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酒精进入体内后,吃什么“解药”能快速醒酒?
原创 腾讯医典
如果不是经常喝酒的人,你可能从来没见过这种药:
(来源:齐鲁晚报、某社交购物平台)
但对那些常出去应酬喝酒的人,“醒酒糖、解酒药”在圈子里非常流行,甚至是随身携带的救命稻草。
(来源:某购物网站)
但世上真的有“喝前2粒酒场不惧”“酒后10分钟化酒为水”的药物吗?解酒药到底靠不靠谱?
一切还要从酒精的解毒过程说起。
酒精进入消化道以后,约10%会在胃被代谢掉,剩余的90%很快进入血液。除少量可以从尿、汗液及呼气排出外,剩下的90%以上的酒精需在肝脏中代谢[2]。
肝脏代谢酒精主要有以下3个步骤:
①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将酒精转化成乙醛;
②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乙醛转化为乙酸;
③通过三羧酸循环的生化反应,将乙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泄出体外。
对我们来说,如果喝得不是太多,上面的第①步可以很快完成,很多人其实是卡在了第②步[3]。
因为,不同的人体内,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不同。
乙醛脱氢酶相对缺乏的人,不能将乙醛继续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醛就会在体内蓄积。
这个东西可比酒精毒多了,是一级致癌物[4],可以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产生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
(来源:soogif)
而我们中国人里,偏偏约40~50%的人都天生缺乏乙醛脱氢酶[5]!
所以那些“喝酒脸红”的人,并不是酒量大,相反,他们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可能相对缺乏、更容易醉酒。
乙醛脱氢酶相对富足的人,则可以很快地将乙醛代谢为无毒的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这种人才是真的“酒量大”、不容易醉。
(来源:soogif)
但如果摄入的酒精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即使酒量再大、酒精浓度在体内也会急剧升高,还是会醉!
这样看来,要想防止醉酒,不外乎以下两条途径:
1、减少或延缓酒精在人体的吸收
酒精分子很小、很容易穿过肠壁进入血管、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太可能“与其他物质结合沉淀”来减少吸收。
“延缓吸收”倒是可以做到,比如喝酒前适当吃些主食、让酒精在胃里多待一会儿。这也就是为什么常说“垫一垫肚子不容易醉”。但这样依然治标不治本。
(来源:soogif)
2、增加乙醛脱氢酶的量或活性,加快酒精代谢过程
人体里有多少乙醛脱氢酶,只和基因有关,理论上每个人出生后,体内的酶量就已经固定了。所以“酒量”基本是天生的,不可能通过每天少量喝酒、让乙醛脱氢酶的量发生改变。
那如果发明一种药,专门补充肝脏乙醛脱氢酶,是不是就能解酒了呢?
太天真!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进入胃酸后就会失去活性、分解成氨基酸。口服的酶根本进不到肝脏里。
但有人说的“每天喝点小酒”,或许可以让酒量得到部分提高。
因为长期饮酒会使肝脏的另外一条“解酒”途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的活性得到增强,在这个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细胞色素P-450(CYP)2E1[6]。
这个酶,也是我们常说的“肝脏药物代谢酶(肝药酶)”,可以将乙醇代谢为乙醛,类似于前面所说的乙醇脱氢酶。
但是,肝药酶仍然无法将乙醛传化为乙酸,所以有毒的乙醛还会继续在肝脏堆积,只能等乙醛脱氢酶前来清理。
就像班里打扫卫生,你只是帮忙劳动委员“扫了扫地”,却不去倒垃圾。
(来源:网络,腾讯医典制图)
而且,代谢酒精毕竟不是肝药酶的“正职工作”,只是偶尔客串一下,解酒能力非常有限。所以,长期喝酒能“练”出来的酒量也非常有限。
另外,肝药酶和它的代谢产物增加会带来很多危害,久而久之,反而会给肝脏造成严重损伤[6]。
既然乙醛脱氢酶的量是天生决定的,那能不能提高它的活性来解酒呢?
还真有这么一种药,可以相对提高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研究发现,美他多辛是乙醛脱氢酶激活剂,可拮抗急、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加速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和酮体经尿液排泄[7]。
在健康志愿者中,美他多辛可以让乙醇代谢的半衰期从7小时15分钟缩短至5小时50分钟[10]。
但别高兴得太早,这药不能随便用!
美他多辛属于处方药,只用于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凭处方购买使用。
(酒精性肝病的演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他多辛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疾病!而且,支气管哮喘者及儿童不能使用。
那市面上那么多解酒药,就没有有用的?
市面上宣称的所谓“解酒药”,成分大多是一些植物提取物或药食两用的原料,如姜黄、牡蛎提取物、栀子、枸杞、丹参、茯苓、大麦嫩苗、甲壳素等:
(来源:某购物平台)
也有一些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某些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进口膳食补充剂为主,国产的如果是正规保健食品,会有“蓝帽子”的标志。但这些都属于食品,并不是真正的“药”。
(某进口解酒护肝胶囊成分表。来源:某购物平台)
还有一类确实是某些化学成分如纳络酮、利尿剂等,是印有国药准字的药品。
(来源:某购物网站)
纳洛酮是阿片类药物 (包含海洛因等毒品) 过量的解毒剂,也能解除酒精的中枢抑制、缩短昏迷时间[11]。
说白了,它只能让你变清醒,但无法加速乙醛的“解毒”过程。
而且这个药是处方药,不能随便用,还可能导致躁狂[12]。在医院急救时一般是直接静脉输液,而不是舌下含服。
总之,无论是上面哪种成分的“解酒药”,都没有明确研究证明能提高乙醛脱氢酶的量或活性,所以起不到真正解酒的作用!
“酒量大增、千杯不醉”的广告只是心理安慰,乱吃解酒药反而可能增加肝脏负担。
(来源:某购物网站)
可怕的是,有人被“千杯不醉”的广告误导,以为买了解酒药就能“放开喝”,结果醉进了医院……
(来源:南方日报)
还有人试图靠“解酒药”躲避交警查酒驾,结果换来了“交警队一日游”……
(来源:闽北日报)
代价那么大,就不能拿买药的钱请个代驾吗?
严肃地提醒各位:防止醉酒的唯一途径,还是少喝或不喝酒。
(来源:网络)
当然,专业酒托还要练得一手绝活,这才是真·千杯不醉:
(来源:南方都市报N视频)
很遗憾,除了解酒药,民间流传的“解酒食物”对醉酒也没有帮助。
蜂蜜中的果糖可以轻微提高乙醇脱氢酶的效率[8,9],但对更毒的乙醛无能为力。浓茶咖啡利尿,可能加重脱水症状,反而增加了体内酒精浓度。
醉酒的人如果还能行动,不如适当喝一些温水、吃点水果(不是因为果糖,主要是补充钠钾镁离子、缓解脱水症状)。如果呕吐完症状好转,可以侧卧休息,但要有人陪护。
(来源:soogif)
如果你的朋友或亲人已经大醉不醒了(昏迷期),记得一定要让TA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引起窒息!然后尽快拨打120送医院吧。
最后,课代表给大家划重点来了:
●人体“解酒”主要靠乙醛脱氢酶,但酶的量是天生的,吃药无法补充。只有美他多辛可提高酶的活性,但这是处方药,不能随便用。
●市面上的“解酒药”多是植物提取物或维生素,或是利尿剂、促醒剂等,但都无法提高乙醛脱氢酶的量或活性,并不能真正解酒。
●如果已经醉酒,蜂蜜、浓茶和咖啡都对解酒没有帮助,还不如喝些温水补充水分,自然醒酒。
审核专家:赵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
参考文献
[1]Laurence L.Brunton,Keith L.Parker.药理学和治疗学手册[M].第1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田炜,胡江涛.关于乙醇在人体中代谢速率及治疗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8):198.
[3]Yokoyama A, Muramatsu T, Ohmori T, et al. Alcohol and aldehyde dehydrogenase gene polymorphisms and oro-pharyngolaryngeal esophageal and stomach cancers in Japanese alcoholics[J].Carcinogenesis,2001,22:433-439.
[4]http://samr.cfda.gov.cn/WS01/CL1991/215896.html
[5] Cao Y, Li L, Xu M, et al. The ChinaMAP analytics of deep whole genome sequences in 10,588 individuals[J]. Cell Research, 2020: 1-15.
[6]Prakash O,Nelson S.Alcohol and liver disease[J].Ochsner J,2002,4(4):241-4.
[7]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专家组.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志,2014, 23(2):135-138.
[8]Tygstrup N,Winkler K,Lundquist F.The Mechanism of the Fructose Effect on the Ethanol Metabolism of the Human Liver*[J].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965, 44(5):817-830.
[9]Handler J A ,Bradford B U ,Glassman E B ,et al.Inhibition of catalase-dependent ethanol metabolism in alcohol dehydrogenase-deficient deermice by fructose[J]. Biochemical Journal,1987,248(2):415-21.
[10]Pellegrini-Giampietro DE, Moroni F,Pistelli A,et al.Pyrrolidone carboxylic acid in acute and chronic alcoholism.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J].Recenti Prog M, 1989 ,80(3):160-4
[11] 田英平,石汉文.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2) : 135-138.
[12] Chen B, Liu Y S.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f moderate dosage naloxone in acute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Bulletin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02, 27(1): 58-60.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