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进创新型企业|快来看看上海的大模型应用进展!
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市经信委组织的“紧跟总书记脚步 走进创新型企业”媒体探营活动,走访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下称“21所”),以及位于上海漕河泾的商汤科技(下称“商汤”)AI体验中心。
机器人的“明珠”锁定场景验证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当前,部分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锁定场景验证。
上海黄浦区位于龙华东路的中电科技上海大厦内,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此,步入上海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一个胸口标有醒目的21数字的银灰色的人形机器人昂首挺胸地走了出来。只见它上下半身比例约1:1,双手、双脚有节奏地交替摆动,遇到障碍还会自动拐弯。
据介绍,这台身高162厘米、体重6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电科机器人1号”,全身拥有39个自由度,单臂负载大于5千克,双臂负载大于10千克,最大行走速度超过每小时5公里,综合续航时间大于2小时,具备自由度高、作业负载大、运动爆发力强等特点,能够进行物品搬运、拿水杯等灵巧作业,具备稳定行走和灵巧操作能力。
作为中央在沪科研机构,中国电科21所长期从事微特电机的研发、试制、生产和检测,2017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开始向机器人进军。2018年所内至今已开发了协作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及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建立起微特电机及组件、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部件两大主业体系。
21所机器人工程中心工程师蒋志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2020初中心开始向机器人的明珠——人形机器人进军,作为当下最复杂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对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算法、关节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外形上看,该人形机器人还有点“矮胖”,主要是腿还比较短。“我们这款人形机器人的质心在腰部,随着我们的技术迭代,未来的电科人形机器人或许也会拥有‘大长腿’。”蒋志勇说。
蒋志勇告诉记者,传统机器人大多基于特定的规划执行特定的操作,比如运输、分拣,不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人形机器人不仅能与物理世界交互,还有感知和理解能力,“2024年,该款人形机器人预计将投入到智慧物流生产场景中做应用验证,包括智慧物流的搬运、分拣、配送的功能。团队目前正在攻关应用验证前期的各项技术工作”。
如果在投入应用中遇到了突发状况怎么办?蒋志勇坦言,遇到问题是必然的,只能边实现应用,边解决问题。人形机器人只能真正投入到应用场景中,才能进一步发现实际应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通过技术迭代进一步解决。
蒋志勇进一步表示,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从事各种工作,担负起人类的任务,必须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训练,不断增长“智慧”,才能有效穿梭于为人类建造的工作场所、居所和社会。
谈到发展难点,蒋志勇直言是“运动控制”和“感知能力”。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机器人自主避障和“盲走”能力,自主避障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自己躲开障碍,而“盲走”就好比是正常人蒙住眼睛上台阶,具有较高难度,简单说,就是要人形机器人拥有自主学习、识别环境的能力。
“目前,人形机器人虽然在平坦地面上的运动控制已经相对成熟,但一旦面临复杂的马路等真实环境,机器人如何稳妥地行走仍是待解决的问题。”蒋志勇表示。
另外,人形机器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也是一大难点。蒋志勇称,设想未来某一天,人形机器人走上街头,该怎么有效地识别红绿灯?如何判断周边环境,避开干扰物?“人形机器人要成为下一个像手机等家庭终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足机器人可化身“导盲犬”
在位于中电科技上海大厦的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龙骧”“虎贲”系列四足机器人引起了大家的驻足。
21所机器人研发中心副主任范春辉介绍,“龙骧”系列四足机器人是电科机器人、21所研制的一款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多载荷、全地形、多功能的四足机器人,其动力单元采用高密度模组化电机,机身与腿部采用一体化设计。机身可搭载多功能模块,如语音模块、深度相机与激光雷达模块及可交互机械臂模块,具有精准力控能力、可靠的稳定性、优越的环境适应性和丰富的运动模式。“龙骧”最大负重可达10千克,使其可为城市化智慧安防、工业智能巡检,应急救援等提供完备解决方案。
(“龙骧”系列四足机器人)
范春辉透露,“龙骧”的四足机器人在全面迭代升级后,运动性能大幅提升,可克服坡道坑洼等非常规路面障碍,在复杂工业生产环境下自如穿行作业,完成上下台阶、跨越间隙、跨越障碍等动作。“它的应用场景广泛,比如可用于地铁列车检测,查看车厢内安全锤和灭火器是否完好,有没有垃圾和危险物品。”范春辉表示。
而另一个“虎贲”系列四足机器人则是电科机器人、21所研制的一款面向非结构化环境的微小型、轻量化、高动态性能的四足机器人,紧凑的关节驱动器结构和低惯量腿足设计,使其运动更高效灵活,可克服坡道、坑洼等非常规路面障碍。其搭载的视觉感知模块,可自动识别地形并进行导航,能够根据复杂环境自主构建环境三维地图。
(“虎贲”系列四足机器人)
范春辉表示,在这一功能加持下,它能够化身“导盲犬”,可自动识别并跟踪目标,能为实践教学、治安巡逻与自主导盲等提供可靠解决方案。“虎贲”最大负重可达5千克,模块化的外部挂载设计赋予它多样化功能,使它可以为城市化智慧安防、工业化特种应用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几秒生成画作的魔法世界
人形机器人的勃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AI大模型的爆发。
来到位于上海漕河泾的商汤科技AI体验中心,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的缩影。四周环绕着大屏幕,展示着AI的各种应用场景。而在这科技感十足的空间里,记者看到了不少新技能和新应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秒画。
在AI体验中心,大家就被一面巨大的屏幕所吸引。屏幕上展示着各种精美的画作,它们风格各异,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则充满抽象艺术的魅力。记者走近一看,发现这些画作竟然是由AI自动生成,这就是商汤科技的秒画技术。
“秒画SenseMirage”是商汤推出的文生图大模型,这是一款强大的AI绘画工具,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快速地生成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体验者只需输入简单的文字描述或者选择一种风格,秒画就能在短短几秒钟内生成一幅令人惊叹的画作。
“秒画”顾名思义,可在几秒钟时间内迅速生成画作。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也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商汤相关负责人说,对于文生图大模型来说,最近大火的如繁花、夜东京、王家卫还属于特定含义的新词,不过也难不倒SenseMirage,只需上传几张代表这些词汇的图片或LOGO,秒画大模型就能通过LoRA训练自我学习,掌握这些词汇的内涵,后续再接收到这些指令,就能快速生成“真正你想要”的图片和作品。
除了秒画,AI数字人视频生成“如影SenseAvatar”平台也同样有趣,能够轻松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人视频内容创作。“如影”平台不到1分钟的手机拍摄真人视频素材,就能生成动作、表情、口型,甚至发丝都能如真人一般自然的逼真复刻,且多语种精通的数字分身。
在现场体验中,体验者与如影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它不仅能回答各种问题,还能理解体验者的情感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帮助。
比如,问如影:“我今天感到有些疲惫,该怎么办?”如影立刻回应:“您可以尝试做一些轻松的运动或者听一些轻音乐来放松自己。”
在这科技感十足的空间里,引人注目的还有那幅AR艺术作品《有猫病》,这是商汤和艺术家Tango联手,探索性地在作品中利用了AR技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拟世界。
当记者拿起手机扫描艺术作品右下方的二维码,手机上便跃然出现一只正在照镜子的猫咪,当我们移动手机或近或远时,猫咪竟然也摆出各种可爱的姿势,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手机画面里,猫咪似乎脱离了二维的束缚,每一个动作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
在智能汽车领域,商汤“绝影”智能车舱、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行业应用也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不断突破。
比如,“绝影”智能车舱系统目前推出了驾驶员感知、乘员感知、手势感知、健康助手、美颜相机、隔空绘画等众多功能选项,在等红灯的时间内,系统可自动测量驾驶员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数值,长期以往就可形成驾驶员的健康档案,并能在测得异常数据后及时发出预警。
此外,商汤最新发布了自动驾驶大模型DriveMLM,用户只需将图像、激光雷达信息、交通规则甚至是乘客需求“一股脑”给到它,它就能给出驾驶方案。
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商汤上海临港AIDC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智算中心之一,截至2023年8月底已上架的GPU数量达到约3万张。
在AI体验中心内,记者看到了这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商汤临港AIDC)的模型,该项目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一期投资56亿元,主要建设园区智算大楼与科研行政大楼,用于AI智算中心平台硬件搭建、平台软件、平台管理系统与大模型应用等多方向研发。
目前,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规模高达6800 Petaflops,在支持商汤自身大模型研发的同时,也支持外部客户训练大模型和应用部署。尤其是,强大算力可支撑超过20个千亿超大模型同时训练。
“借助这些丰厚、领先的算力和数据资源,商汤不断优化迭代大模型能力,同时创造领先的大模型落地和生成式AI应用生态,通过帮助客户打造行业大模型和更多的领域应用,推动更多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本文照片均由记者潘洁拍摄)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