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清华,给宇宙写一封情书

2024-01-18 1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巩沁楠 人文清华讲坛

生活于地球表面,

悬浮在星海云端。

立陶宛夜空星轨(林子轩摄)

你是否还记得童年时翻看的天文科普书?

在你的记忆中,那些文字与讲述可能早已模糊,但壮观的流星雨,神秘又危险的黑洞,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的星云,却以一幅幅生动的图像留存下来,共同构成我们对宇宙最原始的认知。这些梦的背后,是一个叫做天文摄影的工种,和一群追逐繁星的“宇宙摄影师”。

今年是林子轩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第一年。和他一起走进清华校园的,还有伴随他多年的相机,回想起与天文摄影相伴的时光,他已经记不清过了多久。在过去的近十年内,他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走遍各地,拍摄下数不清的绮丽的天文奇观。浩瀚的宇宙中,藏着子轩别样的理想。

彗星来的那一夜

01

2020年7月14日晚,北京门头沟,子轩刚刚结束了C2020 F3亮彗星的拍摄,看着相机中等待处理的照片。尽管这次拍摄效果已经很不错,但他没有完全满意。

新智彗星(林子轩摄于北京市门头沟)

编号 C2020 F3 的 NEOWISE 彗星,中文名新智慧星,在7月3日掠过近日点时达到零等上下的最高亮度,可与五车二(全天第六亮星)或织女星(北半球第二亮星)相当。

照片中的彗星拖着两条长长的彗尾:尘埃彗尾拖曳在轨道侧后方,偏黄,弥散而弯曲;等离子气体形成了离子彗尾,幽蓝,细长而笔直。这颗亮彗星出现在群山连绵的天边,仿佛要坠入云海。“她的高度太低,还容易受到大气消光的影响,观测效果不是太好,”子轩想去到纬度更高的地方,“我希望看彗星的地平高度更大一些,我们能获得更好的观测角度。”

子轩第二次选定的拍摄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距北京直线距离460公里。外地拍摄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陌生的环境、以及未知的安全风险。

他收拾好设备,回程。要不要去更远更陌生的地方再拍一次?他想了一路。

天文摄影,对拍摄场地、设备、天气、地形等客观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时间上,彗星不能离太阳太近,和太阳夹角过小时,容易受日光影响,或者干脆随日落一同落下地平线;同时也不能离太阳太远,否则亮度逐渐下降后,容易错失最佳观测时机。空间上,它必须保持一定的地平高度,参考天文昏影终(太阳落下地平线18度左右,天空开始完全不受日光影响,进入真正的黑夜),在彗日夹角20度到30度左右的时候进行拍摄,此时的新智彗星还保持着三等的亮度(略低于北极星),易观测——而纬度高且光污染小的锡林郭勒在很多方面都满足这次的拍摄需求。”

这次亮彗星的出现很是罕见,上一次北半球有肉眼可见的亮彗星还是1997年。“这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不能浪费。”时值7月中旬,彗星的亮度已经有所降低。天文摄影需要“争分夺秒”的追赶,有时晚个几天,可能就会错失最佳观测时机。留给子轩考虑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天文观测时常需要一种赌博式的直觉,他很快做出选择,收拾好器材,做足充分的安全准备,第二天便出发,从北京乘高铁到乌兰察布,再租车行驶200公里到拍摄地。一路追寻宇宙的脚步,离不开大胆的冒险,探索未知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狂喜。

2020年7月18日晚,子轩成功完成了第二次拍摄。

新智彗星(林子轩摄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几天后的7月22日,经过投稿与专家委员会审批,这张于内蒙古拍摄的新智彗星照片,成功被NASA APOD(天文-每日一图)收录。

宇宙摄影师

02

北京中国尊上方的半影月食(林子轩摄)

打开子轩的“装备库”,一系列专业设备映入眼帘,常用的包括一台佳能6D2单反相机,几个适配的变焦和广角镜头,三脚架,天文望远镜,用于跟踪矫正的星野赤道仪。这些器材“服役”已久,几年来跟随子轩“走南闯北”,拍下不少惊艳的美景。

此外,子轩也保持着为各大天文摄影科普账号供稿或发布专栏的习惯,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与技术心得,参与了EasyNight《天文迷的星空大发现》编写。2021年,他正式加入了CSVA(中国星空视觉联盟)。

中学时期的子轩,曾取得过天文奥赛全国第一、IOAA(国际天文与天体奥赛)第二的成绩。“我读初一那年,北京天文馆将天文奥赛的举办地设置在新疆,我们一起去了那里的南山观测站,它拥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可动射电望远镜,透过望远镜,可以从乌鲁木齐直接看到天山的雪。”他回忆,“从那时起,我就带上自己的相机,一路拍摄和记录。”

在此后的各种天文赛事与出游中,子轩一直保持着记录的习惯,他背着相机在喀纳斯徒步,在阿拉善沙漠拍过星空,在北极航线拍过极光,近十年“宇宙摄影师”的经历,让子轩对天文摄影有了更深的感知。

“银河的邻居”仙女座大星系M31(林子轩摄)

“她是一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学科,为我们带来很多美图的同时,还能有很多信息普及,这些信息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她代表着一种科学的美。”如果说宇宙是一本厚重的故事集,那天文摄影师则像是这些故事的叙述者,他们描述宇宙,用镜头记录下宇宙最惊艳的面庞。

昴星团M45与周围的反射星云(林子轩摄)

玫瑰星云(林子轩摄)

中央电视塔,春分日落日串像(林子轩摄)

从头再来

03

子轩今年24岁。2023年8月23日,他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走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然,美术并不是他原本的选择。

2017年,18岁的子轩第一次参加高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地理,一年后转到物理系。物理系大三那一年,他再次选择跨专业学习美术。

面对又一个本科四年,子轩似乎并不在意“从头再来”的标签。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比短暂的迂回更值得关注的,是自己长远的规划与目标。

“在物理系的几年生活告诉我,我远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相对于理论科学,我对于科普工作有更浓厚的兴趣。”在子轩看来,科普是连接普通大众和高阶知识的桥梁。“当我再次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辅导天文竞赛时,我发现,他们对天文有一种纯粹的热情,真诚热爱这个学科,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没有相关资源,没有接触到更高阶知识的渠道——科普工作者扮演的正是这个角色,这是我真正想从事的事业。”

作为科普工作者,固然离不开“科”,但“普”也同等重要。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必须能兼顾美术动画、现代媒体等表达自己的手段。“技术与审美的统一”,子轩认为,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样的目标下,2022年的夏天,子轩最终做出了从物理系退学的选择,这不仅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几年来的大学文凭,更是一个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需要花整整一年时间参加专业的美术集训与高考,面对全新的专业与陌生的考纲,他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如果高考失利,我没有时间再战一年,可能得不偿失。”对此,他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不过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子轩最终选择放手一搏。“机不可失,很多选择并不会给你犹豫的机会。这是我在意识到这点后做出的最快的决断。”

他搜集全国各个主流美术院校的资料,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先找到学科特点与规律,分析自己现阶段的主要不足与盲点,然后对此逐一击破。”刚开始,子轩也会感到不适和压力,会陷入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中,但很快他便适应了新的学科,进步飞速。

2023年,子轩第二次参加高考,成功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

“大胆的想法与严谨的推导。”这是子轩给自己的定义,“很多事情,不去挑战就永远没有可能。”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做的。

清华大学礼堂,星轨(林子轩摄)

北京CBD,中秋日月升(林子轩摄)

科学的过程

接受的过程

04

当然,子轩的工作总会遇到不顺和坎坷。相比拍摄时遇到的技术障碍,他需要面对的还有来自环境的压力。

社交网络的发展让天文摄影走向大众,但与之同时,也带来了更尖锐的代际与鸿沟。网络上时常可见风景壮丽的星空“大片”,很多图片的夜空极尽华美,却是在高度ps合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用子轩的话来说,“在追求审美的路上,丢了天文摄影原本的科学性。” 然而正是这样的照片,在网上往往能取得更多的关注度,动辄拥有数十万的阅读量,相比之下,子轩的世界显得小众了许多。

子轩的社交媒体,曾经受到过一些人的攻击。在他发布的一张流星雨照片中,由于流星的运动路径影响,子轩在拍摄中使用了广角镜头,让照片四周呈现出广角变形的效果,这完全符合最基本的透视规律,但是,却有人极不专业地指出“为什么流星是从下往上飞的”,并因此怀疑子轩“有ps的嫌疑”。

事实上,对于星野摄影,子轩所有的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都会经过严谨的物理推导,然而这样不被人理解的情况时常发生,很多情况下,都会被非专业人士提出的某些“难以回答”的异议难住。

对此,他的态度很坦然,“当你选择了有趣却小众的道路时,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当大众不理解科普科研的意义时,便会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去衡量它的优劣。”相比较美观又惊艳的ps效果,“严谨较真”实在是个“费力不讨好”的选择,子轩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

“一个遥远星系的爆炸,对现今社会的运行能产生多大影响呢?短期内几乎没有。”他说,“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观测、去探求?”

“中世纪的人们普遍相信地心说;之后,日心说用了将近几百年时间取而代之;再之后,人们发现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的一个普通行星;而在一个世纪之前,人们还在争论银河系是否是宇宙的全部。”

“我们的认知,社会的集体认知,在过去几千年来的科学探索下被不断地更新。短期内,我们可以说:NASA在造火箭的时候间接促使了二维码和条形码的诞生。将眼光放长远来看,科研在不断挑战人类认知的边缘,当他们无限接近于世界真相的时候,科普正是将这一切告诉大家的角色,让大家知晓、接受。”

“科学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

猎户座大星云、马头星云和附近的反射星云Ha图像

(林子轩摄)

热爱

追逐繁星的原动力

05

清华大学天文台,星轨(林子轩摄)

如果问子轩做天文摄影最开心的是什么,答案可能很难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子轩讲了一个故事:他在2020年拍摄的新智慧星照片被NASA APOD收录后,作为版权供图,世界各地很多正在编写科研论文的作者联系过他,想在文章中使用他的作品作为配图。

在所有与子轩交流的人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妈妈,她的女儿马上要过生日了,她想把子轩的摄影作品打印成明信片,作为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这位妈妈在邮件里表示,自己的女儿从小就是个实打实的天文“发烧友”,对天文有极强的热情。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做的这些事是有意义的。”子轩说。每当看到有人展露出对天文的热爱时,心里便有止不住的满足。

“天文学的发展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十几年后,我们能接触到的科普资源越来越多,这是科普与科研努力的结果,如果你做科普,让更多人接触到天文,爱上天文,那就是为科学做贡献。”

“热爱是你做所有事情的源动力。”他说,有的时候坐在苍茫星野下,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正如在新智彗星降临的时候,那一夜收获的乐趣是宇宙送给他独一无二的礼物。在子轩的世界里,他一直都是当初那个追逐繁星的少年,热爱而富有激情。

“从那时起,我觉得这个东西真有意思。”他说,“我们现在有了比过去提升数十亿、数千亿倍精确度的结论,来描述这个世界,但这仍然不够完美。世界还有数不清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也想成为这个事业的一份子。”

为了追寻边疆,

平凡的我们将越过地平线,

悬浮在云端。

子轩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文中摄影作品由林子轩提供

原标题:《在清华,给宇宙写一封情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