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观察|大海之喻是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言书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令人印象深刻。
以大海比喻中国经济,是恰如其分的。这不仅是因为大海,或者说中国经济体量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容量大(有13亿多人口和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抗风险能力强(前三季度GDP增速仍达6.7%),更因为大海汇聚百川、兼容并蓄,是开放的象征。
“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开放的水平。我们依赖渐进的区域开放战略,从最初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拓展到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又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拓展到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与更多地区的对外开放。而到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进入到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开放,不仅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联,而且也使得中国企业、中国市场、中国管理、中国技术、中国要素、中国制造、中国国民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联: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学习到了市场经济通行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更快也更有效地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扩充市场规模,也才能分享到对外开放的各种利益;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保持不断创新求实的态度和步伐,也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企业、中国市场、中国的高铁、中国制造等一步步成长、发展与壮大,并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
按照习主席的说法,未来四十年的中国经济,仍将是一片开放的大海。在这个意义上,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而且也是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言书。
首先,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对外开放这个窗口、这个通道、这个机制。过去四十年,我们更多是基于外向型的出口通道实现了“富起来”的基本目标;今后四十年,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目标,就必须依赖出口之外的消费和投资这两架马车。而要依赖消费和投资来支撑下一步的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顺应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激发进口的巨大潜力,将更多、更好和更高质量的国外产品和服务、理念引进来,这样才能推动进出口的协调、均衡发展,促使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使中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健康。
其次,当今的世界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开放的中国。一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出现了某种逆全球化的势头与做法,这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趁机抬头,这会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二是,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政局相对平稳,正处于经济逐步向稳、加速发展的上升通道;金砖国家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它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局面,当然也更需要一个开放、稳定、包容的中国作为样板,以实现它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宏伟目标。三是,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各国普遍出现了要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要开放还是封闭、要单边还是多边主义的社会思潮对立;并且原有的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国际治理秩序和理念也越来越难以对此做出有效应对。
最后,大海之所以有别于小池塘的地方,就在于其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习主席之所以将中国经济比喻为大海,其更深层次的涵义就在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理念正在向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全球治理的理念——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二是,包容普惠,共同发展;三是,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四是,我们不应持有非此即彼、非敌即友传统冷战思维,而应抱着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念,共同应对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也必将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