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之声|之江生物董事长:创新药企出海需行业或政府引导

澎湃新闻记者 邵冰燕 李潇潇 实习生 郭思航
2024-01-23 17:37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之江生物。视觉中国 资料图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产品从研发到生产,整个过程通常需要5年。若加上上市,基本需要8年才能达到产品生命周期的上行通道。”

1月22日,在上海两会现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317.SH)创始人、董事长邵俊斌这么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上海之江生物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医药分子诊断试剂和自动化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医学临床诊断、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等领域,是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

自2018年的药品集采以来,集采不断提速扩围,之江生物所在的IVD(体外诊断)领域,多省市区也组织过多次集采,且呈现常态化趋势。邵俊斌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之江生物在新冠疫情期间就有参与IVD集采,“参与过几期集采,还在一个月前的安徽集采中中标。”

以量换价是集采的基本逻辑,患者得以用更低的费用用到药械产品,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不过,邵俊斌在采访中也提到,由于各省行政体系不同,集采的量在执行中未必能得到保证,“集采本身是竞争性谈判,是双方之间基于量或付款方式等条件达成的共识,但后期的执行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地,对厂家来讲较为不利。”

“如果中标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真正的受益方——患者可能因此失去最佳的诊疗产品。”邵俊斌认为,目前的集采有时可能更看重价格,“医疗行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本身比较高。药监局的审查是产品上市的最低门槛,之后的使用体验等方面的差异才会真正影响到临床诊疗的判断。”

邵俊斌认为,“基础类药物适用面广、药效明确、质量可控,长期有效,这是我们要关注的。另外,具有创新性的或者新出现的药物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市场支持。”

“这两年,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非常卷,需要鼓励出海。”邵俊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生物医药企业在欧美具有更高的价值,问题在于出海的门槛较高,这需要行业或政府投入力量进行引导。”

除了常态化的集采,每年的医保谈判对国内医药健康行业也影响深远。本次上海两会期间,邵俊斌作为委员带来多份提案,其中在一份有关生物医药企业“出海之路”的提案中指出,“出海”的首要难题是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从试验设计到项目管理,再到与全球CRO公司的对接,每个环节都存在知识和经验的空白,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临床试验的失败”。此外,需要了解并应对不同国家市场的监管规则,还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和定价机制差异,制定灵活的准入策略,才能在海外市场立足。

如何破解国产创新药企出海的难题?邵俊斌在提案中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建立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培训班,请具有“出海”经验的企业讲述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降低其他企业的犯错概率。第二,建立公共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及时提供各国药政法规的变化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注册和上市的要求。第三,出台更多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政策,如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等,以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