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儿童性早熟是吃出来的吗?
原创 康复杂志
在儿童生长发育科,经常有妈妈因为孩子体重偏重,女孩乳房摸到硬块、个子矮小、内裤有分泌物,男孩身高增长加速、下巴长出胡子等问题而焦虑。其实有不少性早熟都是吃出来的,“祸”从口入,那么,哪些食物容易导致性早熟的发生?青少年儿童平时应该怎么科学饮食?
发育过快,或和饮食过剩有关
“医生,我女儿刚上小学,洗澡时偶然摸到她两侧胸部有硬块,是不是早发育了呀?”
这天诊室里来了一对着急的母女前来问诊。原因是女儿小萱今年再过2个月才7周岁,小萱妈妈在帮女儿洗澡时,摸到她两侧乳房下有硬块,她感觉很不对劲,于是立马带着女儿到医院检查。医生看小萱长得活泼可爱,就是和同龄儿童相比有点小胖。
经问诊得知,小萱乳房能摸到小结节并伴有压痛已有半年了,平时爱吃甜食,爱喝饮料,喜欢吃肉,尤其是猪肉。现身高128cm,体重32kg,明显高于同龄人,无月经来潮,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进一步检查发现,小萱的性激素指标过高,骨龄已经达到8岁半,初步诊断为性早熟。虽然小萱现在比同龄人高,但这是骨骼提前发育的结果,等到成年,反而会低于平均身高。
医生让小萱和她的妈妈不要着急,早期发现是由于饮食过剩导致的性早熟,可以早期干预,只要控制好饮食,接下来慢慢会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
孩子为什么会性早熟
性早熟发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改善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儿童生长发育的潜能充分表达,出现生长发育的加速趋势。生长发育加速可能是当前儿童性早熟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片来源:pixabay
吃出来的性早熟占了很大比例,性早熟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中枢性性早熟男童中肥胖比例达64.6%,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中肥胖比例达43.3%,儿童超重/肥胖与性早熟有显著相关性。摄入大量激素、过多进补,是性早熟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家长总想着给生长发育的儿童吃一些“保健品”“滋补品”,以为这样能让孩子长得更高,却不知道这些反倒起了副作用。
除此之外,环境中的诱胖剂也是性早熟的诱因之一,如环境污染,特别是由洗涤剂、饮料容器、塑料奶瓶玩具等排放的物质及其降解产物能产生一系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会影响青春期发育时间。
哪些食物可能会引起性早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发育进程时间和饮食摄入密切相关,儿童摄入高热量、高脂饮食是性早熟的重要机制。儿童摄入较高植物性蛋白比较高摄入动物性蛋白者,其青春发动年龄晚7个月,此外高膳食纤维摄入者有较晚的月经初潮年龄。以下五类食物,是儿童在日常饮食中要避免摄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
1)营养滋补品。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儿童出现性早熟,某些家长给孩子补充过量的海参、蛋白粉等,虽然对儿童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过多使用蛋白质,物极必反。至于人参、鹿茸、燕窝、蜂王浆等保健品和补品,儿童没必要吃,不少保健品和补品含有激素,甚至是不明化学成分,对儿童的成长无益处。
2)含激素类较高的食物。儿童食用激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会性早熟。例如养殖速成禽类和豆制品,大豆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摄入体内后,可替代雌激素,对儿童机体产生影响,增加儿童性早熟发生风险。
3)反季节水果、蔬菜。反季节水果和蔬菜虽然可以解决不同季节对食物的需求,但在食用中可能会对激素产生影响。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反季节水果,多使用防腐剂、催熟剂等,并在运输过程中还可能使用其他保鲜剂,儿童过多食用,会对其机体产生影响。
4)含微量元素锌较高的食品。食用过量锌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但锌属于“性激动剂”,长期服用过量,会导致儿童锌中毒,增加性早熟发生概率。
5)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例如炸鸡、可乐、巧克力、蛋糕等均可增加其肥胖概率,引起性早熟。
图片来源:pixabay
儿童平时应该怎么吃
有研究表明:平衡膳食模式为儿童的主要膳食模式。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日常饮食应做到以下几点:
1)患儿要养成科学进餐、规律饮食的习惯。
2)保证食物品类多样,平衡膳食,以谷类食物为主。
3)日常饮食上,不可使用饮料代替水,要确保每日饮水量充足。
4)饮食上还要控制各种食物搭配,不宜过多吃营养滋补类食物。
5)适当增加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吃当季新鲜果蔬,每日确保摄入1~2份肉,至少喝牛奶350毫升。
6)纠正患儿偏食、吃零食等习惯。
7)食物烹饪方式上,多采用蒸煮方式,控制油炸食品摄入量等。
专家总结:性早熟现象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国内性早熟发病率有所升高,对儿童健康成长危害极大。性早熟属于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疾病,心理因素、药物因素、饮食因素等,均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性早熟。膳食习惯对儿童成长影响大,但只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饮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儿童饮食习惯,控制难度小,更容易被家长接受。家长可针对性早熟患儿的饮食习惯,通过科学有效的综合干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科学搭配食材,以减少儿童性早熟发生的概率。
文 | 裴传凤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副主任护师
徐喜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主管护师
王丹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护师
李思悦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护士
审核专家 | 邓玫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编辑 | 张灵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