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信件|上海与台北
“如果说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在上海是部连续剧,那么每位市民都是这部现实主义实景剧目的主人公。”
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策展的《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展览分为“亲历”、“亲见”和“亲笔”三个单元:“亲历”通过采访在上海 生活过的普通人,以口述回忆的方式讲述四十年亲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亲见”通过展示摄影家陆元敏先生镜头中的街头巷尾,记录下日常生活所折射出的社会转型;“亲笔”通过整理四十年间百姓的真实信笺,展示平民心灵生活史中的代表性切片。
《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于2018年11月6日至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厅举办。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持。“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展览正式开幕之前将陆续刊发部分展出的口述回忆与私人书信。期待这些微小而真 实的证人、证言和证物,能部分再现四十年来上海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下文刊发的是一则关于1990年一位日本友人表达其对上海、台北与香港三个城市的感受的信件。
信件时间:1990年1月9日
时代背景:1978年中国大陆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1997年香港回归。
隐私保护:本信函由一位日本人用中文写给他在上海的友人。原件由私人收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师生转写。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信件中的人名全部是化名。
信件影印件(已做隐私处理)江真旋小姐:
新年好!
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上海以后,一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回忆起这一年,学业上好像没有理想的进步。但对台湾地区社会的了解,这方面的收获很多。我在上海的时候,我的兴趣只在学中文,在学业上。再说当时我根本缺乏对政治方面的知识,现在就不同了。因此,虽然在上海待了一年零四个月,我对中国大陆社会的了解却没有对台湾地区的了解那么深。
生活在台北,最困扰我的就是交不到朋友。这里的日本人中,几乎找不到值得信赖的人,交台湾朋友呢?我想这应该怪我自己。我年纪比较大,又每天要上学,身份比较特殊。感觉上不属于学生,也不属于上班族(在这里天天上班的人有这个称呼),而且我本人不怎么积极,交朋友的机会自然会少一些。不过,经过了这一年,现在情况好像变得好一点了。目前我有一些台湾朋友,虽然人数不多,但我相信“在精不在多”。一位朋友是曾经在一家补习班(规模很小的私立学校)当过我老师的小姐。不知道为什么,她很赏识我。也许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教书,(在这里我们日本人只要教一点日语,就会赚得到生活费,简直就像骗钱。大多数的日本学生愿意这么做,但,我舍不得把自己的时间用在那些事情上,因此不要教日语了。这个选择当然影响到我的经济状态,使生活过得非常的节省)。她大概可怜我这个穷学生吧,竟然肯免费教我中文,所以我目前每个星期去三次她家,向她学习。另外在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我每天四点到六点上课。上课的内容是专门看电视新闻来学习和讨论。
因为在台北学中文,一天上两节课(两个小时),这个形式已经差不多普遍化了,学生们都觉得不够,所以每个人都想尽办法来增加上课的时间或提高效率。找一个中国朋友来互相教自己的语言,这方式非常流行,不过,我真的不想教日文,我总觉得像这个方式以交换语言为一种条件的契约似的关系,只有语言的交流,而没有友谊,很不自然,很拘束。讲到这一点,我很想念你们中文系的同学们。你们都真热情,都愿意尽量多帮助我们学中文。
还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朋友,是一对夫妇,也有两个小孩。我们认识了以来,他们每次去郊游的时候,总是要带我去。我也经常到他们家去玩。那里的小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另外一个是才两岁半的小妹妹。那位太太一直都怕,我跟那些小孩子玩,会觉得麻烦,无聊。其实,我只要看到小朋友们跟自己家人撒娇,说几句中文,嘟嘴,我就觉得真的好玩。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毕竟是中国人。小朋友们知道的词不是很高雅的,当然也不是什么专门用语,但说出口来却非常流利。尤其是补语的用法,像拿“起来”,放“下”这些东西,真值得我学习。
有了这些朋友,我今年的春节应该不会像过去三年的春节过得那么无聊,大概可以第一次享受得到中国家庭式的过年吧。
台湾地区有一个对电影的颁奖活动,叫做“金马奖”。应该不相当于中国大陆的金鸡奖和百花奖,因为金马奖是由民间的影评人来评选的,再说评选的对象不只是台湾地区的片子,香港的影片也可以参加。今年在台湾一位新生代导演拍出了历史性的佳作,叫《悲情城市》。今年它获得了国际影坛上非常有权威的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于是在揭幕金马奖以前一直都被看好。
电影《人在纽约》海报《悲情城市》是以在1947年发生的政治事件为背景的,揭开原来由国民党政府封闭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冲突的历史,来探讨台湾人对自己的认知,是一部具有意义的电影。结果,没有想到今年的金马奖也被香港的作品拿走了。这评审结果果然以后遭到了严厉的批评,不过,我要在这里谈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得到金马奖的《三个女人的故事》(又名《人在纽约》)这部电影本身的事。它描写的是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三个中国女孩子在纽约认识,身世、现在的生活都各有各的,但,她们各人的苦衷里面却有一个共通的悲哀,是“中国人”。饰演来自大陆嫁给美国华侨的是斯琴高娃。她嫁给了一个很好的丈夫,但他是条“香蕉”。皮是黄色,里面倒是白色,丈夫完全不了解太太要从中国大陆把母亲接过来奉养的意愿,使太太极为灰心。来自台湾地区的女孩(张艾嘉饰演)很想甩掉中华民族的包袱,但在美国她英文说得怎么好,生活得跟美国人完全一样,周围的美国人也都像看到外星人一样的眼光来打量她,而使她失望。关锦鹏导演在这部佳作里面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结果、结论,但实在让我们不能不深思中国人的“命”。
我收到了你的贺年卡,谢谢你的祝福。对于我,今年将会是很重要的一年。我必须要珍惜这一年的一切,总觉得我的将来好像都会取决于今年我能不能充实自己。现在经常鼓励我的不只是你,还有华师大的朋友们,我的家人、这里的一些朋友。你看,我能辜负你们对我的关怀吗?虽然我这头脑不是很聪明(从小就不太机灵),但先天的不足,总得后天的奋斗来弥补。反正我今年6月底要回日本,只能努力学下去,到六月为止!打算回国之前到中国大陆去找朋友,希望到时候能够再见得到你。好,希望我能接到你最近的消息。再见。
祝你
新年快乐,岁岁平安。
下野单松
1990.1.9
*最近我在这边吃了一种用年糕做的菜,那个菜令我想念去年在金山你朋友做给我吃的年糕。
展览配套教育活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主题纪录片展映暨系列学术研讨会”现场。左一为学术主持:华东师大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罗薇老师,左二为《一个叫做家的地方》导演王小龙先生,左三为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左四为华东师大传播学院聂欣如教授。 摄影:张壹舒-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