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大学招生与宿舍面积挂钩,不让学生为“住哪”发愁
考上研究生,却要为“住哪”问题发愁的现象,有望终结了。
近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对学生宿舍面积总量缺口大、学生反映强烈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新增安排招生指标,问题突出的要压缩招生指标。
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高校住宿资源紧张问题日益明显,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相关话题屡次引发社会热议。不仅如此,个别高校甚至连本科生也出现了宿舍紧张的问题。如去年8月,有媒体报道,某西部高校因学生公寓资源紧缺,要求部分学生搬入隔壁学校住宿。
很明显,此次意见确定“宿舍缺口大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新增招生指标”,相当于给高校补强学生住宿资源划定了一道“硬杠杠”。在此要求下,相信会有更多高校努力补上学生宿舍短板,而不是一边继续扩招,一边只能让学生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不可否认,关于高校应不应该无差别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宿舍,是存在不同看法的。有人认为,大学不再为所有学生“全包”住宿,在当前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有利于为大学减负;且研究生已成年,在校外住宿风险也较小。而且,这也是国外很多高校的做法。
但社会主流观念还是普遍认为,高校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背后,除了与长期以来的社会习惯有关,也对应着值得正视的社会现实。
应该看到,大学阶段,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部分学生确实有在校外住宿的需求,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住在学校宿舍,于学习、生活都是更为便利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还涉及成本问题。要知道,相对于学生在校外租房,高校所收取的住宿费要远低于市场化的房租。
将研究生住宿问题完全推向市场,就意味着很多学生的家庭要增加不小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这种压力着实不容低估。
另外,哪怕是在宿舍资源紧张、高校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群体区别对待,也容易强化某种歧视观感。
实际上,在讨论该问题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高校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其实也是体现高校公益属性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高校为学生提供宿舍,本身是带有一定公共服务色彩的,特别是对于公立大学而言。因此,此次多部门发文要求高校加强学生宿舍建设,符合社会期待,也是对高校公益属性的重申。
当然,解决好学生住宿问题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完全依赖高校的一己之力。为此,意见提出了两种解决方向。一是新建一批学生宿舍,如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宿舍拆除后原址新建;二是改造提升存量宿舍资源。如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这些措施都是务实可行的。
此外,解决这个问题也还有新的契机,如当前全国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启动。能否将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支持范畴,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需要提醒的是,解决好学生住宿资源不足的问题,不能等同于在高校内搞“大拆大建”,到底是改旧还是新修,改造多少、新修多少,抑或其他解决办法,都得通盘考虑各高校未来的招生规模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选择最合适、最具性价比的方式——既要满足好合理需求,也要避免资源浪费。意见中提到,“引导高校健全基本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长效机制”,这句话很关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