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滑稽戏演绎小笼包故事,《蒸蒸日上》高扬上海文化优势
热气腾腾的剧场里,台上是说着上海话的滑稽戏演员,台下是熟悉他们的上海观众,而演绎的,更是伴随上海人几代人生活的“南翔小笼包”。今年初,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大型原创滑稽戏《蒸蒸日上》在天蟾逸夫舞台完成了又一轮演出。随后,一场聚集了全国专家的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召开。
《蒸蒸日上》剧照
《蒸蒸日上》以一家小笼包点心店的历史变迁和两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纠葛,串联起上海南翔小笼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该剧主演也是总出品人潘前卫介绍,《蒸蒸日上》缘起于嘉定区南翔镇政府的合作项目,希望通过南翔小笼馒头的变迁史反映蒸蒸日上的人民生活。
滑稽戏和小笼包都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上海滑稽演绎上海小笼的《蒸蒸日上》,不仅拥有了火热的剧场人气,在题材和内容上也十分接地气,加之整部剧有十余位上海家喻户晓的滑稽明星参演,热烈的剧场氛围给很多上海以外的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蒸蒸日上》剧照
“高扬了上海文化优势,配置了上海文化资源”,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担任主持,他提到,这也是这部滑稽戏的特点和启示。 围绕《蒸蒸日上》的主题立意、艺术表达,以及滑稽戏的创新突破,研讨会展开热烈讨论,也为上海文化的传播发扬提出思考。
仲呈祥(中央文史馆馆员、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研究员)
新时代的中国舞台艺术,要像这部剧这样,高扬地方的文化优势,以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配置好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以这样的高质量的作品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
我爱看沪语的剧目,虽然我不是上海人,但努力学习沪语,爱看沪语电视,滑稽戏也爱看。我总觉得现在我们舞台上喜剧太少了,咱们这个《蒸蒸日上》题材不大,意义不小,不但强强联合,众人拾柴,给其他院团树立了很好的范例。
再一个,南翔小笼比我们老家的庆丰包子好吃,通过这个戏可以把咱们长三角的中华美食带向全国,不仅有艺术上的启迪、引领和推动,对繁荣商业也有一定的好处。上海不仅仅有“四大金刚”,南翔小笼“蒸蒸日上”,也是前途无量。
《蒸蒸日上》剧照
谷好好(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沪语电视剧《繁花》在社会上掀起了沪语热,可喜的是上海的演出市场同样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沪语作品。这两天潘团长虽然很辛苦,但眉开眼笑,逸夫舞台四场演出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一票难求。一部新创作品的首轮演出,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实属不易。
《蒸蒸日上》整台戏没有小角色,可谓群星璀璨,满台生辉。主演潘前卫一个人饰演了三个角色,陈靓、薛文彬、龚仁龙、曹雄、张国庆等这些观众喜爱的笑星们都是这部戏的实力。全剧总共有五十多名优秀中青年演员同台,这是近年来滑稽戏里难得一见的大场面,也体现了海派滑稽艺术的整体实力。
导演舒悦用朴实、接地气的作品传递了对艺术的尊重和用心,激活了滑稽戏这一池春水。我们看到观众们笑中带泪,泪中带笑,为滑稽艺术如何在喜剧与戏剧之间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蒸蒸日上》把蕴含着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文化、上海购物之南翔小笼重磅推出,有力推动文化激发消费活力,提振消费士气,培育消费热点,助力民族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有好多朋友看了这个戏,看完以后他们都说要吃小笼去了,这就跟《繁花》一样,我也很相信这出戏多演演,南翔小笼也会供不应求的。
吴新伯(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我想从半个同行的角度讲一下感受。第一,我特别的激动,这么多年心中的那个滑稽戏回来了。
第二,我觉得这部戏里面,最激动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滑稽戏当中的戏曲唱段又回来了,这是滑稽戏的一个最大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喜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南腔北调各种各样的唱。
第三个,这部戏的串联,因为是滑稽戏,它有戏剧的部分,也有曲艺的部分,它的串联用了这么两个人,就是微型版的独脚戏,把整个故事,其实是四个故事,通过这两个串联人、四段微型的独脚戏串联成了一体,是曲艺当中有戏剧,戏剧当中有曲艺。
陈东(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这个戏跨越这么长,从清开始到民国,一路走下来走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感很强。这个戏的成功需要力气、灵气和运气。力气,是我们大家使的;灵气是各个院团磨出来的;运气是碰到了好时代。演出火,跟最近的沪语现象非常有关,正好《繁花》很热,沪语版的《长恨歌》《爱情神话》,从最近几年到现在,一直在延续沪语热,我们踏上了一个好时间。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百年的小笼包,这个历史以小见大,折射出来几个时代,落到我们当代。它的内容很厚重,表面是一种滑稽戏,是搞笑的,但搞笑、滑稽的背后是厚重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这个戏有剧种和题材的烟火气,还有蒸蒸日上的当代寓意,过年了,是很好的贺岁剧。
荣广润(原上海市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这个戏是充分发挥了滑稽戏的特点,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表现形式,包括取材,平民题材,日常生活当中,它当然也有很大的人生转折的东西,但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展示的人物喜怒哀乐。非常贴地气,尤其作为上海人来讲,南翔小笼是上海的一大特产,所以感觉更加亲切。
我们很多滑稽戏已经越来越像话剧,形式上完全靠对白,完全靠动作演技,而这个戏跟戏曲的结合,跟唱的结合非常注重,而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个是我们传统滑稽戏的特色,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有点淡化,但这个戏恢复得挺好,包括《金陵塔》两位主演充分展示过,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从表演这个角度来讲,演员的即兴发挥、个人发挥和剧情的结合掌握得比较好。
《蒸蒸日上》剧照
冉常建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观众和舞台互动的效果非常良好。这个戏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滑稽戏独特的优势,尊重了剧种的特色,而且是发挥了剧种的特色,以轻松诙谐的喜剧风格为皮,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为骨,表现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历史沧桑,以及主人公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将文化和商业在这个戏中有机结合起来。
这个戏在舞台的整体把握上,向着剧种化,向着现代化,向着喜剧化,向着戏剧性靠拢,这也为我们未来创作戏剧,创作滑稽戏要想成功提示了这样一个路径。
刘文国(国家一级导演、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艺术总监):
这部戏以小见大,写两个方面,一个是非遗小笼包的发展史,另一个写了诚信、良心,点心讲的是良心,这个东西非常接地气。它非常关照现实。这个滑稽戏还是延续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风格,排的都是诙谐、轻松的风格,在笑声中展示戏剧性的故事、情感、人物,继承了上海滑稽戏的传统。
这个戏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跟观众有一种共鸣。滑稽戏是一种带有闹剧风格的喜剧,它和一般的喜剧还不一样,娱乐性是吸引观众的原因,娱乐性非常强。这个剧本是滑稽,导演导出来的戏也是滑稽的,演员演出来的戏也是滑稽的,充分利用了滑稽戏和剧种特有的技法。
刘玉琴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记者):
主题立意很正面,风格喜剧基调温馨,内核有力,又很接地气,是一台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戏。
形式上是传承创新的。它的表达形式很与众不同,不光是沪语的传承,其中戏曲元素,包括好几个剧种,有流行歌曲、西洋歌剧,还有曲艺,比如说贯口,还有演员的即兴发挥,包括现场吃小笼包等等,这些都跟剧情紧密关联,不觉得拥挤,也不觉得庸俗和媚俗,而且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出戏是将非遗、曲艺与多种艺术形式互相携手的大胆实践,打开了滑稽戏题材表达形式的新图景,不光扩大了滑稽戏的表现空间,也勾勒了舞台艺术的更多的发展可能。传达了海派文化又贴近生活,注重接地气,接近年轻人、接近市场的理念。同时在戏剧元素和喜剧风格之间找到了平衡。
吴孝明(原上海文广集团演艺中心总裁):
滑稽戏《蒸蒸日上》想从海派滑稽戏里面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要给滑稽戏一次新的赋能转型。在导演和演员的文艺创作过程中,看见了他们用心良苦,也是为滑稽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未来到底怎么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戴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顾问、教授):
我们一直盼望着上海戏剧的特产滑稽戏能够出精品,出力作。而这个戏,以这么小的一个题材切入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变迁以及弘扬了真善美、诚信、良心、为民和工匠精神这些正面的东西,鞭笞了一些假丑恶的东西。而且那么好看,呈现得那么丰富,是值得兴奋和喝彩的事情。
看得出来舒悦对滑稽戏、沪剧都非常熟悉,对于很多的手段也是信手拈来。另外,做到了滑稽但不油滑,戏的内涵还是厚重的,有历史感,而且正气凛然的。
里面用了那么多的唱段,我们滑稽戏演员蛮会唱的,南腔北调,这就是上海人喜欢的滑稽戏,到这个时候唱起来了,而且唱的蛮像样的,淮剧大悲调用到这个地方,唱得也非常好。特别是绕口令,两位演员的绝技,在这里面充分的展现了。
谭曙(原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
我们上海有两个滑稽剧团,滑稽戏是上海滑稽团,原来的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是独脚戏的传承中心。这个戏还是发挥了人滑的特点,它是一个独脚戏的荟萃,是独脚戏的特点,然后绕口令,这是人滑区别于上滑的特点。它也是群星荟萃的,人滑的演员聚集了很多人气,带有很多粉丝,散场的时候观众往前面涌的。
武丹丹(《剧本》杂志副主编,编审)
这个戏是沪语文化,乡愁的味道,也是以文化赋能,以上海独特的表演艺术来彰显上海的地方文化、地方优势,它远远超过了开排时候只是定向南翔小笼,民族品牌、守正创新的概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