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制作《三傻》的幕后功臣,宝莱坞宝藏导演

2024-01-15 1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次亚欧青年电影展,邀请到印度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Vidhu Vinod Chopra),他的最新力作《在12年级的失败》(The 12th Fail,2023),作为影展闭幕片在中国澳门进行首映,维德胡导演将亲临现场参加映前交流。

艺术总监马可·穆勒先生致力于关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电影动向,将更多优秀导演作品带到国际舞台,这次他将观众的触角延伸到印度这个神秘国度。

通过本文,让我们跟随印度大师导演一起感受曾在印度发生,同样依然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走进维德胡的电影世界,感受印度宝莱坞电影发展历史,以及作为制片和编剧的他如何制作出《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高票房印度电影。

1952年,后殖民时代下纷争不断的克什米尔小村庄莫哈拉,诞生了一名男婴。带着对村庄的记忆,男婴长大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运营起了印度数一数二的电影制作公司,为宝莱坞带来类型化电影新风尚,并将自己的电影带去好莱坞,推向全球。他就是印度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Vidhu Vinod Chopra) 。

成功的短片导演

维德胡导演首次执导是1976年从印度电影电视学院毕业后,自编自导自演的学生短片《猴山谋杀案》(Murder at Monkey Hill,1976)。影片讲述职业杀手意外爱上刺杀对象的故事,是依托对话文本展开的公路短片,故事在男女主的长久徒步交谈中展开。

短片也采用了创新的视听手法:车载运动镜头、左右分屏画面处理,更是将印度歌舞片的元素完美融合到剧情中。维德胡导演多次使用果断的推镜头来展现人物情绪和关键情节。不管是依托对话文本,还是果断的推镜头,都能让观众看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子。这部短片为他赢得了印度政府授予的国家奖。

 

学院派背景下,首次类型化尝试告捷,维德胡导演没有停止在影像上多元化尝试的步伐。两年后,他制作了一部纪录短片《与脸孔的相遇》(An Encounter with Faces,1978),这部短片,记录了在不为人知角落里贫困儿童的口述经历,他们大多数生下来就要面对如何活下去的问题。童言稚语所传递不忍卒读的悲惨现实。这部短片也让维德胡导演获得了1979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与脸孔的相遇》是维德胡导演对印度当年贫瘠土地幼小生命的深切关照,他们无力改变悲惨命运,遥相呼应当年出生在贫困小村庄的幼年维德胡。此后,维德胡导演的电影才华开始持续施展。

为宝莱坞带来类型化电影新风尚

维德胡导演长片首作《死囚牢房》(Sazaaye Maut,1981),改编自学生时代的短片《猴山谋杀案》。他在悬疑、动作和强烈戏剧张力推动下,探索人物复杂关系,这部分才能又在经典复仇电影《帕林达》(Parinda,1989)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帕林达》也是一次挑战宝莱坞传统的大胆尝试。影片运用写实风格描述街头帮派犯罪故事。不同于宝莱坞电影的传统打光,影片选用自然光拍摄。为了加强影片的外观和质感,导演和摄影师比诺·普拉丹(Binod Pradhan)参考了伦勃朗、文森凡高和列奧那多达文西的画作。普拉丹对影片视觉效果的主要灵感,来自于美国著名摄影师导演戈登·威利斯(Dordon Hugh Willis Jr.)参与拍摄的著名黑手党系列电影《教父》。普拉丹利用窗户、白布、画纸等材料,通过漫反射,让光线更加柔和自然。

影片另一突破性的尝试是只选用了两段配乐,大胆撕下宝莱坞电影“歌舞片”的标签。维德胡导演这一大胆尝试也获得了口碑上的成功。除了《帕林达》,他执导的低成本悬疑惊悚片《卡莫什》(Khamosh,1985)、《爱在烽火云起时》(1942:A Love story,1994) 、悬疑动作片《克什米尔使命》(Mission Kashmir,2000)等电影都受到电影评论界和影迷的一致好评。

 

左图为《卡莫什》,右图为《克什米尔使命》

《爱在烽火云起时》将印度革命爆发与凄美爱情故事完美融合,至今仍是经典印度电影神作。影片由印度最伟大最成功的音乐导演拉胡尔·戴夫·布尔曼(Rahul Dev Burman,1939-1994)进行配乐制作,也是印度第一部采用杜比音效的影片。

放下导筒,编剧制作全球热片

维德胡导演驾驭类型片的技巧,在几部电影成功面世后愈发成熟。他力求大胆革新,不仅为宝莱坞带来类型化电影新风尚,也促进了电影技术革新。同时,导演依旧保持着对现实历史的观察体悟。而2003年,维德胡导演放下导筒,专注电影编剧。

他编写的第一个剧本,是与印度著名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合作,由维诺德·乔普拉电影公司(Vinod Chopra Films)制作完成,由此诞生印度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穆那大哥做医生》(Munna Bhai MBBS,2003)。该系列第二部电影《黑帮大佬和平梦》(Lage Raho Munna Bhai,2006),通过黑帮大佬学习甘地生平思想的别致巧思,以崭新视角宣传了圣雄甘地的非暴力原则。电影上映后,印度掀起空前的甘地热潮。

 

左图为《穆那大哥做医生》,右图为《黑帮大佬和平梦》

维德胡导演编剧、制片和他公司制作的电影里,不得不提的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港译:三个傻瓜,3 Idiots,2009),这部冲出宝莱坞带来全球影响的力作,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有宝莱坞电影这么受欢迎,并在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掀起热潮。影片由拉吉库马尔·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执导,印度著名男演员阿米尔·汗(Aamir khan)主演。电影讨论了一个普世问题:“教育系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于宝莱坞传统歌舞片,影片中歌舞片段充分融合剧情与生活化场景,讲究镜头设计和剪辑,削弱了舞台感。影片到2017年一直稳居印度全球票房第一。

向好莱坞进发

冲出宝莱坞后,维德胡导演向好莱坞进发。《受伤的马》是维德胡导演进军好莱坞的长片首作。电影翻拍自导演89年的作品《帕林达》。在《受伤的马》中,依然可以看到油画般出色的光影。维德胡导演同样也将故事进行了适合好莱坞市场的本土化改编,为报父仇、黑帮犯罪、兄弟自相残杀、故土难回等故事元素,与美国边境沙漠的背景完美契合。导演也创新地使用了“白马”这一精神符号,巧妙融合于剧情,并贯穿整部电影。

随后维德胡导演继续制作了几部电影,包括注重类型故事复杂性、依旧配乐节制的《维奇尔》(Wazir,2016),以及电影《我看到那个女孩时的感受》(Ek Ladki Koh Dekha Toh Aisa Laga,2018)等。

左图为《维奇尔》,右图为《我看到那个女孩时的感受》

归零,重新开始

在深耕类型化电影、尝试多元题材后,维德胡导演又重回《三傻大闹宝莱坞》时期的教育题材。这次是关于“归零,重新开始”的故事。这一次与幼年维德胡遥相呼应的,是同样来自偏远村庄的考生马杰诺((Manoj)。

作为本次亚欧青年电影展闭幕片的《在12年级的失败》,基于真实故事改编,探讨“一个人是否可以抓住机遇,改变命运”的议题。影片在22年10月底于印度上映后成为热门电影,狂卷超过6.5亿卢比的全球票房。

电影里人物抓住机遇的方式,是通过参加考试实现的。二十万印度考生中录取25到30人,录取率微乎其微,但这依然是身处阶级固化的万千底层印度家庭子女,为数不多实现跃升,改善家庭经济的方式。

《在12年级的失败》中,大家相互鼓励“重新开始”。面对极低录取率,考试失败后重新开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重新开始”,也意味着只要通过考试,人生就可以重新开始。维德胡导演通过张弛有度的镜头切换,配合人物短促台词,形成强烈的叙事节奏。观众可以在强有力的叙事节奏中体会到考生们与时间赛跑,励志备考的坚韧精神,以及备考之余,马杰诺面对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的音乐依旧保持了维德胡导演以往的风格,尽量隐藏在银幕之后,克制而巧妙。即使有角色吟唱出口的少数几句歌词,也完全符合剧情情境,不同于歌舞片里配乐强烈掩盖剧情本身的风格,融合于剧情的节制配乐点缀,为影片的叙事增色不少。

而《在12年级的失败》与印度歌舞片殊途同归的是,二者都反映了虔诚自信,不畏磨难的印度民族精神。电影创作的过程中,维德胡导演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对特定领域的深耕和革新。而基于电影制作是生发于现实的特殊创作手段这一事实,同样重要的是创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关照。记忆是短暂的,影像或长或短地留在观者的脑海中,而不灭的是影像所传递的精神。可以说,维德胡导演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就是对现实和历史的一次次深切关照。这也是维德胡导演留名印度电影史的重要原因。

维德胡导演的友人在二人新书发布会上,曾这样形容他:“如果不能抓住时机,维诺德就会创造它。”这或许也是导演希望通过《在12年级的失败》传递给观众的理念。

就像维德胡导演本人说的,一个来自小村庄的人,都能实现远大梦想,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在12年级的失败》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精彩看点

真人真事改编,直击社会现象

印度类型片大师完成了又一部“底层逆袭”的励志作品,现象本身或许比影片的完成度更值得深究。聚焦选拔考试赋予了故事更明确的政治性:这一次人物奋斗的目的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更是为了输出一种政治理想。“诚实”和“坚持”是这种理想的核心,而通过最后一个悬念,作者把这个励志主角实际奋斗的目标与这种政治理想做了部分的剥离。

《在12年级的失败》是本次影展的闭幕片,这构成了策展表意的最后一环。藏私的友情与无私的爱情、个体与家庭关系的彼此应和,英语-印地语的差序格局在失衡的边缘顺畅运行,一切都为启蒙信仰而敞开着。

责编∶刘小黛

文/编辑:杨艳莹

推介语∶金恒立

亚欧青年电影展媒介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