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话迎来“文艺复兴”,戏剧舞台也掀起“沪语”风潮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4-01-09 20:27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文艺 >
字号

“一边看《繁花》,家里一边又开始重新吃上泡饭腐乳,连睡梦里都开始讲上海话。”这几天,因为电视剧《繁花》热播,上海人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体怀旧”。黄河路和鲜得来排骨年糕店被门槛踏破,和平饭店上万元的英国套房据说也很难定到。而上海话,也迎来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

电视剧《繁花》海报

但凡是上海小囡,都开始忍不住重操旧“话”,有事没事,都把自己的语言频道,调回到方言模式。“侬好呀”,好像变得比“hello”更顺口。

上海人的文化归属,再次爆发

自从用上海话写作的小说《繁花》问世,沪语文化这几年似乎越来越被“唤醒”。电影《爱情神话》风靡一时,更是让上海人的文化归属再次爆发。

电影《爱情神话》海报

去年,音乐剧版本的《爱情神话》也在上海首演,徐峥担任的监制,用的是上海话和普通话交织的演绎。很多只有上海话才能演出的“梗”,让观众爆笑不已。

刚刚过去的半个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了上海话版本的《长恨歌》,这部根据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话剧已经长演不衰20年,但今年却第一次有了全新的上海话版本。往年,《长恨歌》只要上演,一般都不担心票房。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沪语版的市场反响比之前普通话版更为热烈。首场演出结束后,所有戏票就销售一空。很多看过普通话版的观众,又一次走进剧场,看完后感叹,“上海话演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事实上,舞台剧最早的沪语热潮,似乎也是《繁花》引发的。自从舞台剧《繁花》第一季首演至今已经整整6年,14轮演出始终都是十分火爆。这一轮即将迎来百场纪念。因为电视剧的播出,开票速度相较以往再度“飙升”。《繁花》可以说是这几年最受瞩目的一部沪语话剧。在第一季第二季之后,第三季也有望在今年登场。

岁末年初,沪语热潮持续。海派滑稽戏《宝兴里》和滑稽戏《蒸蒸日上》先后上演。前者讲述上海的旧改故事,里弄生活百态。后者关于南翔小笼包的前世今生,充满市井烟火气。两部滑稽戏虽然出自不同剧团和出品方,但都云集了上海家喻户晓的滑稽明星。剧场里也都是满坑满谷热气腾腾。听着熟悉的上海话,感受上海人熟悉的生活,成为当下备受欢迎的剧场体验。

《魔都俏佳人》海报

与此同时,上海第一部沪语贺岁大剧《魔都俏佳人》这几天也正式官宣。这部原创贺岁剧集中了何赛飞、郝平、茅善玉、赵志刚、毛猛达等众多上海明星,将在今年春节献上一道“沪语”年夜饭。

用上海话能演出更贴切的上海味道

“这次《长恨歌》重新排演,语言一变,我都很惊奇,像重新排一个戏,它完全不一样了。”从2003年首演就一直伴随着《长恨歌》的导演周小倩都很惊诧,语言,可以让一个作品以完全不一样的面貌出现。“对于话剧而言,语言是第一位的。而用上海话演出,它更贴近小说《长恨歌》原有的人物和原有的大环境了。”

话剧《长恨歌》诞生于20年前。彼时,小说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红极一时。这部作品以 “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为贯穿,将一幅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新老上海的风俗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

当年,小说作者王安忆、编剧赵耀民和导演苏乐慈,以及剧中一众演员都是上海人,也因此将这部作品的“上海风情”拿捏得十分准确。20年来,《长恨歌》每年几乎都会拿出来演一遍,每年都能演个十几场,票房始终都是火爆,从不愁卖。

演了20年,上话去年有了做一个全新上海话版本的想法。巧合的是,当年,编剧赵耀民就曾经写过一版上海话的剧本,和后来公演的普通话版本并不完全一样。

剧团先搞了一次剧本围读,很多上海演员被找来一起读剧本。大家忽然发现,“咦,用上海话演出,感觉完全不一样。“

很多剧院的演员也并不是上海人,比如田水,但听完剧本围读,她发现,很多普通话没法表达出来的意味,上海话可以。因为这个剧,毕竟是上海的故事,讲的是上海的文化。

沪语版《长恨歌》剧照

而这一次,为了沪语版《长恨歌》,上海滑稽戏名家钱程被邀请来担任上海话语言指导。在钱程看来,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上海的故事,用上海话来演绎上海的故事,更加贴切,也还愿了当时上海人艺首任院长黄佐临的一个心愿。

其实,上海的话剧舞台很早就有方言和沪语演出的传统。1950年代,戏剧大师黄佐临组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旗下有四个剧团,一团二团演话剧,三团演方言话剧,四团则是姚慕双、周柏春两位大师领衔的滑稽剧团。用上海话和各种方言演出的话剧《乌鸦与麻雀》等,都曾是上海戏剧舞台的经典。

周小倩发现,除了语言的味道不同,上海话和普通话版排戏的节奏也很不一样。“比如有时候上海话会带来拖音,它就跟我心中普通话的那种干净利落会不一样。比如对于某件事情,它干净利落的东西,好像变得温柔起来了,而且有点暧昧了。”

上海需要属于自己的方言戏剧

“方言话剧”的探索早在黄佐临年代开启。但因为《繁花》的出现,似乎走向了更广为人知的局面。

2018年,舞台剧《繁花》问世。当时就有很多专家提出,用上海话演出这部作品非常有必要。导演马俊丰也说,“我觉得一定要用上海话。我读小说前,我没有那么深的上海话基础,但是我读到的就是上海普通话的感觉,深深地扎在我脑海里。上海话是这部戏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

舞台剧《繁花》剧照

作为舞台剧《繁花》文学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曹路生说,“金宇澄老师的语言,可以说很多不用改,搬上舞台就是戏,而且每句对话都有潜台词,非常好,非常有上海特色。当时我就说一定要用上海话,不用上海话简直不能表现上海生活的质感。”

他同时说,“北京有《茶馆》,陕西有《白鹿原》,上海以前没有。上海只有滑稽戏和沪剧。现在,上海有了一个可以与《白鹿原》和《茶馆》相提并论的作品,一个自己的方言话剧。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繁花》热演,上海文化和上海话的号召力确实超出想象。在上海演出时候,曾经有一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看戏,年轻孙辈陪着坐轮椅的老人一起走进剧场。

舞台剧《繁花》剧照

让人意外的是,沪语演出非但没有地域隔阂,甚至因为地域文化,加大了对其他地方观众的吸引力。在北京,虽然需要通过字幕看完全剧,但毫不影响北京观众对《繁花》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有观众在北京看完后意犹未尽,打飞的来到上海再刷此剧。

去年,随着讲“上海闲话”的电影《爱情神话》风靡了整个上海,加之全程上海话的话剧《繁花》一票难求,用上海方言演绎的艺术作品,一时间成为热潮。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就带着她的剧团创作了一部方言话剧《雷雨》。

之后,音乐剧《爱情神话》和上海话版《长恨歌》更是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发现,用上海话演绎的戏剧作品,有它特有的魅力和风情。太多只能意味不能言传的上海人表达,只有上海话,才能在舞台上传递。

在剧场重温上海的集体记忆

除了语言带来的熟悉和亲切感。在剧场里集体怀旧,成为了看上海话舞台剧的重要乐趣。

“除了可以听到正宗的上海闲话,观众也可以通过看剧,了解上海的地域文化,以及上海人的一种精致,生活的一种精致,对生活的一种渴望,或者说,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钱程觉得这也是上海话演出的意义。

沪语版《长恨歌》剧照

《长恨歌》舞台上,核桃木欧式家具、煤球炉、缝纫机、热水瓶等大大小小的道具年代感十足。那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上海人的服饰特色,仿佛一张张熟悉的老照片,几代人都能从中看到一些记忆的片段。

舞台剧《繁花》剧照

《繁花》舞台上,那些密密匝匝并且绕着圈的电线杆、老弄堂里支出的衣架,法国梧桐树叶细密的纹路,这些和上海密不可分的意象,都成为了舞台上的细节。理发店、搪瓷缸、弄堂口的小板凳和蒲扇,多媒体动画里有石门路拉德公寓、大自鸣钟西康路、茂名路南昌公寓、24路电车、国泰电影院,种种细节,更唤起一种上海的怀旧感和集体记忆。

音乐剧《爱情神话》剧照

《爱情神话》是当代梧桐区的故事,但当宇宙中心安福路被搬上舞台,剧中角色上海话和普通话频繁切换的讲话方式,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新上海人”说着各式各样口音的上海话,所有人仿佛看到了那个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上海。

在舞台上看到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上海话,让所有这些,都更近了一些,也更真实了一些。 

    责任编辑:夏奕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