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墨天神境》,探索李可染一生追求的艺术之魂
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巨匠,他创造的表现祖国山河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充满了人文情怀,渗透了浑厚博大的民族气魄。日前,由刘莹主编的《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李可染于生命最后十年所创作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共100余幅。
最近,该书的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著名主持人郎永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冯波出席活动并参与分享。
《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分享会现场
在《春雨江南图》真正达到墨天无尽的境界
李可染是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大师之一,是中国美术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他的艺术理念、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
李可染的作品流传很广,代表作多为人们所熟知。在他去世后,以不同的脉络、各个角度对李可染的艺术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的相关书籍、大型展览有很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能够深入并减少重复地了解李可染具有时代感的传统文化精神,其生命最后十年的作品是比较具有标志性的。
《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书影
活动中,刘莹介绍道,书名中的“墨天神境”源于可染先生的“墨天阁”,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个斋号,意在运墨如天,自由自在。刘莹介绍,1979至1989年是李可染生命的最后十年(72至82岁),是他最为辉煌的十年,也是他走向其人生艺术巅峰的十年。在这十年间,他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艺术创作如井喷般勃发,创作出许多中国画新时代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是先生一生追求的艺术之魂。
李可染在最后十年的作品中,横构图的作品较之前增多,视域更加广阔,层次更加丰富,画家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大。如《漓江山水天下无》《树杪百重泉》《无尽江山入画图》等均属此类。更为重要的是,在用墨和用水方面,李可染更大胆,少了几分控制,多了一些自由,笔壮之外更显墨润。真正标志性的作品是他创作于1984年的《春雨江南图》。这件作品已不见了之前一层层的穿插和组织,作者已将所有意匠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本能,可以从心所欲地书写自己的江南春雨了。全画水墨氤氲、浑然天成,平淡天真之趣跃然纸上,真正达到了墨天无尽的境界。
《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内页
回顾李可染的艺术历程,吴洪亮谈到,李可染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努力开创新境界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新阶段。这十年的最大变化,是其作画的状态由“慢”转“松”。这里的“松”并非柔弱、轻浮,而是从精神层面到画面效果都变得更加自由、松弛。
对于这种松弛的感觉,吴洪亮认为,这种“松”的状态在李可染早年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从早期的《关云长》《钟馗》,到1954年初下江南写生时所作的如同天作之合的《雨亦奇》,都呈现出李可染直抒胸臆的一面,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中国画改良目标下,这种文人趣味过浓的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成为李可染努力的主要方向,故其最后十年的艺术探索的内在动能便源于此。他在此期间的创作力可以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他重新找回了《雨亦奇》的状态,并将这种偶发变为必然。除《春雨江南图》外,《山静瀑声喧》《王维诗意》等作品也都显示出李可染在最后几年所做的“变法”尝试。这类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显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思想、技法准备之后,李可染终于技近乎道,技道融合,进入了童蒙般返璞归真的境界,就像太极拳论所讲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以至于“动归于静”“有归于无”。李可染一只脚已然踏入了化境,迈上了山巅。
《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内页
像孩童一样迈进
关于李可染写下的“白发学童”,吴洪亮说到,对于所有艺术创作者,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真”,齐白石写过六个字“真有天然之趣”,就是艺术家要保持最真诚的状态,而孩童的时候是最真诚的,“白发学童”,代表的是一位艺术家在历经世事之后,仍然有对世界、对周遭的孩子般的观察以及好奇心。像李可染等在掌握关于艺术可能所有技法和理念之后的这样的年纪,想要重回这份天真,所以,他称自己为“白发学童”。其实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他是有更进一步的理想:在美术界对中国画、中国文化提出新一轮质疑的时候,他有信心,觉得他还可以开始像孩童一样迈进。
冯波认为,李可染的出版物是常出常新的,本书是其在生命最后十年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集中展示。其中书法和题跋部分,都在不断表明自己的心迹,像《为祖国河山立传》等,这种赤子之心,特别感人。这本《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既有作品展示,也整理了题跋、钤印等内容,画册中的作品大部分未出版过,具有很高的鉴赏、学习和收藏价值。
《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分享会大合影
回顾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历程,正如刘莹在其《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一书中所写就的那样,重读李可染的艺术与人生,也许是对20世纪所有为中国文化发展努力探索的艺术大家们最大的纪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