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到河里游泳”还有多远?看福州西河泳场的实践

澎湃新闻记者 倪瑜遥
2024-01-18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在炎炎夏日跳入河中避暑,曾经是很多城市的日常。但如今,在城市的河里游泳,变成了一件新鲜事。

为迎接2024年夏季奥运会,巴黎宣布重新开放塞纳河游泳。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表示 :“这座属于世界的城市正在重新找回他们的河流。”对此,巴黎政府投入高达14亿欧元资金治理河流。如果“可游泳的塞纳河”顺利回归,意味着这条河长达一个世纪的游泳禁令结束。

如何在城市中打造一条既安全又亲水的河道?如果说“可游泳”作为河湖污染治理成果的民间指标,那若将一条河流打造成公共游泳场地,还需要做什么?

用游泳实践河流的公共性

塞纳河游泳禁令的解除指向了水域越来越凸显的公共性——在高温天,河流成为市民解暑纳凉的公共空间。2023年7月,评论作家保罗·霍克诺斯(Paul Hockenos)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让他们去游泳》一文称:“干净而安全的河流是城市必需的‘绿色基础设施’。”

天然的河流曾经一度是公众享有的“绿色基础设施”。1880年,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弗雷德·卡维尔(Fred Cavill)带着几个子女在谷尔瓦的墨累河开了一堂“游泳公开课”,吸引数百人围观。1909年,弗雷德的儿子亚瑟·图姆斯(Arthur Tums)在美国波特兰市的威拉米特河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冬泳活动。 1900年巴黎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时,游泳比赛就在塞纳河进行。但在1923年,由于河水被严重污染,巴黎政府正式下令禁止在塞纳河游泳。

城市化的扩张伴随着陆路交通的扩展,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标志之一是入户自来水的普及,这两个因素都让河流从前景变成了背景,水道供水、运输、灌溉等功能逐渐隐去。虽然人们的生活离河流越来越远,但人的亲水本能难以改变。北京亮马河上的桨板和皮划艇出圈,天津跳水大爷走红都为例证。

“到河里游泳”的声音反映出重构城水关系的愿望。城市曾与河湖水网密切关联,但今天,水域污染、洪水、内涝等问题不断困扰、伤害着人类。

应对这些难题的惯常做法是将城市与水区隔开来,加固防洪堤、拦截洪水等都属此类。但将水阻挡在城市之外真的能无限地保护我们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颜文涛表示:“在极端的灾害之下,越高强度防护所产生‘安全无虞’的错觉,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决策者和居民都应该在水的过程中不断去体验和感知,去学习和调试各自的行为。”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需要对水做出更灵活的反应。

重回河流的新思路:完善基础设施

如何在城市中打造一条既保证安全又可以游泳的河道?澎湃新闻记者走访发现,福州市的西河泳场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州在闽江沿岸开辟了苍霞游泳场、福机游泳场、西河游泳场等天然泳场。其中西河游泳场位于洪山桥和金山大桥之间,两岸植被葱郁,是闽江水质最好的河段之一。到西河泡水是很多老福州人的休闲活动。

随着城市化推进,过江大桥和堤坝修建,采砂船作业频繁,诸多因素造成河床深浅不一,漩涡和暗流极多,西河曾发生多起溺亡事故。福州市政府进行了平整河床、修建护岸、划定安全范围等工程改造,2010年10月,西河游泳场建成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内河天然游泳场。

除了清洁的水质和平整的泳域,泳场的运营还需要专业的救生队。根据福建师范大学陈永嘉2019年的硕士论文《福州市城区自然水域游泳救生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福州市西河自然水域游泳场为案例》,西河泳场有救生员证书的专业队员60人,由泳池救生员、大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经验丰富的本地渔民共同组成。救生队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瞭望巡查、根据水位变化动态划分深水区和浅水区、通过广播播报潮水涨落时间、水深状况、天气水文情况等 。

2020年底,西河泳场变为西河智慧体育公园。福州启动“两江四岸”环境全方位系统提升改造工作,扩展河道面积,完善江面植被,划分观鸟区、游泳区和沙滩区,同时,完善篮球、足球、网球、小轮车、轮滑、跑道等运动场地,贯通沿江步道,让闽江西江段滨水空间变得更宜休闲。

将河流从景观河、“臭水沟”这样的消极空间变为可供游泳的积极空间,还意味着激活原本蕴藏于河流中的公共性。何为建成环境的公共性?致正建筑工作室主创设计师张斌认为:“并不是政府或者建筑师‘送’给老百姓一个公共空间,就是公共性了。只有人们用自己的空间实践去把空间用起来了,才产生真正的公共性。”

当人们能自由地在水中舒展,河流的公共性也得以发挥。尽管一条河可能被污染、变淤堵,但它始终向城市敞开怀抱。正如保罗·霍克诺斯所言:“我没有阳台,也没有花园,但我拥有伊萨尔河。”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戴媛媛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