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查 | 爱吃薯条容易“脑残”?笑笑就好,别太当真!
原创 NJU核真录 核真录
图文 | 南大新传《事实核查》课程学员
谢君文
指导老师 | 周奕欣
排版 | 任铭萱
十年前的报纸标题,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网络热梗,风靡全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只要搜索“爱吃薯条容易脑残”的词条,就会发现无数年轻人正在参与到这场热梗狂欢之中。
加粗的标题、醒目的字体,与小男孩憨态可掬的吃薯条照片相互映衬,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与二次创作欲望。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吃薯条的搞怪照片,与该梗图互动,戏称“爱吃薯条容易脑残?不信,继续吃”等等。
图源:小红书APP“爱吃薯条容易脑残”搜索结果
那么,吃薯条真的会增加我们成为“脑残”的风险吗?这种说法的背后又有哪些依据支撑?
核真录根据梗图所透露出的信息,找到了广州日报2012年1月3日星期二A8版面的文章原文。根据原文所述,“爱吃薯条容易脑残”这一结论,是有美国研究人员的论文作为支撑的。
图源:广州日报相关报道
本期核真录将对比广州日报的这篇文章和它所引用的美国研究论文,核查这一“热梗”是否能站得住脚。
1
标题中的结论可靠吗
论文研究结论VS爱吃薯条容易“脑残”,
两个文本间真的有直接关联吗?
我们发现,广州日报在报道中并未明确指出这些信息的具体来源,而采用了较为模糊的表述,如“美国研究人员”等。根据文章给出的信息线索,核真录找到了吉恩·鲍曼(Gene Bowman)等人于2011年12月28日发表在《神经病学(Neurology)》电子期刊上的论文《Nutrient biomarker pattern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RI measures of brain aging(营养生物标志物模式、认知功能和脑老化的MRI测量)》[1]。这篇论文中的实验对象、研究结果以及团队成员与广州日报的描述完全相符,包括相同的平均年龄87岁的104个实验样本、进行大脑扫描的42个子样本,还有相同的研究人员名称吉恩·鲍曼(Gene Bowman)、特拉伯(Traber)。此外,论文中测量的对象如维生素B、C、D、E以及Omega-3脂肪酸等也与广州日报的报道相吻合。同时,两篇作品的发表时间也非常接近,论文于2011年11月28日发表,而广州日报的新闻稿在2012年1月3日发表。这些一致的信息可以确认,广州日报所指的正是这一篇研究论文。
然而,论文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与“薯条”二字直接相关的信息。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的营养素生物标志物模式(NBP)与认知功能和大脑体积之间的关系,而文中唯一能与“薯条”搭上关系的表述,是8种不同的营养生物标志物模式中的一种——NBP8,它代表的是反式脂肪酸的水平。论文中提到“以高反式脂肪为特征的模式,与较不有利的认知功能和较小的脑容量有关”[2],并会增加心血管、系统性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风险。而我们知道,反式脂肪酸常出现在油炸食品中,这可能是论文中的反式脂肪酸被广州日报简化成薯条的原因。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采用的专业术语“大脑萎缩( brain atrophy )”、“总脑容量(total cerebral brain volume)降低”与新闻标题中的“脑残”无法划上等号。抛开“脑残”一词本身的贬义色彩不谈,大脑萎缩这一表征和认知低下这一结果在程度上差别很大。大脑萎缩可能会导致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但并不一定导致智力低下或全面的功能障碍[3]。
因此,爱吃薯条容易“脑残”这一结论存在误导。首先,该说法将原研究的直接研究对象——高反式脂肪营养生物标志物模式(NBP8)简化和衍生到了薯条这一具体的食物上;其次,它也未能准确区分“大脑萎缩”和“脑残”这两个概念在含义和指向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样的表述并不够准确。
2
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人?
甚至说,这个研究结论真的是确定的吗?
这篇研究论文是以美国俄勒冈州平均年龄87岁的健康老人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于大多数玩“薯条梗”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研究结论可能并不具备直接效力。研究者也在论文摘要中明确指出,“所得发现应当在一个特别的人群中得到证实”(如下图),意为该研究结论只适用于特定群体。
图:原研究论文摘要“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confirmed in a separate population(所得发现应当在一个特别的人群中得到证实)
另一方面,虽然论文中提到较高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全身性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所有这些可以解释与认知能力的关联”[1],研究者也坦言,很少有研究评估反式脂肪酸对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这些发现仍需进一步证实[1]。这表明当前的研究结果并非绝对或最终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论文截图:“但这些发现有待证实”
也就是说,即便暂时忽略标题产生的误导,这篇研究的结论仍是阶段性的、有待验证的,而且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爱吃薯条容易脑残”这一梗图的主要受众——年轻人。
3
报道中的其他内容是否为真?
文章导语究竟是“美国人员发现”的,
还是“编者发现”的?
文章导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可乐、薯条等垃圾食品不仅腐蚀牙齿、增加腰围,还有损大脑,加速大脑老化,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鱼则能延缓大脑萎缩,有助预防老年痴呆症。”
《爱吃薯条容易“脑残”》的原文由标题、导语还有正文组成,正文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概述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其次提供了与研究人员吉恩·鲍曼和特拉伯的采访内容。
经核查,关于研究结论和采访内容的正文报道是相对准确的。鲍曼、特拉伯几位研究人员的采访内容在BBC[4]、CBC[5]等国家级媒体都能找到印证。此外,广州日报社报道也引用了此项论文官方新闻稿[6]的内容,该官方新闻稿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和刊载该论文的神经学期刊(Neurology)编辑发布。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论和采访内容在文中以“据新华社电”开头,虽然核真录并未寻找到新华社原文,但是上述证据表明这部分是准确的。
然而,广州日报报道的导语部分应系原创。论文原文以及这篇论文的官方新闻稿[6]并没有任何有关“可乐”“薯条”“垃圾食品”“腐蚀牙齿”的字眼。此外,在百度、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上进行广泛搜索后,核真录无法找到这一导语所得结论的确切出处。
总之,广州日报关于研究结论和采访内容的正文报道是相对准确的,但是其标题和导语与正文内容产生了明显的割裂,并无直接关联,“爱吃薯条容易脑残”“垃圾食品腐蚀牙齿、增加腰围”的这些结论凭空出现在标题和文章导语中,与研究论文结论本身几乎没有关联。
4
总结
综上,广州日报的正文内容准确,但标题爱吃薯条容易“脑残”这一论断存在误导,标题导语与正文逻辑链条断裂,存在误导倾向。经过核查,该报道引用的论文内容所研究的是高反式脂肪为特征的营养素生物标志物模式,研究原文从未提及“薯条”这一具体的食物。此外,研究人员在论文中使用的术语“大脑萎缩”与“脑残”含义并不相同,该研究以美国俄勒冈州平均年龄87岁的健康老人为对象,因此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并且,该研究结论仍是阶段性的、有待验证的。
参考资料:
[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04155542/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01/03/content_1577546.htm
[2] Bowman GL, Silbert LC, Howieson D, Dodge HH, Traber MG, Frei B, Kaye JA, Shannon J, Quinn JF. Nutrient biomarker pattern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RI measures of brain aging. Neurology. 2012 Jan 24;78(4):241-9.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36598. Epub 2011 Dec 28. PMID: 22205763; PMCID: PMC3280054. Nutrient biomarker pattern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RI measures of brain aging | Neurology
[3] https://www.yixue.com/%E5%A4%A7%E8%84%91%E8%90%8E%E7%BC%A9
本文内容首发于《核真录》
原标题:《核查 | 爱吃薯条容易“脑残”?笑笑就好,别太当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