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95岁老爷爷画连环画,保留城市记忆,看上海的今昔对比
95岁的蒋振国,活到老画到老
95岁的蒋振国坐在窗前的书桌旁,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毛笔在给他新绘制的连环画勾勒线条。这是他为报纸连载的第100期连环画,报社编辑跟他约稿,请他每月画一期,没想到就这样不知不觉创作了8年。第100期有纪念意义,为此他构思了很久,到底画什么呢?想来想去,他就把自己平日里的工作场景画下来,并配上一首小诗:吾今高龄已经九十五,目前老眼昏花手颤抖。“前世今生”继续画下去,有生之年发挥些余热。
70多年前 幸运地成了上海人
“前世今生”是蒋振国创作的连环画主题,也是他垂暮之年回忆在上海生活70多年的人生经历。
蒋振国是17岁到上海来的,他的老家在江苏建湖。真是冥冥中的缘分,那年,他在老家吃咸黄鱼惹上了沙疹,因为当地缺乏医治条件,父母就把他送到了上海。上海医生水平高,一番救治后,蒋振国的病就奇迹般地好了。“这可真是个好地方。”蒋振国心中感慨,于是和哥哥留了下来,在杨浦区到处打零工为生。
蒋振国从小喜欢画画,画什么像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他拜了一位“老法师”,专门帮人家画中堂画,无论民俗画还是山水画,他都能得心应手。后来上海铁路局印刷厂招工,他就去应聘,一举录取,还被招进地下党组织,专门负责画宣传海报。
为了离工作单位近一点,蒋振国和哥哥花了三个月工资,在育婴堂路上搭了间房,就这样在上海安了家。他们两兄弟感情很好,结婚后一家住楼上,一家住楼下,仍然生活在一起。蒋振国的妻子是老家邻村的姑娘,比他大两岁,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的情侣。
1949年,上海解放后,蒋振国到铁路局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因为工作出色,领导很器重他,想安排他到外地去进修。蒋振国犹犹豫豫,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那时候一开会就要发言、写文章,让他很害怕。正巧大儿子刚刚出生,妻子也不想和他分开,最后蒋振国没有去成。人生的转折或许就是这么一两次机会决定的,同事们都说蒋振国错失良机。但他不后悔。
蒋振国是单位里出黑板报的高手
蒋振国虽然是科室里一名小小的美术员,但他工作认真负责,专业能力强。一开始他还只是临摹,后来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20世纪50年代,蒋振国就陆续在全国各地的报纸投稿,发表了很多作品,拿到稿费后就贴补家用。所有的家具都是他用稿费一点点买起来的。风风雨雨几十年,家里的小日子过得还算安稳,没有大起大落。他和妻子先后生育了5个子女,哥哥嫂嫂去世得早,后来他还帮忙照顾侄子侄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上海变化日新月异。蒋振国家的老房子拆迁了,他们搬到了永兴路的光华坊小区,住上了煤卫独立的公房。子女们都长大了,相继成家,也有了第三代。1993年,蒋振国离休,和妻子携手安享晚年。然而,老伴还没有过上几天舒心日子,就因为胃癌去世了。这让蒋振国很伤心。他提起铅笔,将几十年的感情溶于笔尖,为老伴画了一幅遗像。画像上的妻子脸带微笑,细腻的面部纹理,均匀的光线分布,与照片并无二致。这幅画挂在他的床头几十年,一直陪伴着他。
连环画里看社区的“前世今生“
为了早日走出丧妻的阴影,蒋振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给杂志刊物画插画,给设计公司画广告牌,给工地写宣传标语,给邻居们画年画写对联,给街道居委会出黑板报……蒋振国用粉笔画黑板报,就好像彩色照片的效果,堪称一绝。每次展出的时候,都会吸引很多路人驻足观看。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开国大典》的黑板报,因为太逼真,每个人路过都要用手来摸一摸,领导怕被摸坏,还让工作人员守着它。还有一次,街道组织“文明新风”黑板报评选活动,4个居委会都找蒋振国帮忙,这可把他累坏了。他构思了不同的字体、颜色、主题画、文字内容,经过反复琢磨,最后画出四款不同风格的黑板报。果然,那次的评选活动,一二三等奖都是他的作品。
用粉笔画黑板画,彩色效果堪称一绝
蒋振国不抽烟,不喝酒,不搓麻将,也不跳广场舞,空闲的时候他在小区花园里和邻居们聊天。有的年轻人抱怨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蒋振国就宽慰他们:“和老早比一比,我们现在的社会进步太大了。”作为一个在芷江西路街道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人,蒋振国对这里的变化实在太熟悉了。
2015年,蒋振国在居委会活动室帮忙出黑板报的时候,碰巧遇上了一位记者。记者夸他画得好,又得知他是为社区无偿服务,就要采访他。恰巧当时报纸要开设一个芷江西社区专版,她就热情地邀请蒋振国开专栏,用连环画的形式为读者留下社区百态和时代缩影。这个主题很合蒋振国的心思,他愉快地答应了。
4月,蒋振国的《芷江西前世今生》连环画,在社区报上刊登第一篇连载。那一年,他87岁。他构思的第一幅画就是工作场景:一位老人坐在窗前书桌旁,提着毛笔正在埋头作画。配上小诗一首:人老常把旧事提,住芷江西七十载。光华坊是怎来历,我今作画再回忆。这个专栏每月刊登一期,每期一个主题,由6幅小画组成,一幅画配一首小诗。编辑没有给蒋振国设定主题,由他自己来构思。凭借着半个多世纪的回忆,蒋振国从解放前后画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都市面貌,从衣食住行的小细节着手,每个方面都进行今昔对比。新生活与旧面貌交替,蒋振国的画栩栩如生,洋溢着欣喜。中兴路以北的农田早已消失,泥土路变成了石子路、水泥路,后来,棚户区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老旱桥变成了铁路桥,停在上海火车站的绿皮车被高铁代替。街头行人着装再不是清一色的中山装,每一季都有时尚潮流。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凭票买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几十年的变化发展跃然纸上,老闸北的市井生活充满了“人情味”。
闸北公园、老旱桥、新旱桥、星火影剧院,老闸北的市井生活充满“人情味”
蒋振国画画极其认真,每一幅他都画过四五遍。第一稿用铅笔打轮廓,构思人物环境,第二稿画出具体的外形和布局,第三稿对局部细节进行修改调整,第四稿用画笔将人物建筑描深,第五稿用颜料对画作进行上色,成稿。画完的作品,过几天他还会再拿出来端详检查,如果发现哪里不满意,就重画。有时,临近截稿,重画一整幅来不及,他就重画不太满意的部分,画好了再剪切和粘贴上去,这是他独创的“打补丁”修改法。为了能静心作画,蒋振国经常会晚上工作,有时候还会熬到夜里12点,儿女们担心他的身体,时常劝他早点睡觉。
为了感受更多新变化,蒋振国还常常外出采风,没有相机,就用笔。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就是“眼不离物、手不离笔、袋不离本”,走到哪里画到哪里。他站在熟悉的马路边仔细观察,挖掘新鲜事,然后在本子上把主要场景勾勒出来,打好草稿,回家后再润色修改。他画小区“美丽家园”改造、街头市容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的推行、社区志愿者的辛勤劳动……每一个场景都是充满活力的面貌。
第100期后还要继续画
老伴去世几十年,蒋振国不想麻烦子女,一直是独自生活。两居室的老公房面积不大,朝北的小房间是他的工作室,堆了很多的画作和颜料,朝南的大房间是卧室,家具都是很有年代感的、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这个家当年是他亲手装修的,天花板上的四个顶角,都精心设计了“角花”,现在看上去依然很美。
蒋振国已经四世同堂,是一位有福气的老太爷。受他的影响,大家族里有8人都会画画,虽然不是什么画家,但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因为掌握画画的技能获益不少,有的跳槽升迁,有的比赛拿奖。这都是蒋振国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蒋家还有一个传统,就是由蒋振国买单,每年组织一次家庭旅游。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在经济上没有负担,请孩子们去旅游,一方面是增进家人之间的亲情,感谢他们平常对自己的照顾;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更小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开阔眼界是很重要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蒋振国就和儿子女儿们周游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2011年,他们又一起去了俄罗斯。这些年,蒋振国年纪大了,不方便出国旅游,就安排国内旅游。大家庭三十多号人,轰轰烈烈包着大巴士出发,小区里的邻居们看了都羡慕。
这些年,蒋振国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模仿古人的《清明上河图》,用风俗画的形式,画了一幅长达10米的芷江西社区“清明上河图”。在这幅画作里,他一共画了1170个人物,如做好事的居民、购物的顾客、在老年大学里学习的老人等,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景点有60多处,如铁路上海站、宋园茶艺馆、闸北公园、大宁国际广场等,还包括轨交、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社区“清明上河图”描绘出高楼林立、树木葱郁、车水马龙、居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现代社区繁荣、和谐美好的生活。如今这幅画被静安区文化馆收藏,供居民们参观。
蒋振国是社区里出了名的民间画家,也是出了名的热心志愿者。除了为街道居委会公益绘画外,他还在社区义务开设了美术班,向居民们教授板报设计、素描等一些绘画基本功,同时,他还收了不少小朋友当“关门弟子”,教孩子们画画写字。很多人提出要给他报酬,但他总是拒绝。他说自己并不缺钱,到了他这个年纪,身边同龄人传来的消息,不是生病了,就是去世了,听多了伤心。所以,他选择不听,画自己的画,让自己高兴。2023年,蒋振国还被推介为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
蒋振国第100期“前世今生”连环画作品
转眼,“前世今生”的连环画已经连载到第100期了,蒋振国从87岁变成了95岁。这8年来,报纸改过版,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与他合作的编辑也换过3个,但他的连环画一期也没有拉下。就算在疫情那段时间,他也坚持按时交稿。没有办法出门找素材,他就天天在家看新闻,把新闻用连环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他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列了个表格,把每期画作的主题名字、日期、篇幅都登记上去,整理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会重复。每个月交稿的时候,他就和编辑商量确定下一个月的主题。
2023年年初,蒋振国感染了一次新冠,康复以后身体比以前差了很多。腿脚不利索,他很少走出家门了;画画的手也经常不受控制地发抖,画直线的时候,要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另外,他的眼睛又动了一次手术,视力退化,画细节的时候,要拿一个放大镜对着看。
这次到100期,亲朋好友劝他搁笔,毕竟画画也伤精神,可以休息啦。蒋振国不肯,他说:“报纸上的这个版,就像我的一块自留地!”不断更新的连环画,让他的晚年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些画里有他曾经的爱人、有走过的路,有社会的变迁,有历史的沉淀……他要一直画下去。
95岁的蒋振国拿着放大镜继续画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春节前夕金价大涨
- 2025地方两会履新的省级领导
- 全国打击治理跨境赌博视频会议召开
- 捷佳伟创:预计2024年净利润23亿元-31亿元,同比增长40.8%-89.77%
- 近15年来首次,沙特高官访问黎巴嫩
- 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哪一位?
- 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上一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