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长课堂 | 青少年网络成瘾背后的 “难言之隐”

2024-01-06 2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如此高的普及率背后,不可避免的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在百度上搜索“青少年网络成瘾”,有近2000万条记录,青少年“因手机被没收而跳楼”“玩游戏几天几夜猝死”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研究表明,网瘾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学业应对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

在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也有诸如为了抢夺手机将自己亲人残忍杀害的极端案例。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过度的手机依赖是怎么来的?他们为何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通过对现有案例的梳理,民警发现,这些成瘾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深的“难言之隐”。(以下案例中人名均为化名)

难言之隐

依恋断裂的痛苦

01

Internet Addiction

小希没满月父母就离婚了,妈妈从此杳无音讯,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又在外地再婚生子,很少回家。被寄养在大伯家长大的小希并不受大伯家待见,成长过程中不乏冷眼和嘲讽。

自从接触网络后,小希就疯狂地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他说:“只有在游戏中,我才可以不去面对现实,不用去想为什么从小父母就不要我?为什么我的家人都不在意和关心我?”游戏中,他把所有的敌人都想成现实中让他无法承受的痛苦情绪,但游戏的胜利并未让他感受到喜悦。在一次游戏结束后,他反而痛哭了一场——因为“回到现实,那些负面情绪都还在,要是能一直活在虚拟世界里就好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小希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且作为养育者的大伯一家没有给予小希应有的情感回应和满足,这种情感链接匮乏或断裂,让小希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为了防御和回避这样的痛苦,人们会下意识地抓取某些东西,比如酒精、网络、食物等,有些甚至会陷入躁狂的、成瘾的状态。就像小希,通过无休止地沉浸于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藉,让依恋断裂的空洞得到暂时的填补。

难言之隐

人生意义的虚空

02

Internet Addiction

小任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对其十分宠爱,有求必应,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至于为什么要学习,将来要做什么,父母那些“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大道理遥远而模糊,无法在小任心中生根发芽。

“有一次,爸爸没收了我的手机,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小任说道。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在民警掌握的情况来看,存在像小任这样的戒断反应的未成年犯不在少数。他们觉得,找不到能够替代手机的东西,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热爱且愿意持续投入的事物,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奋斗的动力,他们便只能将精神寄托在虚妄的网络世界中。

难言之隐

黑暗世界的救赎

03

Internet Addiction

小涛说,“其实我从初中开始就意识到,我每天过得真的很不快乐,那个时候只有网络游戏支撑着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如果没有游戏,我可能真的会疯掉,所以我拼了命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上面。”

小涛所处的环境让他感觉非常压抑——繁重的学业令他身心俱疲,因为成绩不好,老师不重视他,同学对他冷嘲热讽;回到家里,父母并不关心他的感受,只看重他的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打骂是家常便饭。周末及节假日,小涛要么辗转于各个兴趣班,要么被关在房间内无休止地做题,头顶监控24小时泛着冷冷的光,容不下一丝懈怠。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小航身上,他感觉自己非常不自由,尝试与父母沟通多次,但都被父母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回答而驳回。

在小涛和小航身上,繁重的学业压力几乎封堵了所有“本我”释放的出口,势必会被迫隐匿地寻求疏通途径,而网络这样的虚拟世界,就是最好的出口。

难言之隐

自我权利的堡垒

04

Internet Addiction

小君来自一个小康家庭,父母渴望把儿子打造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产品”。“他们对我的教育以严格的管控为主,控制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习到生活。”

在严厉的管控下,小君迷恋上了一款游戏,“那款游戏有个功能特别吸引我,可以自己指定人物。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特长……一切都可以自己设置,我乐此不疲。”小君说道。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世界,但是又与我们有着真实的交互,我们的思考、行动、决策,让人能够产生“一切都在我掌控中”的感觉。而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渴望“我的人生我做主”。为了捍卫自己的“主权”,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用非常激烈的方式做出反抗,甚至付出两败俱伤的惨烈代价。

难言之隐

虚弱自体的避风港

05

Internet Addiction

谈到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小宁用了“温暖”这个词来形容。小宁是个留守儿童,由于自己身体瘦小、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内心非常敏感、自卑,经常感觉“低人一等”,卑微感和屈辱感始终挥之不去。

小枫也是如此,父母的强势、打骂,让他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在意别人看法,总是用不停说话来掩盖自己的弱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小宁和小枫在现实关系的社会功能上出现了困难,他们代偿性地逃逸到网络游戏的世界中——他们会因为游戏上的成功,引起别人的关注和赞赏,甚至会有人向他们求助。他们感受到自己原来也可以被需要、被认可,自己是“有用的”。因此,网络成为了这些孩子的避难所,借以逃避负面情绪,获得一直渴求的认同感、成就感。

基于种种的难言之隐,一些本该青春洋溢、求知若渴的少年,成为了蜷缩在手机屏幕前的或精神躁狂或萎靡颓废的身影。与其说他们是在网络世界里堕落,不如说他们是在角落里孤独地尝试自救。

当看到了青少年网瘾背后的难言之隐,不禁要问

父母又能做什么?

也许民警在教育谈话中,一个未成年罪犯说的话能够给到我们答案:

“如果现实世界中我想要的那些情感都能够得到满足,我为什么还要去网络中寻求呢?毕竟,虚假的永远是虚假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

原标题:《家长课堂 | 青少年网络成瘾背后的 “难言之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