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风这么大,别被吹散了啊 | 我们的2023
《小森林 冬春篇》
过去的一年,你过得怎么样?
哪怕是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也有一些与往年不同的、只有自己才能体味的微澜。
理想的编辑部尝试以理想国出品的图书与它们的阅读者为线索,串起2023的一些时刻。这些人中,有B站up主、自由编辑、制片人、金融从业者,也有我们的新同事;这些时刻,饱含个人体验与情感,与宏大无涉,只是一些琐屑的日常碎片,是小小的欢欣与忧愁,但是与我们那么切近,因而也足够动人。
在这些与人交汇的瞬间中,书籍重新焕发光彩。一本书被打开,文本就被激活。文字从书中淌出,润泽一个个枯萎、晦暗、困顿的日子。对阅读者人生的参与,又反哺、充盈了书之意蕴。读者回应的歌与泪,都点点滴滴汇入了书的生命长河。
回首2023,感恩人与书的相遇,还好人与书仍在相遇。
新工作、搬家与《扫地出门》
◂姓名:不止有书籍
◂关键描述:B站读书up主,新晋离开大厂的自由人
B站读书up主@不止有书籍 是老朋友。2023年算是他的人生转折时刻:结婚了;离开了工作四年的出版行业,进入大厂;从市区搬到了昌平。新工作带来的新奇迅速被前所未有的异化感替代,职场中的他不再是血肉饱满的人,而是无情转动的机械齿轮中的一枚钉。这场不太愉快的探索经历以过于疲惫导致骨折告终。年末又闲下来,所幸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和推荐图书。
以下为@不止有书籍 自述
2023年肯定是变动很大的一年,工作的变动影响很大。进入大厂,遭遇了早九晚九的工作节奏。一次下班赶地铁途中,因为过于疲惫,把三层台阶看成一层,脚踝180度翻转,骨折了。在北京这几年一直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面对房租和物价的持续增长,需要不间断的工作才能预留出下个季度的房租,在这样无休止的转动下,骨折就像是一个隐喻,提醒我应该休息一下了。
诊断书和骨折部门的光片
刚开始新工作时还是满心憧憬,公司从东城换到海淀,公寓从朝阳搬到了昌平,从出版到互联网,好像一切都是新的,确实也收获了新的视野,得以了解一个新的行业,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意思的。只是结束的不太愉快,过去三个月了,才能跳脱出来整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不如长话短说吧,骨折后因卧床在家,无法为部门和领导贡献应有的价值,半主动半被动地离开了工作岗位。
不过去年最有感触不是工作的变动,而是4月份搬家后的体会。因为工作变化,我从东城和朝阳的交界搬到了昌平。这里好像不是北京,而是大厂员工的宿舍区。每天晚上大家从中关村和西二旗拖着疲惫的身体乘地铁回到这里,最受欢迎的是南城香和杨国福,廉价蛋糕店前会排起长龙。吃过晚饭后没有其他的消遣,只希望回到合租房可以早点休息。
昌平景象
2023年阅读的理想国图书里,最喜欢《扫地出门》,这是一本再版的非虚构作品,和刚才提到的租房也有一些关系。印象最深的是美国黑人的结构性贫困,其中一个单身母亲的故事令人揪心。她独自抚养几个孩子,完全没有工作的条件和能力,只能依靠政府的补助金,而高额的房租占据了这位母亲80%的收入,导致她经常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孩子也因贫困疏于管教,陷入到一场无尽的循环中去。
当然这本书和我实际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住房困境始终是我们这代人要面临的问题,《扫地出门》对我来说是一种他者的经验,我也更期待有中文作品能讨论我们面临的困境。
在大理做自由职业者,更需要唐诺那样的自律
◂姓名:丁丁
◂关键描述:居住在大理的图书编辑,唐诺的忠实读者
联系丁丁,是看到她在唐诺的《尽头》下的书评,写得很好,而新书《求剑》又在宣推期,于是冒昧发送豆瓣邮件。添加微信之后,却发现是早有耳闻的女性书系的编辑,还曾看到过她的视频采访,人在大理居住生活,远程办公,真是太令人羡慕了。她说她早已读完了《求剑》,去年十月特别飞来北京参加了新书沙龙,还买了很多本送朋友。
✍️
以下为丁丁自述
我是个比较宅的人,在大理的几年里大约一半时间都在家里。因为是租房,几乎每年都要搬家,我住过的两个房子都卖掉了。虽然搬家麻烦,但大理的房租比北京便宜许多,不用和人合租,总体还是很令人满意。
这几年我一直是远程办公,每天也得在线,因为会有同事、合作伙伴找你商讨各种事情。不过工作累了可以出门散步,走在路上就能望见苍山洱海。
大理景色
我做的书里,最为人熟知的要数一位八旬女性的两本传记体小说。这两本书带给我很多机缘,在分享和推广过程中结识了很多人,有年长的女人,也有年轻女孩子。听到她们讲述自己和书的缘分,还有她们自己的故事,作为编辑是很欣慰的。
与自己责编的书合影
从前司离职后,我目前在自己做书,工作时间比原先灵活,但也更需要自律。2024年元旦那天,我制订了今年的工作和阅读计划,但愿能完成百分之九十吧。作为唐诺老师的忠实读者,我希望自己能像他那样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工作,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遵从内心的节奏生活。
唐诺的书带给我的启发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读书的乐趣、文学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人类的处境、自我的完成……最重要的是一种度过人生的态度,就像他在《声誉》里写的“不受利诱,不为势劫”。
活在今日这个由财富、权势统治的世界里,任谁也难免时不时地心神混沌,感到困惑、怀疑、犹豫、懊恼。而唐诺和他笔下那个应然世界让我得以超越一时一地的困境,望向某个虚空中的理想国度。
世上有人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坐在某间咖啡馆的桌子前写作,没有智能手机,不用社交网络,这件事本身就足以穿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实,带来一种“奇妙的、低温的、近乎透明的宁静”。
去年出版的这本《求剑》,给我的感受和刺激依然非常丰富,取两点说吧。
苍山下的《求剑》
一是唐诺对年纪的观察和理解,让我反思现阶段自己想做个什么样的人。人在年轻时比较想寻求外界的肯定,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识别自我价值,需要抱团取暖甚至党同伐异。人到中年,我想尽可能活得真实些,少一些假意逢迎和糊弄了事,在漫长旅途中观察、摸索、思考,直视自身的软弱、缺陷,做个不断长进的真人。
二是唐诺对书写者心志的描绘,同样适用于做书一事。做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作品和作者被看见,分享经验、知识、思想,还是为了彰显个人的眼光和情怀,打造某种光鲜人设,迅速掌握财富密码?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道路,我希望自己知行合一,不要走偏。
如果说读完唐诺以后的我比从前多了点什么,那就是我也树立了一个目标:像唐诺一样在书山中求索,待有能力和机会时也奋力记下我的此时此地此身。
书房一角,右上方书架上摆放着唐诺的《尽头》
谈论《谁住进了养老院》《记忆的重量》的我,也比往年更享受老去
◂姓名:林爱西
◂关键描述:《忘不了餐厅》发起人、制片人
在某次活动现场认识了爱西。很喜欢她导演的综艺《忘不了餐厅》,知道她对老年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话题是非常感兴趣的,《谁住进了养老院》《记忆的重量》都是在第一时间寄给她了。后续想要为这两本书策划一个直播,就邀请她做嘉宾。她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下来,还很认真地做了准备。
以下为林爱西自述
我是理想国和看理想的忠实用户,这是我去年生活必不可少的养分来源。《谁住进了养老院》《记忆的重量》这两本都是我光看名字就会被吸引的图书。《谁住进了养老院》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很少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对中国养老这件事做深入的研究。从个人的需求再到养老机构现状的分析,从各个角度探讨照护的话题,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跟我后面自己想做的一些内容也相关。
《记忆的重量》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自己作为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的一系列描写,以及记录父亲每一个阶段病情时显现出的无力和克制。“长期和失智症患者生活在一起,有点像一直在舞台上表演……这就是我们感觉如此疲惫的原因所在。”作者像是自己的旁观者,这段细腻又清醒、甚至有点诗意的描述,的确跟我们很多家属的感受一样,孤独疲惫,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努力。
我一直就比较关注银发群体。做《忘不了餐厅》的时候,三季下来见了快七千位老人,他们身上有漫长岁月里留下的宝藏经历,但是我们没有挖掘之前,他们可能都已经忘记了。这个过程治愈了我很多,也让我有了使命感。
去年带家里老人旅行
去年一样是在忙工作,如果说和往年有什么不同,就是更加享受老去的时刻了。衰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命题,我恰好是到什么年纪不做什么事的类型。社会时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定制化的时钟。
在30岁以前,也会有年龄焦虑,害怕老去、害怕没有完成社会时钟规定的人物,担心自己是不是失败的,但是依然任由自己“得过且过”。大概是过了35岁之后,开始很享受老去的时刻。每一年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会比前一年更深刻,更平和,开始觉得年纪是个好东西。
去年在大理
漩涡之中,《刀锋》带来安慰
◂姓名:失眠饼干
◂关键描述:金融行业从业者,业余文艺青年
失眠饼干是偶然相识的一位读者。她是常青藤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工作,是光鲜亮丽无忧无虑的样本青年,却在去年卷入急转直下的剧情之中。处在漩涡里、身心俱疲的她,从《刀锋》中获得了精神支撑和慰藉。
以下为失眠饼干自述
我的2023年可以用一句歌词描述:“一切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我是文学系毕业生,现在在一家金融公司从事行政工作。前半年公司业绩不佳,业务骤减,公司上下心态都较为焦灼,高管们担心自己会被问责,员工们则不知道自己这份工作能干多久。
对于我来说,工作了这些年,略有积蓄,再加上本身物质欲望不高,这些积蓄足够我支撑一段时间,于是早早就抱定了将来要是失业了就休息一段时间的想法。这段时间工作很闲,主管领导对我也比较放任,所以我基本每天迟到早退,到了公司之后,泡杯咖啡,翻开小说,心情放飞。
平平无奇的工作日下午,翘班来咖啡馆饮咖读书
到了年末,公司情势急转直下,第三方审计团队入场,剧情仿佛按下快进键。我正在外地休假,主管领导突然来电话让我回来。第二天赶早班机,直接降落在了龙卷风的中心,马不停蹄地整理给各方的各种材料,除了每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基本上一睁眼就是整材料。一年就这么仓促地结束了。
加班后看见的雪景
2023年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毛姆的《刀锋》。这本书中有的段落,简直就是对我当下生活际遇的写实。式微之时最见人性。身边有些趋利避害的投机分子,有利可图时,争先恐后、曲意逢迎;如今树倒猢狲散,当即换了一副面孔。
比如书中活跃在名利场的艾略特死去后,M先生感慨:“一个老朋友,善良的朋友。想到他这一生,多么无聊、琐碎和徒劳,我很伤感。去了那么多场派对,亲近了那么多王子、公爵、伯爵,现在都无关紧要了。他们已经把他忘了。”
在外界环境动荡,自己内心又偶尔陷入道德漩涡的时候,《刀锋》为我提供了最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书中,拉里在印度获得了吠檀多大师的开导,最终开悟,意识到人“他们必须在自己的灵魂中找寻安慰和鼓励”。这话说得多么精彩啊!身处动荡,不怨天尤人,内心不惶惶,就是因为人最终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安慰和鼓励只能来自内心,而非外在。
《刀锋》还为我打开了印度教的大门,从《刀锋》题记引用的《奥义书》开始,我先后读了《奥义书》《瑜伽经》《薄伽梵歌》,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特别是《薄伽梵歌》里提倡的“业瑜伽”的概念,要投身行动,而不要执着于行动结果,成了我当下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为我现在的工作提供了正名。
秋天北上与《时世逝》
◂姓名:小美
◂关键描述:理想国的新员工,热爱翻译文学
我们的新同事小美,大学、工作都从未离开过故乡,却选择在2023年的秋天,一个人北上。接到公司的二面通知后,她都没有和父母打招呼,就买了机票飞过来。小美很年轻,是诞生于世纪之交的新人类,对人对事都很有热情,会发送自带语音的咆哮体文字推介图书,开朗亲切是上天赠送她的社交天赋,虽然她一再声称自己是i人。
⛵
以下为小美自述
2023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离开了家乡。实话讲,我原本只是想离开原本的生活轨道,至于要去哪儿并没有具体的想法,如果非要说的话,我其实比较想去海边。来北京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如果不是理想国在这儿,我没有把北京放入我的考虑范围内。
刚来的时候几乎所有同事都告诉我,现在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但是我仍然不喜欢。一直到后来下大雪,大家又说很多年没有这么冷过了,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以说我的爱恨都与北京无关吧,既然无关也就谈不及适应。总有同事向我安利北京的好,我也希望会有喜欢它的那一天。
在北京看到了早上九点的月亮
在理想国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很开心,每次遇到真心喜欢我们出版物的读者都非常兴奋。这么讲或许有点虚无缥缈,但我的工作就像是组织病友交流会一样,也有点像点亮孤岛,在茫茫人海中把书送到目标读者面前,然后在微信上或者心里一起尖叫。世界飞速下坠,有什么比遇到和自己心有灵犀的作者更能鼓舞人的事情呢?世界末日前的舞会,有读者和作者和你共同起舞,算是非常大的慰藉。
选择一本书来概括自己的2023年的话,我可能会选埃彭贝克的《时世逝》。
虽然这本书要2024年才会上市,但是因为我已经提前看过内文,所以还是把它算进来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德国人偶然之间和一群难民成为朋友,质疑他们,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一个故事。互相猜忌揣测已经成了人际交往准则,但人类的命运又前所未有的彼此相关。
封面的蓝色小船也非常戳心,摇摇晃晃地——谁又能准确无误地从起点笔直驶到终点呢?希望和大家携手并进吧,别在大风中被吹散了。
✨✨✨
过去的一年辛苦了。
2024年,
希望能继续和大家携手并进。
风这么大,别被吹散了啊!
理想国imaginist
原标题:《风这么大,别被吹散了啊 | 我们的202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