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现实主义宝莱坞黑色电影,与意大利超级英雄电影
本届亚欧青年电影展的展映作品中,《肯尼迪》(Kennedy,2023)、《他们叫我吉克》(They call me Jeeg,2015)与《怪人出街》(Freaks out,2021)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序列:阿努拉格·卡施亚普(Anurag Kashyap)和加布里尔·梅内提(Gabriele Mainetti)两位导演的作者性在商业类型电影的框架内充分展开,作用于甚至推进了类型本身的变化,明确地突出了类型电影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连接。
卡施亚普是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Vidhu Vinod Chopra)之后新世纪宝莱坞电影特立独行的大师作者,而梅内提是意大利电影工业的新锐制作人,两部作品已经获得来自国内外的大量美誉。1月8日,两位导演在澳门的影展现场做一场影人对话。他们很早就相识,彼此欣赏,但这样的公开对话还是首次。
阿努拉格·卡施亚普 Anurag Kashyap
/加布里尔·梅内提 Gabriele Mainetti
本届影展的艺术总监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曾在邀请卡施亚普加入2009年威尼斯影展的评审团,并在当年展映后者的作品《戴夫D》(Dev.D,2009)与《古拉尔》(Gulaal,2008),这一年的节展也因此成为了印度电影在欧洲传播的里程碑——这是欧洲影展历史上第一次有同一位印地语作者的两部作品展映。次年,也是在穆勒的邀请下,卡施亚普带着新作《那个穿黄靴子的女孩》(That girl in Yellow Boots,2010)重返意大利,从此亚平宁半岛一直对他的作品保持着关注。
阿努拉格·卡施亚普1972年9月10日出生于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一个拉吉普特(Rajput)氏族家庭。他的电影生涯脱胎自大学期间德里-新德里青年左翼戏剧运动,这是他旺盛创作力和隐蔽摄影机方法论的发端,职业演员与素人表演者在他的镜头里都足够自然和自发。他常常提起1993年一个戏剧化的“电影时刻”:年轻的卡施亚普在德里的一个电影节上看到了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名作《偷自行车的人》(Bicycle Thieves,1948),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决定抛下一切去孟买,要做一名电影制作者”。他形容说,那是一次“顿悟”(“epiphany”)。
在印度电影工业的中心,卡施亚普看到了另一部影史经典《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对后者“奇怪的迷恋”让他产生了写作剧本的冲动。在90年代的编剧生涯中,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维马(Ram Gopal Varma)“黑帮三部曲”的第一部《赛雅》(Satya,1998),这部宝莱坞经典作品被认为定义了“孟买黑色电影”(Munbai Noir)的类型,而我们将看到,卡施亚普的导演生涯是如何延续了对前辈对这个类型的探索。
卡施亚普迄今已经完成了23部长片,编剧作品超过50部,他写出的印地语对话常有出色的巧思。《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2004)是他第一部重要的导演作品,以1993年孟买连环爆炸案为背景,在当年的洛加诺电影节首映并提名金豹奖。影片的基调是一种阴沉又尖锐冷峻的写实性,主题透过黑帮片的类型元素深入孟买的宗教冲突与行政机器的残忍无情。卡施亚普展现了自己来到孟买十年间学习的出色成果,升格与升降镜头结合、新闻画面般的粗粝影像质感配合反高潮的叙事策略,塑造了让公权力慌乱的真实感——孟买高等法院直到2006年才撤销影片的上映禁令。
《戴夫D》(Dev.D,2009)是卡施亚普导演生涯的第二个里程碑,在2009年威尼斯影展全球首映。这是一部当代德里的黑色喜剧,无情的章节性叙事结构,酒精、毒品、性和邪典迷影文化一齐涌入,构成了卡施拉普作者意识的另一个部分;同时,迷幻绚丽的色彩、实验性的声音设计,都让影片在美学上直接冲击了宝莱坞的制片传统。
卡施亚普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则是总时长321分钟,分为上下两部的犯罪史诗《瓦塞浦黑帮》(Gangs of Wayssepur,2012)。影片是新世纪印度黑帮电影的杰作,自然主义的摄影原则基础上,有华丽的视觉效果,有充满活力的剪辑节奏,更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实验。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新宝莱坞黑色电影,或者说,“孟买黑色电影”在2010年代的面貌,尽管当然,这些故事不都发生在孟买。
到2010年代中期,卡施亚普已经成为了印度工业电影独一位“自成类型”的制作人,也是宝莱坞新写实主义最国际化的代表。他强调艺术原创力在类型电影中的作用,而他对世界各地类型片丰富的观影经验形成深刻的认识,不仅反哺他自己的创作,也让他越来越多地扮演年轻电影人导师的角色。在受邀参加2009年威尼斯影展评审之后,他又陆续担任了多家电影节展的阅片人,始终热爱并信任国际影展形成的独特生态。
他也是第一个与Netflix深度合作的印度作者。他为Netflix制作的第一部网络系列《神圣游戏》(Sacred Games)也是根据一本关于孟买的书改编而成。每当他将镜头对准这座城市时,他总能以新的方式捕捉它,给观众带来惊喜。他受到真实事件的启发,赋予这些事件虚构的演绎。
二
2023年卡施亚普的惊悚黑色电影新作《肯尼迪》让我们看到了孟买在特殊时期的样子。卡施亚普把一个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的“孟买黑色电影”故事放在了特殊时期,强烈的情绪伴随压力催动着142分钟的每一次冲突和杀戮,直到在令人不安的悲剧性里终结。
影片在明星主演拉胡尔·巴特(Rahul Bhatt)低沉的自述中开场,观众将会逐步发现低沉背后的愤懑和残忍。第一场刺杀紧接着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中展开,声音设计张弛有度,为原曲直抒胸臆的暴力性提供了迂回,也增添了戏剧性;音乐主题的流动感在音乐消失之后在剪辑节奏中余音不绝,由桑尼·莱昂内(Sunny Leone)饰演的“致命女人”(femme fatal)“查莉”出现在另一扇门后,和主角相遇在电梯里。
导演完成开幕段落的方式干净利落,这是他对杀手“肯尼迪”的定义——沉默、愤怒、冷酷、嗜杀,以及深藏歇斯底里与疯狂之下,被“查莉”神经质的大笑揭露的反讽。这贯穿了全片,而同样高效地确立了全片基调的是随后的段落,“肯尼迪”载着“查莉”驶过孟买的夜色,蓝色、黄色与粉色的霓虹光汇聚在酒吧里正做口语诗(spoken word)说唱表演的歌手身上,变成高对比度的红色。片头字幕的设计既是向90年代美国新黑色电影的导演比如昆汀·塔伦蒂诺致敬,又是对后者影片中绝望情绪的引用。
影片情绪是绝望的,美学是沉静但乖戾暴烈的。导演营造了丰富严密的真实细节来填充精心设计的迂回叙事结构,中间夹杂着玩世不恭的残忍黑色幽默,用腐败无情的政治游戏下失语底层的愤怒,在一次次谋杀中揭开“肯尼迪”身上的层层真相。当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卡施亚普作品一贯的主题:透过写实的黑帮暴力故事,审视现代社会公权力与资本合谋的结构之恶。
1月7日20:00,是这部精彩作品中国首映的时间,导演本人会出现在映前导赏。
《肯尼迪》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精彩看点
印度黑色电影,午夜孟买的血腥与腐败
2023年,《肯尼迪》在第76届戛纳电影节的午夜展映单元首映,这部新黑色电影的舞台是特殊时期的孟买。
徘徊在正邪之间的杀手“肯尼迪”是某种政治激愤的化身:警官乌代·谢蒂(Uday Shetty)在一次党派斗争之后成了活死人,除了以一种伦理性模糊的窥视表现出来的对妻子和女儿的思念,他的形象就只和残忍嗜杀的本性以及复仇有关。孟买的夜里处处是腐败,社会问题沉积成底层难以承受的重负,用焦虑从人性晦暗处催生新的暴力。我们几乎分不清活着的人和那些被“肯尼迪”杀死后依然陪伴着他的游魂。
“肯尼迪”的代号是导演的玩笑,也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射;孟买是印地语电影工业制片中心,也是导演创作的缪斯。两个极其个人化的元素刚好构成了卡施亚普作者性的表层:他是用新写实主义革新宝莱坞的大师,也是公共议题敏锐激进的评论者。影片在独立制作的有限成本下所完成的工业化水准和导演的勇气一样令人惊叹。
而或许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类型片,《肯尼迪》的当下性尤其迷人。影片强烈的情绪提醒我们不要太快忘记那些或许定义了这个时代的社会事件。
2022年,在佛罗伦萨的印度电影节(River to River Florence Indian Film Festival)期间,卡施亚普表达了对朋友梅内提的欣赏:“我认为《他们叫我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之一,比多数漫威电影都要好得多”。
加布里尔·梅内提1976年出生在罗马。作为演员他出演了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2008年的导演短片《鬓角》(Basette)参加了包括洛加诺电影节在内的50多个节展,2011年的《虎男孩》(Tiger Boy)进入了2012年金球奖决选和第86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10部短名单。2015年,梅内提的长片首作《他们叫我吉克》在当年的罗马电影节首映。
影片上映后成为了意大利本土电影市场的年度惊喜,170万欧元的成本下,最终票房突破了500万,人们在118分钟另类的罗马城图景之后感叹“意大利终于有了自己的超级英雄”,虽然梅内提在一次采访中对这个说法发出过隐约的反对声。他说,作品的意义更多在于“讲述真实故事的同时置入奇幻元素”,在于“利用这个钥匙去寻回一种讨论问题的氛围”。与其说《他们叫我吉克》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不如说,这个在意大利被模糊地定义为“漫画电影”(Cinecomic)的门类刚好适合梅内提的作者表达。
《他们叫我吉克》的综合了《鬓角》与《虎男孩》的主题:“扮演”与无法伪装的真实,以及喧闹流行文化背后一体两面的灰暗现实。他关注的不是通过英雄的超能力设定这个比例夸张的透镜制造伦理善恶讨论的模糊投影,如美国漫画电影试图做的那样,而是,在一个已经呈现病态的社会,挣扎求生的边缘个体如何因为同胞的苦难而在精神上成为英雄,承担起“超能力”——主角“恩佐”超能力的来源是台伯河里的油桶,作者在告诉我们,那和“科幻”无关,那是历史遗留的诅咒。
另一种意义上,这或许的确会是“意大利超级英雄”类型的开端,“吉克”将为亚平宁本土商业电影提供新的选项,这大概也是《邮报》(Il Post)在2023年回顾威尼斯影展十年历程时,特别提及影展2015年错失“吉克”,强调“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意大利电影最重要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他们叫我吉克》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精彩看点
意大利街区的限制级超级英雄电影
意大利导演加布里尔·梅内提用《他们叫我吉克》和《怪人出街》两部长片初步奠定了自己作为类型片导演的作者性:底层关注、意大利本土意识、怪诞近似邪典式的趣味、以及杂耍般漫画式的角色设定。
《他们叫我吉克》是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片名是对经典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他们是神》(Lo chiamavano Trinità...)和日本漫画《钢铁吉克》(鋼鉄ジーグ )的致敬,内容则充满对美式超级英雄电影的戏仿和反讽。这部作品为导演带来了多座意大利国内的电影奖,以及烂番茄75%的好评。
社会议题在这样一部成人限定的B级类型片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方式很引人注目。导演把意大利的政治派系动荡,恐怖袭击与难民问题,性侵害与癫狂的大众娱乐杂糅进超英电影英雄-女性-反派的角色范式,最终让“主题公园”变成了普通人的修罗场。
2021年,威尼斯没有错过梅内提的第二部作品《怪人出街》。这部成本高达1300万欧元的奇幻电影在当年的威尼斯首映,获得了一个金狮奖提名。这是一个“马戏团”故事,马戏团在1943年的罗马巡游表演,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四个拥有超能力的“怪人”成员和他们的犹太人团长注定在法西斯政权下举步维艰。导演巧妙地借助“影像”,在故事的结尾把狂热崇拜希特勒的“弗朗兹”和他的偶像做了重合,也明确了“怪人”形象的符号作用。
导演坦言,“这是一部关于身份的电影”。超能力成为了象征,主角团多样的形象所指是二战时期不同阶层的意大利平民,他们面临纳粹的压力,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试图逃离却最终无处可去,只能选择和游击队一起战斗——这当然,部分是历史事实,部分只是作者的美好意愿。
影片的工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匹配了剧作维度的作者表达。《新闻报》(la stampa)评论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puro cinema),影片布景华丽,镜头调度考究,由梅内提亲自制作的配乐与来自好莱坞的特效团队一起搭建起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怪物”世界观。但如果考虑到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图景背后的美学根源,导演的野心似乎还是太大了一些。《怪人出街》借马戏团的意象,大胆地杂糅来自奇幻、战争、历史、神话、女性成长甚至西部片的各种类型元素,几乎用影像逆转了时间,复现了电影初生时的样子——导演在几次采访中都提到了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我们该感到意外吗?
梅里爱纷繁的影像魔术缘起自南欧民间的狂欢节-街头艺术传统,而“Circles”的词源意味着,罗马城竞技场里曾经的大型演出可能是现代马戏的前身。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梅内提的作品谱系,通过《怪物出街》,向类型电影最迷人的方向前进,那是沉默于文字,只能靠综合影像、语言、工业、市场和典型叙事的重塑作用去感知的“无名”世界。
《怪人出街》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比利时
精彩看点
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奇幻的另类二战电影
2015年的《他们叫我吉克》在意大利国内收获票房和口碑之后,加布里尔·梅内提的第二部作品《怪人出街》2021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入围主竞赛单元。和首作控制成本、以戏仿为主的B级取向不同,导演在《怪人出街》中展现了自己驾驭工业化A级制作的能力——虽然成人分级的血腥趣味比前作只多不少。
影片依然可以说是意大利超级英雄题材,但这一次,导演把背景放在了二战时期的欧洲。当代性社会议题被参与国家历史诠释的野心代替,德语和意大利语争锋相对,马戏团成员的不同身份背景涉及民族、阶级甚至具体的意识形态立场,而他们共同的群像,则配合鲜明的奇幻美学构成了二战中意大利人的样子:单纯、滑稽,却又悲伤无助。
文:金恒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