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P先锋访谈 | 上海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永葆初心,用诚意传播城市历史与文化
2023年上半年,根据小红书发布《2023City Walk趋势报告》显示,citywalk相关的搜索量增长了超30倍。而相较于citywalk,“城市考古”这一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热捧,他们越来越关注自身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厚度,阅读城市,探索城市,理解城市,热爱城市也成为主流。
而“上海城市考古”便是致力于立足城市,探索城市,传播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知名IP,它既是中国“城市考古”概念的起源地,也是其践行者。当前,“上海城市考古”更是发展成为了一种泛文化的概念,成为了上海市文旅局2022年五个重点开发IP之一。
为此,中国商务广告协会IP生态商业工作委员会对上海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进行了一次专访,了解城市考古台前幕后的故事。
城市考古的昨日与当下
“城市考古”意为对城市文化的探索,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深刻阅读。城市考古的爱好者们就像一群群考古学家一样深入城市肌理,探寻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
“从2005年到2013年,我一共在日本待了八年的时间,这段记者的经历让我善于记录和探究,同时在这段时间内我也看到了日本在发扬在地文化上的精专,在文化生态领域有着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探索与保护体系,这也是我回国之后进入‘城市考古’的源头所在。”徐明说道。
正如徐明所言,他的城市考古的源头来自于在日本生活工作的经历,其实当下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城市考古”正是起源于日本今和次郎提出的“考现学”。他在《考现学》一书当中写到,“我们这些同道都把对当代时尚风俗和事态的持续关注作为研究态度和方法,而这样的整体工作我们称之为考现学”。其实,考现学就是用考古的思维,去看待如今存留下来的历史与遗迹。
在徐明看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传统上的考古可能是束之高阁的东西,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对于‘城市考古’来说,它就是在我们身边的东西,大家也都比较容易能够接受。基于空间,基于遗迹,基于文献,通过对城市细节的探寻与感知,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念,这是非常受益、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2018年,“城市考古”在上海落地,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与普及,这一概念逐渐被国内大众了解与认知,也得到了官方的背书与认可。当前,人们对于城市探索的欲望日益高涨,城市考古也早已走出上海,在天津、北京等城市落地生根,成为许多人探寻城市的一种方式。
Q:城市考古有着怎样现实的意义?对于城市而言,又有哪些方面的价值?
徐明: 城市考古是一种乡游,它不仅是城市记忆与人的温暖交流,在探索过程中它也牵起了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关系。对一座城市来说,城市考古的意义还在于在时代不断的变迁中,尽力去保持建筑与人之间的记忆温度,让更多人记住每一个时间里“你的样子”
Q:上海城市考古的初心是什么?
徐明: “上海城市考古”致力于在城市生活和历史现场中,通过有组织的自我教育,启发性体验,记录与调查,沟通与反思,拓展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艺术/知识生产,并将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知识性生产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转化,进而激励更多的同道者,参与到推动历史进程的实践中来。
城市考古的机遇与困境
去年的9月27日,上海市文旅局向市民游客公布了“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第一批的十个主题名单,引发广泛热议。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海派城市考古”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出现在“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部分:上海将加快建设都市旅游首选城市,打造“一江一河游览”“海派城市考古”等文旅精品,城市考古在上海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所有城市中,上海无疑也是一座最有故事的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拥有历年公布的3435处各种保护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拥有自1989年以来先后五次公布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确定了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12个位于中心城区。2007年,又确定了中心城12个风貌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共计144条,其中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它们被称为“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以上这些原因或也是城市考古能够在上海成功开展的原因所在。对于徐明而言,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面对历史的不断前进、演变与发展,许多路名、门牌号随着物理空间的变化而消失。同时消失的不单是地理信息,更是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以及当地百姓的情怀。他想要去追寻,用城市考古的方式留存那些逝去的记忆与痕迹。
在他的推动下,城市考古用四年多的时间循序渐进地走进大众,为城市人文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也让人们及城市管理者看到了城市考古对于城市的价值。但是,对于徐明而言,现阶段依然面临困境与挑战,那就是如何将城市考古真正与商业结合,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使其得到不断的延续。
“当前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与商业发展还未达到平衡,就是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输出了很多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实现多少的转化,就是赚到多少钱,因此,目前我们只能维持一个很小的团队规模。但是对于城市考古而言,如果想要实现长期稳定,以制度化的方式向前发展,那么必须实现商业闭环。”徐明坦言。
Q:目前城市考古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如何?与国外城市考古成熟的城市相比有哪些差异?
徐明: 城市考古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时间并不长,它仍然处于发展当中,而与国外成熟的城市考古相比,它的商业闭环的大环境还未形成,这也让城市考古的发展并没有那么顺利,当然,这也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Q:从商业转化的角度来说,最终的目的一定是找到企业或者说品牌来与城市考古进行合作,那么现阶段对于您来说,最紧缺的是什么?
徐明: 我们比较缺少这方面的渠道或者说资源。我本身是做研究的,做内容的,并不是商业出身,我们缺这样的渠道,这样的机会,也因此,即使我们有再好的内容,再好的想法,也没有展现的机会。希望未来能够与企业和品牌进行更多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企业品牌能够看见我们,看到我们内容的价值与意义。
Q: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当下您觉得什么是好内容?好内容有哪些方面的标准?
徐明: 第一,内容要真。对于城市考古而言,你说的内容、讲的话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让人信服;第二,深入浅出。我们往往会把一件很深、比较枯燥的事情讲的非常轻松,非常接地气,这样更生动,更易理解,大家也喜闻乐见,觉得很有趣。
城市考古的未来与展望
上海城市考古IP从2018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年多的时间,对于徐明而言,这段时间也是他将城市考古扎根上海的关键阶段。
“这段时间,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疫情那段期间的运营就十分艰难,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但正是因为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热爱城市考古这件事情才让我们最终坚持到了下来。我觉得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热爱,就会有收获。”徐明说道。
在今年9月22日,由其一手打造、专注于城市研究的“城市考古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引起了热议,也开启了城市考古全新的篇章。“城市考古图书馆是一个面对公众的文化空间。一楼作为公开的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洛克·外滩源建筑的历史风貌,二楼则是小型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与城市考古相关的藏书与档案”。
据徐明透露,目前城市考古的粉丝群体年轻层在25~45岁,35岁前后是最多的群体,对于文化消费具有强烈的需求,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这也让他看到了城市考古的市场价值与发展的底气。同时,城市考古也让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对城市本身有了更多的认知与了解,从细节层面,比如对一座建筑、一条马路都有了更多的感知,使得他们更加热爱城市。
时至今日,城市考古的兴起也让城市管理者不再仅仅关注大的历史遗迹,对于一些小的历史遗存也更加关注,比如一家百年老店、一座老房子、一棵老树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历史遗留,城市才具有了更多的历史脉络及温度。
在徐明看来,留住历史文化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更无需人为地去制造对立,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变化中尽可能地多留下一点记忆片段。再者,随着各个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及当下年轻人探索城市兴趣的不断高涨,未来城市考古也一定有着更大的价值与发展前景,“我相信城市考古这件事情对于整个社会是有价值的,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层面进行更多的连接与协同,让更多人感受到城市历史的文化与印记,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欢迎关注“城心诚意——中国城市文化品牌计划”视频栏目
——
IP先锋访谈:《IP先锋访谈》栏目是中国商务广告协会IP生态商业工作委员会为IP产业链从业者量身定制的的人物专访栏目,关注IP行业全产业链,聚焦IP先锋人物,发掘IP背后的创作表达、文化价值、内容生产、创意、运营、商业、营销等,揭秘成功IP的内在基因与密码,发现与协同IP商业赋能,为中国IP产业的商业化与未来发展助力。
诚挚欢迎加入中国商务广告协会IP生态商业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动中国IP产业持续、稳定、创新的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