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翰墨千秋:伟大的中国书法

2024-01-12 18: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如果问步入2024年的网络年轻人们,跟公园里每天早晨蘸水练字的大爷有什么共同点,答案会是……?

啊啊啊谁说的头发!(x

意想不到吧,“写字”成为了席卷SNS的国风新潮流。书法正逐渐和汉服、熏香、点茶一起,成为年轻人社交媒体上的新热点,练字打卡在日签功能里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大家互相交流着字帖、用笔、墨色搭配,唤起对传承中国文化的兴趣。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书写艺术,蕴含独有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题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以及手札、手卷、扇面、中堂、条幅、对联等多种形式。每个时代的书法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清尚态

我们也许无法拥有书法家们那样精湛的书法水平,但爱好是一切的基础,翻开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欣赏书法之美——

从0-1看懂3000年中国书法!

63篇传世名作、300余幅鉴赏图片,

超长拉页完整呈现王羲之、张旭等大家名作。

《伟大的中国书法:

图解300余幅经典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萧文飞 主编

柳沣圃 编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2024年1月

- 1 -

堪称“书法”主题的中国版DK百科

以往与书法相关的图书多为字帖,相对比较适合有一定书法基础的读者。而《伟大的中国书法》一书则在“图文结合”和“鉴赏讲解”方面下足了功夫。

从书法艺术的不同阶段,精选出63个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和书法大家的代表作,涵盖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及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类型,一本即可“快速通关”3000年中国书法史。

西周 毛公《毛公鼎铭文》

青铜器 金文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

口径47.9厘米,重34.5千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因作器者叫毛公而称“毛公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并称“海内青铜器三宝”。

毛公鼎下有三蹄足,上有双立耳,造型浑厚,饰重环纹,简洁大方,古朴素雅。内壁铸有大量铭文,三十二行,近五百字,完整地记载了周宣王告诫以及赏赐其叔父毛公的策铭辞,被称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的重要史料,对中国书法史、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中国书法史中,《毛公鼎铭文》代表了西周后期铭文的基本样貌,具有宏大的庙堂之气,结构端正,古朴浑厚,与《散氏盘铭文》并称金文书法的“双子星座”,为金文书法平添了一抹浓丽的色彩。

毛公鼎最为珍贵的要数内壁所铸的铭文,这篇现存最长的青铜铭文,字数之多代表了西周处理文字水平的进步,铭文涉及的内容之丰,也代表了西周礼器用语的发展和王公贵族内心的某种寄托。

《毛公鼎铭文》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用笔书写的书法体系,是由古人铸造而成的。这些被铸造而成的金文线条,开头和结尾处都以圆为主,很少有锋芒,因此呈现出圆融的感觉。又因为铸造的原因,很多笔画都会连在一起,流畅而又立体。

《毛公鼎铭文》的字体为金文,也称“大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毛公鼎铭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周晚期的文字更加规范,不同于西周前期的狂放浑朴,倒有一种清秀隽永的感觉。《毛公鼎铭文》也不同于后期我们所熟知的小篆,小篆的字形多是对称平衡的,大篆的字形常常打破这种平衡与对称,所以呈现出更为活泼生动的感觉。

对于《毛公鼎铭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鸿篇巨制该如何整体布局。由于是在内壁所铸,因此整体的字形姿态也随着圆弧的内壁进行调整,随物赋形。从拓片上可以看到前三到四横行是非常整齐的,后面就逐渐分散,但整体的跌宕感并不强。

在章法的排列上往往是有规律性的穿插错落,字与字之间一般不会疏离,而是比较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左右顾盼并不散乱。这些有意无意的安排,体现出西周时代的一种空间意识,这种处于规范与自由之间,既统一又不是死板的感觉,充满了自然又淳朴的生命力。

唐 欧阳询《梦奠帖》

纸本 行书

纵25.5厘米,横33.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欧阳询(约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著名书法家,精通书法,后人称为“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梦奠帖》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被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梦奠帖》的整体章法并不像单字那样有明显的起伏,行列疏朗,依靠单字的动态相互调节。每一行的局部都颇有特点,虽然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上下之间却有着连贯紧密的气息。左右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大小字之间对比明确,整体章法也有一种独特的轻盈美。

欧体书风还对日本书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平安时代遣唐使中的两位僧侣最澄、空海带来了大量的书法真迹,当时欧阳询的书法非常流行,已经广泛地被大众以及皇室所接受。《金刚场陀罗尼经》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经抄,其中极具锋芒的笔触以及险峻的书写风格都受到了欧书的深刻影响。皇室书法中,日本三笔之一的嵯峨天皇在其书作里也带有了明显的欧书烙印。

《光定戒牒》和《李嶠杂咏残卷》不仅有多体的交杂,还有险峻的用笔特色,虽然不能说只受欧阳询的书风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嵯峨天皇的字里行间不仅有着明显的欧阳询以及其子欧阳通的书法特征,并且还能相对完美地保存欧书体系中细腻纯粹的书写方式。

- 2 -

丰富直观的“图解”看字

从细节展现书法的演变

书中通过“图解”的形式,专业生动地阐释作品的内容、章法结构、笔画、字体等特色,并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家故事,且延申到书法源流、相关作品对比,为想要了解中国书法深厚传统的读者们提供更加直观的解读方法,讲好多维度的书法故事,充分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翰墨之美。

东汉《曹全碑》

碑刻 隶书

高253厘米,宽123厘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其中记载的有关征讨疏勒国、党锢之祸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对研究东汉历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该碑词句古朴、文质两全、隶书秀逸飞动,是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曹全碑》中,文字结构上有十分突出的松与紧、收与放的关系,并且在大多数的字里面都有一个主笔。为了突出这个主笔,其他的笔画都做了相应的收缩避让。

《曹全碑》中的大部分字都表现出一种扁宽的结构,左右延长,舒展飘逸。常将横画拉长,其他笔画收紧,展现出如翩翩袖摆的感觉,例如“于”“西”“六”“曹”这几个字。而“人”“史”“长”“金”等字,则是撇捺左右伸展,其他笔画收紧的状态。延长撇捺,仿佛是摇曳的裙摆,更显身姿。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字都是这种结构方式,也有少部分字是比较中性的。例如“冈”“勒”“疏”这些字,没有特别突出的主笔,或是因为本身字的结构不适合伸展延长,或是为了配合周围的字,在整体特征中起到调节的作用。

并且相较于其他汉隶,《曹全碑》中的大部分字重心都较高,上部收紧,下部放开。例如“叶”“秦”“弟”“米”等字都是将竖画拉长,重心提高,像一个拥有大长腿的模特,展现出修长的身材。

如果对比《曹全碑》和唐朝欧阳询书法作品中的“秉”字和“勋”字,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字都有明显的中心聚拢点,上下左右的笔画呈辐射状,从中心向四周扩散。

如果我们把《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与《曹全碑》放在一起,可以发现《曹全碑》的重心明显提升,虽然仍然保留着隶书扁平横向的发展态势,但也不难发现与唐以后褚遂良、欧阳询的结构方式较为相似。

可以说《曹全碑》是汉隶中的一个另类,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唐以后书法结构的一种新的趋势和变化方向。

在《曹全碑》中不仅有着明显的“蚕头燕尾”,还具有一定的粗细变化。整体的线条质感不同于其他汉隶展现出的苍茫浑厚,更多了一种平整光洁的灵动柔美。

在章法上《曹全碑》是一种相对标准的隶书章法,即左右字之间距离近、上下之间拉开较远的距离。左右伸展的笔画,穿插避让,形成微妙的错落,也具有一种动态感。

例如“父”与“在”“敏”与“为”相互伸展的笔画之间就形成了某种细微的关联,当“史”的捺画与“廉”的撇画相遇时,“史”字向下错落,形成一种避让。“长”与“孝”的错落更为明显。

这种左右之间错落有致、远近相协的章法,让规整的外表之下蕴含着一种极为细腻的脉动。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纸本 行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公元709—784年),字清臣,谥号“文忠”。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在政治上,立朝正色,尤崇忠孝。曾为平原郡太守,因守城抵御安禄山之叛,名重朝野,有“颜平原”之称。在书法上与柳公权并称“颜柳”“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颜真卿幼承门业,并重真草,初则清健,后趋圆劲,体现出唐朝繁盛的时代风貌,也与其人性品格相互契合,是“书如其人”的完美体现,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作于乾元元年(758年),为祭其侄颜季明而书。书写之时,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不计笔墨之工拙,一气呵成此稿。这篇带着浓重情感流传千年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又是一个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开头,一个非常官方的时间描述。墨色淡、润,平静工整。

笔触一转开始变得比较厚重了,本该对侄子的未来是一片期许的,此时又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因为这一切都因为战乱与贼臣永远地终止。

“贼臣(拥众)不救”时,悲痛的情绪开始上升,涂抹修改开始多起来,也无暇顾及调整笔锋,更顾不上蘸墨。

这里可以看出颜真卿比较纠结的心情,说是“贼臣”似有不妥,说是“小人”好像也不太对,终究意难平。因此第一句虽然涂抹掉了,但最后还是写了“贼臣不救”。

因此才会造成“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惨状。“父陷子死”几个字也是这几行中最重的几个字,可以看出写到这几个字时,心情更加沉重,好像还无法接受这个惨痛的事实。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在悲痛中带着酒和食物前来祭奠亲人们。从头回忆起侄子季明,从出生开始就是宗庙重器,就像是庭院之中的兰花和香草,可以抚慰人心。

这一段线条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写得十分流畅轻快,柔中有力,丝丝入扣。虽然笔上的墨比较少,但没有一丝躁动,表现出枯而不燥的特点。

尤其是“阶庭兰玉”一组,看得到很清晰的行笔路径,也看得出颜季明在颜真卿心中几乎完美的形象。

最后几行是整篇涂抹最严重的几行,可以看出此时的颜真卿思绪已经不在祭文的内容上了,更不在书写的用笔上,而是“震悼心颜”,已经完全沉浸在情绪里。

这一段讲到派颜泉明前去寻找遗骸,短短几行涂改添加,越加潦草凌乱。生逢盛世,却随着繁华一起陨落,所以“呜呼哀哉尚飨”。写到最后的最后,点画已经无比潦草,难以再去想写的是什么字了。

后人在评价颜真卿的书法时,常常称赞颜真卿不求媚巧,独守其拙。

“拙”意味着一方面突出地表现在字形结构多向外撑开,十分饱满,并且字的重心在相对较低的状态,才会有一种憨拙的感觉。

《祭侄文稿》中的“轻车”“开国”“荼毒”“亡侄赠”等这些字组都体现得十分明显,体现出一种古朴大气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于用笔是十分圆融的,很少有十分尖锐的笔画,多是圆笔,类似于篆书的书写用笔方式,常称为“篆籀之法”。

这种用笔方式也与颜真卿的家学渊源有关,其曾祖颜勤礼、祖父颜昭甫都十分擅长书写篆书隶书,父亲颜惟贞也擅长书写隶书,甚至其母亲殷氏也是善书之人,因此颜真卿的书法中有所谓的“篆籀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整篇章法前半段比较平稳,后面越加动荡,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是根据心情的抒发不断推进。

整篇中有五处大的涂抹修改的痕迹,可以发现颜真卿在没有涂抹的时候,用笔大部分是比较轻的,墨色也比较枯淡,全文只有少数几次蘸墨的痕迹,几乎每蘸一次墨就可以写下两至三行,并且越往后越加挥洒自如,无所顾虑。

可能也只有不断书写,才能发泄心中的情感,虽然笔中无墨,但仍然在书写,这些干枯但却苍润的笔墨,给人一种老辣的感觉,与其他浓重的笔墨形成了浓淡、枯润的对比,与整体这些无意中的涂抹修改形成了虚实对比,使得整体看起来跌宕起伏,一任天然。而这一墨法的表现也与颜真卿的情绪恰好契合,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状态。

- 3 -

超长拉页装帧形式

呈现稀世书法珍品

书中共呈现300余幅全卷或细节图等相关书法精品,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座纸上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附有超长拉页,完整呈现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大家的《万岁通天帖》与唐代张旭《古诗四帖》。

其中《万岁通天帖》共14折,《古诗四帖》共16折,拉开后的总长度超过7.2米,如此展卷阅览,可谓是观全局而知精微。

东晋南朝 王羲之等《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行草书

长253.8厘米,宽26.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唐朝摹本,因卷尾有王氏后裔王方庆所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帖中均是王羲之家族书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朝张雨、明朝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题跋,风格多样,精彩绝伦。

《万岁通天帖》是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氏后裔王方庆所进献的真迹为蓝本,武则天命人以双钩法精心摹之,虽是摹本却胜似真迹,得到了历代书家的赞誉。明朝书家董其昌曾评价此帖是“云花满眼,奕奕生动”,其中的墨色浓淡以及飞白枯笔都十分自然,丝毫看不出勾勒的痕迹,好像是一笔独写而成。并且王氏的原件因后人未能妥善保管而失传,也让此件成为最接近王氏墨迹的书法作品。

此帖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火,现在看到的是宋朝岳珂将残存的七人十帖合成一卷,其中的七人十帖分别是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荟《疖肿帖》《翁尊体帖》(又称《郭桂阳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又称(《王琰牒》《在职帖》)、王慈《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无申帖》(又称《喉痛帖》)。

《万岁通天帖》中多是信札尺牍,在这些信札中也勾勒出东晋南朝文人的百态生活

王羲之有为姨母去世而伤心悲痛,也有生病懒得写回信的傲娇任诞。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风流雅趣,蓬头垢面地上班,遇到暴雨还强行要与领导同乘一车,雪夜访友却过门不入,说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是这样性情的王徽之,也会在信里悬心地安慰女儿刚过世的朋友,细心地告诫湿热要注意饮食。

王献之因乏顿没有能亲自送别兄长,也要写信为自己解释推脱一番。还有王羲之那长了疖子的堂兄弟王荟干啥都没有力气,而且这疖子越来越肿大,感觉有些不妙。

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书写的也是其中唯一的非日常书信,而是向皇帝老板推荐好友简历的公函。相比谨牒公文,王僧虔的儿子王慈则大刀阔斧地写信感谢友人赠送的柏酒,想必一定味道绝美。

王僧虔的另一个儿子王志作为此帖的压轴出场,喉咙好痛,这种痛感与烦躁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与哥哥王慈用短短几行展现出南朝时期的书写状态,并不亚于东晋诸家,反而更有独到处。

在《万岁通天帖》中风格与其他作品有着明显区别的就是开篇王羲之的《姨母帖》,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隶书味道,例如开头的几个字“十一月十三日”横画较长,竖画都相对较短,取横向发展的态势。用笔果断爽利,带有明显的篆隶笔意。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字向右上倾斜,“十”字的横画带有一定的弧度,相对水平。“三”的三个横画也各有不同,有的起笔圆润,有的侧入起笔,还有的是明显的方形起笔。

这样的变化在“情”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痛”“首”“遘”等字也带有明显的隶书味道,这样的结构和用笔,使整体具有一种质朴的古意。

《姨母帖》旁边的《初月帖》虽然是一人所写,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首先最为直观的就是在《初月帖》中出现了很多字牵丝相连,并非之前字字独立的情况。结构的态势也开始改变,由横向发展变为纵向,结构竖长,内部空间开始缩紧。

最明显的就是前面的“初月十二日”这几个字,从用笔和结构上都与前面的《姨母帖》大为不同,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大小对比,书写更加大胆,有时以比较实的线条将字相互连接,有时又比较轻地提起,整体连贯自然,代表了一种更新的气息。

通过这两件作品,可以从王羲之的身上看到其所做出的创新与革变,将古与今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每一件作品都具备无法定义的独特性,这也正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之所成就处。

《万岁通天帖》中所展现的锋芒毕露,逸笔草草的率意畅达,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度。

例如《柏酒帖》中的“出此”以及《翁尊体帖》中的“之不”以及《一日无申帖》中的“气才”直线较多,都是十分果断的用笔方式。

夸张的连绵不断的字组颇有王献之“一笔书”的精神韵味,给人一种极为畅快的感觉。可谓一颦一笑都关乎性情,厚重肥美与细而不弱形成了既突兀又和谐的矛盾对比,“风樯阵马”想必便是如此状态,在方寸之间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此外,《万岁通天帖》也被历代学者视为是早期“南书北传”的有力佐证。可以看到在王献之、王徽之时期,在用笔上就出现了方笔的转折形态和点画形态。这样的书写方式在南朝时期王僧虔、王慈父子的笔下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启功先生曾认为,如果将这些进行二次加工即用刀的表现方式刊刻出来,那应该与后来的北朝碑刻没有什么分别。从此也可以反映出南北书法在一定时期的交流与融合。

- 4 -

书法专业资深学者倾情执笔

主编萧文飞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导师王镛、薛永年先生),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寸耕社社员,永和书社社员。

作者柳沣圃则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书法专业,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书法创作方向研究生,导师萧文飞先生。

- 伟大的中国书法 -

《伟大的中国书法:

图解300余幅经典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萧文飞 主编

柳沣圃 编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2024年1月

正如主编萧文飞老师在前言中所写——“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然万状、胸中块垒、民族品格,都寄寓于这一毫管、这一笔墨。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血脉借助于这一笔墨汩汩流淌。中国书法的这“一画”穿越于天地之间,遨游于古今之时,成为栖息中国灵魂的永恒园地。

翰墨千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