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搭子”文化为何流行?这本书终于说透了
一年多以来,“搭子”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爆火。与“饭搭子”一起打卡美食,与“学习搭子”一起见证进步,与“摄影搭子”一起感受春光捕捉雪景……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
“搭子”一词位列其中。
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穿梭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独立个体,找到了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不是基于血缘或地缘,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一时兴起的心情。
他们通过数字平台,像用无形的线而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灵活多变的社交圈。于是,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万事万物皆可“搭子”的时代。
对于搭子文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不是朋友谈不起,搭子更有性价比”,有的则批评“搭子”是只谈权利不讲义务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某种表现形式。
单纯的价值评判或许不会有答案,也无助于我们看清“搭子”文化背后的本质。很显然,“搭子”是当今社会环境的特殊产物,背后有着其特殊的内在逻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曾师从费孝通先生,传承师志的他始终致力于解读经典、解读社会、解读时代,《中国人的习惯》接续《乡土中国》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而新近出版的力作《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则进一步呈现了数字时代的社交关系。
1992年秋,邱泽奇与费孝通先生摄于调研途中(甘肃省景泰县黄河边)。
透过邱老师的解读,你就会恍然大悟,“搭子社交”正是数字时代的朋友关系的最典型体现,“可以不谈恋爱,但不能没搭子”,在找“搭子”的同时,你是否对这些背后的所以然有所知觉?
Part.1
“搭子”关系的实质
“搭子”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搭子”与“朋友”有许多共性,但“搭子”并不是“朋友”的简单平替。准确地说,“搭子”是新型的数字朋友关系。
为什么朋友关系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邱老师的观点会给你启发,因为朋友关系本身就不是典型的二人关系,典型的二人关系是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它们更多地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也由社会赋予合法性。
婚恋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婚恋发展的模式也可以根据社会因素预测。
而朋友关系却始终被视为私人关系,与社会无关,以至于社会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鲜有对朋友关系的系统研究。
然而,朋友关系其实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有别于恋爱、婚姻这种携带社会规则且具有权利和义务规则强制性的契约关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与契约制度无关的关系。
正是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使得朋友关系越来越“如其所是”,这可以从朋友关系的三个特征中看出来,而这也正是“搭子”关系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1
以自我为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的朋友”“我们的朋友”“我们是朋友”,尽管朋友讲究志同道合以及互惠互利,然而“我”是表达朋友关系的出发点。
“搭子”正是根据自我的需求临时搭伙,使得年轻人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大多数的搭子最初都起源于相同的兴趣爱好。
2
彼此自愿原则
二人成为朋友,出自自愿。任何一方强制且二人关系依然存在,则不再是朋友关系,可能会变为契约关系。
“搭子”之间因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共同参与一项兴趣活动,结束后就各奔东西,不再介入到彼此生活中,这使得“自愿”的原则得以贯彻始终。
3
彼此平等原则
邱老师举例道,自愿做小弟,虽出于自愿,却不平等,显然不是朋友。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社会因素都可能为自愿关系注入不平等,比如性别、年龄、种族、族群、权力、资本等等,例如“忘年交”指的就是突破年龄不平等的平等的朋友关系。
“搭子”之间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各种信息,缺乏深度了解,也没有关系圈的约束,这为平等创造了条件。
Part.2
为何会产生“搭子”关系?
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曾指出,人情和面子是解读中国社会的关键,中国人追求的是一个人的一生要在其生活的社会网络中活得有意义,中国人从骨子里明白自己是生活在关系中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关系的维系无疑影响了自我的需求和体认,并深刻影响了朋友的选择,过去的“朋友圈”其实是受限的。邱泽奇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从农业社会到数字社会,朋友关系因选择范围的拓展而发生了本质的变迁。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般,缔结朋友关系的后备人群规模越大,满足自我偏好的选择性越强;反过来,激发的个体偏好也越丰富,在同一朋友那里获得诸多偏好满足的机会也越少;为了满足更加丰富的自我偏好,自我不得不在更大的选择集里去搜寻,以至于朋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自我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也使得二人彼此满足对方诸多偏好的完整属性越来越弱,只满足某个偏好的部分属性越来越强。
“搭子”关系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图片为网友就“搭子”关系的评论,体现了人们对“搭子”文化的自觉。
渐渐地,朋友关系从完整朋友稀释为部分朋友。那么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搭子”关系有没有可能由“搭子”而进一步发展为传统朋友,甚至是更进一步的恋人等契约关系呢?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完全没有,但是更多时候数字朋友就只是数字朋友。这是因为,假设理想的朋友是完整朋友,彼此的偏好满足性为1;不理想的朋友是陌生人,彼此之间的偏好满足性为0;社会事实告诉我们,从村寨社会到城市社会,彼此之间的偏好满足性始终在朝0的方向趋近。
一个朋友曾经或许可以满足自我的某个偏好,现在却只能满足某个偏好的某个维度,譬如,一个摄影“发烧友”的器材偏好、风格偏好,或许需要由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而这些不同的朋友因为个人精力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浅浅至交的“搭子”关系。
不过,数字朋友没有排除实体关系,也没有排除长久关系、纵深关系、多维关系,只是,这些关系属性不大可能像传统朋友那样同时汇聚了。
Part.3
“搭子”关系将去向何方?
许多人对“搭子”文化的反感,在于担心“搭子”关系无限发展下去,不仅传统的亲朋关系不再,对于原子化的个人来说,也终将走向无边的孤独。
不过,邱老师对于数字朋友关系的研究可能会令你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那就是“搭子”关系也会物极必反。
因为如果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无限多的自我偏好满足上,那么,能够满足一个偏好的时间和精力一定会减少,关系一定会朝肤浅的方向无限逼近。从关系中获得的或许不再是满足,而是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
弱关系是“搭子”的优势所在,然而也是其固有的不足。“搭子”的精神性、短暂性、粗浅性、单维性让朋友关系带来的满足感变得无比脆弱,一旦受到某种力量的冲击,无论内力还是外力,都有可能迈向崩溃。
人们要反思,技术改变所纵容的自我偏好的膨胀以及自我偏好满足的路径多样化和高效率,是否让朋友关系背离了其对自我的本意。
邱老师指出,让朋友关系回归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快乐,还得回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上来,要用社会规则约束数字技术的影响,或者重新建构符合数字社交特质的朋友关系。
这其实就是说,人类的情感变迁往往慢于技术的发展进步,“搭子”文化给了个人更加独立自主的可能,然而这也意味着走向更加“孤独”。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方面在于是否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是无法回避的对于深层联结的渴望……“搭子”文化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但是也不至于万事万物皆可“搭子”,自我主体性的构建还关涉到道德、规则、责任、义务等等,这需要投入和拥抱更广阔的生活世界。
-End-
观点资料来源:《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原标题:《“搭子”文化为何流行?这本书终于说透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