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前瞻|“双减”后课外素质教育体系如何重建?民革上海市委这样建议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2024-01-19 06:5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上海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构建怎样的课外素质教育体系?

2023年11月15日,上海,浦东新区周浦小学,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24年上海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民革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提案,建议通过探索成本分摊机制、探索社会组织/社工进校、协调更多属地资源、完善素质类教培机构规制等措施,对“双减”后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素质教育体系进行重建。

提案认为,目前,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素质教育多元协同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以校为本、社会参与、家庭支持。但是,“双减”实施至今,“破”得彻底而“立”得尚不完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后服务财政负担较重,且不足以覆盖高质量服务的全要素成本。目前,课后服务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由市区两级财政全覆盖。较之前,当前课后服务的质与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政府财政测算以校内教师的低限人力成本为基础,未计入校外资源引入等成本。财政普惠实现了“公平”,但与“优质”的课外素质教育仍有一定距离。

第二,多元参与体系构建尚不均衡,协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校本资源有限,外部链接不足,教培机构进校服务时间成本高;教师负担加重,课后服务中本校教师教研时间被大幅压缩,过度依赖本校教师也不利于提高课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公办校外教育机构面对需求突增,供给捉襟见肘。三是教培机构规制尚未明确,缺乏有效参与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这份提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测算成本构成,探索成本分摊机制。目前的课后服务可分为看护服务和发展服务,前者是政府应当承担的基本公共教育,而后者则应界定为准公共教育服务,即不必由财政全覆盖。“双减”政策也明确可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实践中,多地也都采取了多样支付。据此建议精确测算劳务报酬、社会服务购买等成本构成,探索“财政补贴+拓展服务收费”结合的成本分摊机制,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也能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探索社会组织/社工进校,减轻学科教师服务负担。社会组织和社工是近年来公共服务领域新崛起的力量,然而,进校涉及未成年人安全、教育规范等,故尚未广泛参与课后服务。因此,建议通过制度设计,出台“标准化”要求,将之作为辅助性和补充性力量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管理机制。

第三,针对郊区地区,协调更多属地资源,创新课外教育模式。建议首先由区教育局、属地政府牵头,为学校协调“请进来”资源,如名家工作室等;以及“走出去”资源,即依托15分钟生活圈,用好用足可及的社区教育实践资源。尤其是涉农地区,可发展与生态、农创相关特色教育,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基础教育。其次,可借鉴奉贤“海之花”这一空间集约化的融合教育案例,集合政府资源、国有资本和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方式。

第四,完善素质类教培机构规制,畅通信息渠道,优化其营商环境。加强政府在规制和促进两方面的主体责任,首先尽快明确各项规范要求,并联合相关专业指导部门,出台统一文件,便于企业对标落实;并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其次,教培机构作为民营经济的组成部分,一度也是吸收年轻人就业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有必要结合《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由教育主管单位和商委等市场主管部门牵头,贯通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对接,引导教育市场化这一维度有效嵌入课外素质教育体系重建中。

    责任编辑:徐祯曜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