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技术的无尽可能性:CES展会上引人注目的创新成果
作者 |王秦州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CES 2024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已有57年历史的CES,是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年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大科技厂商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的舞台。
在本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展会中,电子、软件及广告行业对人工智能(AI)的探索和应用达到了新的高潮。科技巨头微软引领了这一潮流,其展示了将AI技术无缝集成至日常办公设备中的创新产品——内置AI按钮的键盘,让用户能够轻松触及智能辅助功能。与此同时,Rabbit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一款极具突破性的手持式AI设备Rabbit R1,该设备以便捷高效的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
此外,在广告领域,生成式AI的应用引发了业界的热烈讨论。尽管伴随而来的是关于AI工具被滥用的担忧,如诈骗者利用此类技术伪造名人肖像制作虚假广告等负面现象,但这些挑战并未阻碍AI技术在营销行业的广泛应用与革新。恰逢CES期间,OpenAI适时地推出了聊天机器人应用商店,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AI技术的使用场景,从创意写作延伸至烹饪指导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彰显了OpenAI致力于推动AI技术服务于更广大用户群体的决心。
面对元宇宙和AI技术交汇催生的新兴趋势,元宇宙新声将持续报道并深度解析最新、最具创新性的AI产品及其在元宇宙营销活动中的应用。以下是近期元宇宙新声精选出的五个与AI结合的营销亮点,这些案例不仅预示着未来营销格局的演变方向,而且对所有营销从业者如何适应并利用AI及元宇宙元素产生深远影响:
1. AI助力电视广告创作
AI视频生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小型和中型企业(SMEs)也能轻松高效地创作出媲美专业水平的电视广告内容。美国底特律的初创企业——Waymark,在CES上展示了其如何运用先进的AI技术革新传统的电视商业广告制作流程,并宣布与知名媒体集团The E.W. Scripps Co.建立合作,共同为本地广播网络中的广告客户提供一站式、自动化的视频创作解决方案。
目前,此领域已吸引了众多业界巨头的关注与采用,其中包括美国大型电视网Fox Television(福克斯电视)、电信运营商Charter Communications,以及有线电视及广告解决方案提供商Spectrum Reach。这些公司均已经部署了Waymark的AI工具来优化其视频广告制作过程。此外,流媒体平台巨头Hulu和Roku的广告管理部门也正在使用Waymark提供的此类智能工具。
Waymark通过展示由其AI视频生成器Runway创作的一部名为《霜冻》的短片,生动形象地向业界揭示了AI在视频内容创新和生产方面的巨大潜力。
2. AI驱动的库存照片服务
Getty Images于本周推出了一项针对小型企业的创新性AI智能库存照片解决方案。这项服务利用了Nvidia的尖端Picasso技术,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来创建独一无二且版权明确的照片素材。这意味着,这些由AI生成的图片确保不会侵犯任何现有作品的版权,从而让内容创作者和小型企业用户能够安全、合法地将这些图像用于各种商业用途,无需担忧潜在的版权纠纷。
鉴于当前AI技术进步带来的版权挑战,例如OpenAI在训练其热门语言模型ChatGPT时所遭遇的争议,即可能因使用未经授权的新闻文章和其他网络内容作为训练数据而引发版权问题,Getty Images适时推出的“iStock Generative AI”服务显得尤为及时与重要。该服务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法律保障机制,而且使得客户能够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探索并充分利用生成式AI的强大功能,有效提升市场营销活动的表现力与效率。
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类似Getty Images这样结合了AI创新与版权保护的服务模式,在未来也将逐渐被国内图库行业及相关的数字创意产业采纳和推广,进而满足中国市场上小微企业对于高品质、低风险的AI生成图片资源的需求。
3. AI赋能元宇宙
专注于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洛杉矶创业公司MeetKai,在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展(CES)上设立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现实体验项目——“The Brotherhood Deli”。这一装置以其创新的方式展示了如何运用生成式AI技术来构建和运营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商店环境。在该体验中,参与者可以亲身体验到由AI创建的高保真、交互性强的数字商店场景,这些场景不仅设计精美且细节丰富,还体现了未来零售业在元宇宙中的可能性。
MeetKai强调,他们的目标服务对象包括NBAPA(全美篮球运动员协会)等实体组织,并致力于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些合作伙伴定制开发逼真的商品数字孪生体,即在虚拟空间中复刻真实商品的所有视觉与互动特性。这意味着,通过其技术,运动品牌及球员相关产品能够在元宇宙中获得全新的展示方式和购物体验。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AI在构建元宇宙生态系统以及虚拟角色深度学习上的应用潜力,MeetKai宣布与AI软件服务平台askROI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合作旨在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和技术能力,共同探索并实现更高质量的虚拟世界构建和用户沉浸式体验,从而在未来的元宇宙领域内打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4. 一键触达AI功能
在当前的科技发展浪潮中,硬件制造商正积极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AI)直接整合至消费电子产品及汽车等硬件设备的核心功能中,以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和交互效率。例如,在2024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微软公司展示了一项重大创新——为Windows 11操作系统的键盘设计了一个名为“Copilot键”的全新按键功能。这一集成AI的实体按键预示着未来众多笔记本电脑型号将配备该功能,用户只需一键即可轻松激活基于聊天模式的智能助手服务。
通过按下Copilot键,用户能够迅速调用具备强大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AI助手,从而帮助用户高效地完成一系列日常任务,如撰写文档、进行复杂的搜索引擎查询、以及处理各种办公与创意工作流程。联想作为率先采用此技术的硬件制造商之一,已在其新款ThinkBook系列笔记本产品中配备了Copilot键,体现了其对智能化人机交互体验的前瞻性和执行力。
同时,汽车行业紧随其后,大众汽车计划在欧洲市场部分车型中嵌入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实现车载智能助手功能升级。这意味着驾驶者和乘客可通过语音对话与车辆内建AI系统互动,获取信息、娱乐内容,并进行导航设置、车辆控制等多种服务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汽车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
然而,在国内智能汽车领域,蔚来、理想和华为等领先车企已提前迈出了坚实步伐,成功将大型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技术集成到车载系统,标志着我国智能座舱交互体验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相较于国外市场上大众汽车搭载ChatGPT作为车载AI助手的创新尝试,我国自主品牌智能汽车普遍实现了类似ChatGPT功能的大模型语音交互技术与车载智能助手的深度融合,并将其视为新一代智能汽车的标准配置。
例如,蔚来和理想等品牌凭借自主研发或引进的先进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能够深度对话、理解复杂指令并提供丰富信息服务支持的车载助手系统,使得车内用户能够享受到与ChatGPT类似的自然流畅的语言交流体验。这种围绕大模型构建的人车交互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汽车智能化水平,还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便捷、高效且个性化的出行体验。随着这些前沿技术在我国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车载智能助手与大模型聊天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国产智能汽车区别于国际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之一。
5. Rabbit R1 AI便携设备
在今年的CES上,一款极具吸引力的创新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即Rabbit公司推出的便携式AI助手——Rabbit R1。这款设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早期iPod的经典造型,通过集成一个直观简洁的滚轮导航系统,为用户带来怀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独特体验。其小巧轻便的橙色机身内含强大功能,能够无缝连接各类应用程序,赋予用户一键操控网约车服务、快捷订购外卖、轻松预订餐厅座位以及购买各种票务的能力。
尽管目前市场对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199美元购买这样一款独立于智能手机之外的AI辅助设备尚存疑问,但Rabbit R1所展现的AI随身助手概念无疑预示着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趋势:人们或许将能随时随地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获取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服务。
与此同时,OpenAI投资支持的另一家创新型公司Humane也正在研发与其相类似的AI Pin设备,定价高达699美元,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过,在该产品正式上市之前,据相关报道,Humane公司已进行了约4%的员工裁员,这可能反映了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市场策略上的调整,以及应对潜在市场挑卸载战所做的努力。
写在最后
无论这些AI产品未来的发展和能否大规模普及如何,当前原型已经充分展现了AI技术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可能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智能电视广告到元宇宙中的AI角色,再到一键式AI功能和便携设备,AI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CES展会上,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AI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科技行业的活力和生机,而且描绘出未来社会中AI无处不在的景象。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广泛应用,我们期待更多富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出现,共同塑造一个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未来生活场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