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艺术人物|英国学者解读印度艺术,江记展出“战国朋克”
“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近日上新。英国艺术史学者帕沙·米特的《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近日在上海出版,作者希望突破文化误读,用印度艺术语境揭示活色生香的印度艺术。跨文化、跨媒介的表达也发生在香港,青年艺术家江记用“赛博朋克”讲述战国故事。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摩洛哥馆参展艺术家发生“最后一刻”的变动,策展人同时被换。演员、主持人林栋甫在沪举办画展,致敬思想家蒙田。
上海|英国艺术史学者帕沙·米特
出版《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帕沙·米特
近日,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更新了“牛津艺术史”系列,出版了英国艺术史学者帕沙·米特的著作《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帕沙·米特(Partha Mitter),艺术史学家,主要从事印度艺术以及印度艺术在西方的接受史、印度现代主义和身份认同的研究。毕业于伦敦大学,博士师从E. H. 贡布里希,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苏克塞斯大学任教。该书译者李京泽,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
活色生香的印度艺术与崇尚“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欧洲艺术迥异,也遭遇了几个世纪的误读。该书企图破除这种学术传统,在印度艺术的语境中,展现最单纯、最多元的美。
《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印度艺术》梳理了南亚次大陆从公元前300年至21世纪艺术发展的历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赞助人和工匠如何创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图的丰富的艺术形式;石窟、神庙、雕塑、绘画等又如何为不同时期的政权服务。通过探究艺术生产与赞助、个人创造力与统治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响和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印度伊斯兰艺术、殖民时期和现代艺术的成就,书中的每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独特风情。全书收录150张插图,全面展示印度艺术的各种形态。(畹町)
意大利|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摩洛哥馆艺术家
“最后一刻”发生变动,策展人同时调换
威尼斯双年展Giardini主展馆
据艺术论坛中文网报道,摩洛哥文化部近日通知萨法·埃鲁阿斯(Safaa Erruas)、玛吉达·哈塔里(Majida Khattari)和法蒂哈·泽穆里(Fatiha Zemmouri)三位艺术家,他们将不再代表摩洛哥参加即将举行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原定策划首场摩洛哥国家馆展览的马希·比内宾(Mahi Binebine)也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独立策展人兼艺术史学者穆纳·梅库阿尔(Mouna Mekouar)。这一变动距双年展开幕仅四个月。比内宾告诉首先报道此事的《非洲世界报》(Le Monde Afrique),官方没有给出这个“最后一刻才做出的决定”的理由。
比内宾和埃鲁阿斯表示,他们自掏腰包为展馆提供资金。据报道,比内宾和三位艺术家都曾在秋季前往威尼斯,并与策展人阿德利亚诺·裴多沙(Adriano Pedrosa)会面。从那时起,四人试图就报销和资金问题与摩洛哥文化部联系,但一直未得到回应。埃鲁阿斯将这种情况形容为“噩梦”,他问道,“一个本应帮助和促进艺术家发展的机构为何如此不尊重他们?”
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出生于以色列、现居柏林和阿姆斯特丹的耶尔·巴塔纳(Yael Bartana)以及出生工作于柏林的埃尔桑·蒙达格(Ersan Mondtag)将代表该国参加此届双年展。展览将由巴登-巴登美术馆(Baden-Baden Kunsthalle)联合馆长恰拉·伊尔克(Çağla Ilk)策划,主题为“界阈”(Thresholds)。巴塔纳和蒙达格将根据该主题从移民视角探讨门槛、步骤、边界等概念。(畹町)
香港|青年艺术家江记
用“赛博朋克”讲述战国和屈原
江记,本名江康泉
近日,青年艺术家江记带着“战国朋克”展览来到他的成长地香港,在香港大馆为观众呈现沉浸式的穿越。
江记(Kongkee),本名江康泉(KONG Khong-chang),是一名动画导演兼视觉艺术家。2008年,他创建了Penguin Lab工作室。2012年,江记开始创作以屈原故事和战国时代为主题的漫画《汨罗虚拟》,成为展览的创作基础。2020年,该漫画的其中一章被动画化、并改编成短片《离骚幻觉:序》,获得第22届DigiCon6亚洲数码大赛大奖,这是亚洲地区地位最高荣誉动画奖项。
江康泉的动画作品《离骚幻觉》为展览的主轴——故事在中国传奇诗人屈原被流放和投江后展开,江记想象诗人屈原在死后的二千年后再度复活,由汨羅江一下子被投掷到赛博朋克的未来之中。
展览以漫画、动画、霓虹装置所交织的沉浸式体验糅合了不朽的灵魂、时空穿越和赛博朋克种种主题,反映出艺术家对历史的哲学思辨,也道出屈原本身充满奇幻色彩及浪漫主义的特质是如何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艺术家。同时,展览也邀请观众随着转世的屈原一同思考那些永恒的问题: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该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时代与个体之间如何摇摆和选择?
江康泉,《饕餮》,2022,霓虹灯、场域特定装置,300× 121.5cm,图片由香港大馆提供
展览最先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香港展览除了展出部分原有作品,还展示了香港大馆委约江记特别为复式展室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结合大馆特殊的建筑历史和空间结构,呈现出独特回应。(畹町)
上海|主持人、演员林栋甫
80余幅画作致敬思想家蒙田
林栋甫与自己描绘的蒙田肖像 2023年
米歇尔·德·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他的《蒙田随笔》在世界各地被多次翻译和翻印,也是林栋甫的枕边书。
林栋甫,1957年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教师、记者、配音演员、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也曾担任过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但他从未忘记幼时立下的志向成为一名画家。自小学时,便自发开始写生,练习素描。2013年,师从意大利画家马泰欧(Matteo Massagrande)。目前他以画家的身份,把法国思想家蒙田带进了美术馆。
2024年1月20日,展览“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这也是继2021年6月“四月的巴黎”个展后,林栋甫的又一次个展。此次展览由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策展,法国展陈设计师Margo布展,展出林栋甫的80余幅油画和钢笔素描作品,分为“致敬”“蓝调爵士”“山景”及“人物” 四个部分。
《背影》 2023 布面油画 120x80 cm
“读蒙田,听蓝调”,是林栋甫数十年来精神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他说:“蒙田让我面对自己,蓝调让我亲近自己,我以蓝调致敬蒙田。”蒙田的文字就像是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这次画展,观众可以看到林栋甫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蒙田画的肖像,同时还有先哲苏格拉底与塞内卡的肖像。而40余幅钢笔素描,是各地的风景和各种人物形象。“读蒙田,任何时代对我都不久远,任何地方对我都不遥远,任何人对我都不陌生。感谢蒙田为我引见了古代圣贤。”
展览将展至3月3日。(整理/陆林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