重要独流入海河流,这就是山泽水润、幅员辽阔的松辽流域。

而生态环境部松辽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松辽局)就是这片流域大地上的一抹靓丽蓝,守护着东北地区的幸福河湖、建设着东北大地的美丽流域。

从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大川,松花江、辽河日夜奔流,持久不息。从万米高空俯瞰,两条江河宛若银龙,浩浩荡荡,奔腾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滋养着一代代的东北儿女。

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松花江、辽河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当问及松辽流域冬季的水环境形势,范晓娜向记者讲述:“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水质一般处于年内较好水平。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融水带来的面源污染对流域水质造成较大影响,每年4、5月的化冰期流域水质下降较为明显。”

为何化冰期水质波动较大?

范晓娜解释道:“进入冬季冰封期之后,随着降水转化为积雪、河流冰封,几乎无面源污染汇入,污染主要以点源为主。随着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河流水体均能保持年内较好水平。此外,部分季节性河流冬季生态流量不足,河道内多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河水污径比(河流纳污量与径流量之比)偏高,同时受气温偏低及冰封影响,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及藻类光合作用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变差,导致部分季节性河流水质不稳定。”

据介绍,针对松辽流域化冰期水质波动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几率高的特点,2023年3月下旬—4月上旬,松辽局曾派出3个工作组,在局领导带领下,以“四不两直”、查测协同方式,采用无人机、污染源在线监控等手段,完成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9市化冰期的水质巡查工作。

“工作组以化冰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聚焦重要国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及入河排污口,对103处点位开展巡查,全面排查并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并根据有关要求督办后续处理工作,持续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范晓娜表示。

她告诉记者,为最大限度降低枯水期“藏污纳垢”、化冰期污染物入河入湖风险,松辽局对近3年化冰期劣Ⅴ类水质出现频次较高的5个国控断面开展水质巡查,对部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

范晓娜表示,下一步,松辽局将立足流域特点,把握东北寒区河流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更加精准、科学开展河湖保护与治理,不断提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水平。与流域各省区多措并举,持续跟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召开流域联防联控会商会议,督促地方加强治理,防范“冬储夏排”,避免不必要的污染物入河入湖,不断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

原标题:《中国环境报丨零下23°C,松辽流域冬季采样有哪三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