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尘埃落处见光辉
幸而还有《自行车与旧电钢》这样的片子,尘埃落处见光辉。举步维艰时开生活玩笑的样子,可爱极了!幽默,真是中国纪录片不常见的气息。片中的小人物是寻常之人却有过人之处,像是旧相识,也可当久别重逢。
《自行车与旧电钢》海报故事说的是徐州当地的两个“怪人”——张鹏程和张宜苏。
张鹏程算是一个有志向的流浪艺人,写过100多首歌,却始终默默无闻,北京漂不下去之后回了老家,一直干着红白喜事的主持营生,和那些二人转演员很像,舞台上可以卖命,又不像,他敢于把生活也过成段子。
张鹏程的老师张宜苏是台湾出生的最早一批返乡台胞,音乐道路上自学成才,是最早一批学习MIDI音乐制作的人,带出了些有名气的学生,比如徐誉滕,居于陋室靠倒卖电子垃圾为生计的张宜苏直到现在还坚持免费教学。
大张和小张行事颇与众不同,大张还是别人口中的“精神有些问题”,他从不洗澡,只等下雨就搭着个毛巾出门了,如果这片下雨的云彩走了,他还跟着追。
张鹏程总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到处拉活儿,张宜苏家里有一架二手的电子钢琴,这也是片名《自行车与旧电钢》的由来。
张鹏程和张宜苏片子拍摄于2011年,拍了3年。2018年,通过大象点映,沉淀了几年的纪录片,终于上了院线。好事一桩,也折腾!记者打导演电话,导演邵攀不是在去成都的火车上,就是在离开成都的火车上,一进山洞隧道,他的声音就陷入一片寂静。
片子已经面世四年了,之前大小放映也做过,现在大部分的每一地首映,大张和小张也都来现场,他们很受欢迎,观众争相与其合影。这也是片中人物的魅力所在,他们经历了比普通人更多的生活上的困苦磨难和非议,但因为有了音乐,他们也收获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快乐幸福和掌声。
“我们生活中好多擦肩而过这样的人,彼此只能说上几句话、打过一次照面,张宜苏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淹没的人。”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导演邵攀时,他用“阴阳”来比喻了本片的双主角设置。“这两个人不能分开,鹏程会有一些宣泄,负面的东西,但宜苏是随波逐流,不是简单的状态,是随遇而安,他对今天自己是什么状态并不计较……他们俩人就像阴阳两极。”
对于这部处女作,邵攀说,“会有晦涩的地带,也会有积极的力量。不用担心观众看不懂,谁还没有自己的苦难呢!”
常欢的名片
张鹏程,艺名常欢(意为常给大家带去欢乐)。破吉他、滑雪帽、不屑一顾朝天看的表情,这似乎是流浪艺人的官方标配。张鹏程早年在高中就是校园风云人物,演出时一个人能撑三个小时的场子。现在业务种类繁多,承接各种婚丧嫁娶甚至帮居委会开会。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巨长的名片,名片背后写的都是他的人生经历,比如曾和童安格共座一桌;陈奕迅的摩托车倒了,他给扶起来的,等等。
人家说他是徐州电台主持人阿原,他却说:“不一样,阿原是青楼女子,我是路边野鸡。”
“你别看他平时是那副样子,他做事情很认真,特别靠谱,如果我们约12点钟见,一定是他等我,还会提前20分钟到,他做什么都追求一种仪式感。”邵攀说。
片中,张鹏程想删掉电脑里所有的毛片,为此举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嘴上念叨“如黛玉葬花”一般;他饭后从不刷碗,而是倒上开水涮涮,连油带水喝干净。理由是:刷碗有三宗罪:浪费油、水、洗洁精。
张宜苏有个口头语是古文里的悲叹,“噫嘻!”似乎每句话加上这两个字,人就释然多了。
张鹏程有一首歌叫《命运馒头》写得是真好,有个音乐人说第一次听就听哭了。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
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张鹏程和张宜苏除了音乐,还有一个共同点:喜欢自拍。难得的是,邵攀在片中用到大量的4:3手机拍摄素材,就是那时候的自拍,这对人物类纪录片来说弥足珍贵。
张鹏程与观众合影“90年代初,张宜苏就搞到了那种特别大,但清晰度特别差的摄像机,回家以后到处拍,2003年的时候,他又弄到了一台二手的外国手机,当时还没有前置摄像头,全是后置的镜头。”邵攀把它们穿插在现在拍摄的镜头中,记者问他,如何把这些画面声音都不佳的镜头毫无违和感地加入其中?他回答说,“虽然说画面和声音质量都不是特别高,但这些年我的心得是,拍下来比拍得好更重要,因为有些镜头没办法复制,有就已经相当不错,只要内容适合就往里剪,后期会从调色降噪上去处理。如果拍得和现在画面一样的细腻没有噪点,那我觉得可能就失去年代感了,这是求之不得,但它自己就来了的事。”
噫嘻,两个人要是晚生个几十年,可能就是坐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网红。
朱莉的样子第一次见到张宜苏,邵攀的感受可以用“汗毛竖立”来形容。
他的家不太好找,光指路就花了不少时间,邵攀说张宜苏“指得相当有耐心”。一走进他家,邵攀有些意外,窗户漏风、地下都是煤灰渣,堆满生活和电子垃圾的屋内有一张旧电子钢琴。片中所有音乐人的反馈都是“第一次到他家,真的是没地方坐”,张宜苏经常随手拽过来破抽屉啊,破鼓啊招待学生坐下。
“他见到陌生人都是低着头,有些向后缩……当琴声响起,他的状态不再向后缩了,而是在琴上变得自信和外放。美妙的音乐占据了他家里相对简陋破旧的空间,我当时听到后就很感动,当时是热泪盈眶,像这么美好的音乐在这个房间响起真的是荣幸啊!如果不是当时那么感动,我后来也不会跟拍他那么久。”邵攀对记者说。
弹琴唱歌的张宜苏有李宗盛的影子,相似的叙事性的唱法,都是在人生牢笼里挣脱了许久的样子,在那个昏暗的小黑屋里,张宜苏比李宗盛更加灵魂出窍。
照民间说法,张宜苏是个苦命人。他出生母亲便去世了,父亲总家暴他,张宜苏说父亲用鞭子狠狠抽过他,直到父亲去世前,两个人的关系才有所好转。
“看起来他出生的时候家境还可以,缺失母爱,父亲也家暴他,这样的人一定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期,除了影片中的介绍,他背后还有什么没有放进去的故事?”记者问。
邵攀说道:张宜苏刚出生的时候家境还是不错的,他父亲是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因为没有母亲操持,父亲常年在部队,经常颠沛流离,他住过孤儿院,天主教堂、禅寺,还寄养在别人家,他父亲最后娶了一位马来西亚裔的女士,继母应该对他不是很好,张宜苏曾经形容过,人情怎么会如此冷漠……
“他和你聊过吗?他是一个宿命论者吗?”记者问。
“宿命论者这个概念我比较模糊,不过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没准我们都是被某种程序设计过的,按照某种轨迹设计好的活在人间。没准这就是一个游戏,我们按照游戏来生存来完成任务,除了这个,他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想法。”邵攀说。
张宜苏也有心中的谬斯,是和他有一样身世命运的朱莉,因走投无路住进他家。后来,朱莉陷入另一段感情,跳楼自杀。他回忆当时自己弹着琴,朱莉从背后轻搂他的肩膀。后来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了些糟糕事,他总会想,“没什么,我曾经那样幸福过”。他把和朱莉的感情写成音乐剧,名字叫《吃喝拉撒之余》。
“为什么没有呈现朱莉的样子?我很好奇是什么样子的女人让张宜苏如此念念不忘?”记者问。
“我也特别想呈现朱莉的样子,我管张宜苏要了好几年,就是没有她的照片,什么都没留下,所以现在所有关于朱莉的故事都只能听说了。后来看了好多遍之后,恰恰没有她,想象的可能会更好。如果样子太具体,可能观众更会分神。”邵攀回答说。
“我看片子时一直在想,会不会是他虚构的女人?”记者追问。
邵攀笑了,“哈哈,北京的张涛佐证过。他见过朱莉,要不然还真会有人这么想。”
“片中张宜苏去看他的学生,他肯定喜欢孩子,那个片段让人鼻子发酸”,记者说。
“他和孩子相处就像自己也是一个孩子一样,他是不是想要有一个家这个还是要打个问号。他不拒绝和女性长期相处,但希望她独立,不要发脾气,不要提过多的要求。我觉得这不是男女的状态而是哥们的状态。可能不是特别现实,他的卫生习惯可能也不是有女性能够接受的。”邵攀说。
邵攀打太极不会武功的导演不是好厨师
说到片中令自己满意的“神来之笔”,邵攀想了想说道,“我对自己剪得好坏其实我自己也没有什么评价,如果说是神来之笔,那就是徐誉滕在开车时说到张宜苏的样子,他指了一下那个要饭的。”
那个镜头在场观众笑得很厉害。
邵攀说话风趣但不带情绪,有点冷幽默,这可能和他练太极拳有关,他也喜欢弹琴唱歌,还在公号里晒晒自己做的面。拍纪录片其实不知道怎么做,他说是凭感觉,估计面也是。
邵攀做的面他在文章里写道:小生是练拳的人,所以很喜欢爵士,当别人问起你练得是什么拳,可以讲:我练得是爵士太极,听起来像是“绝世太极”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步入顶尖级高手行列。
“人会被和自己一样的人所吸引,是不是你的精神世界也和他们一样?”记者问。
“在某些方面是契合的,在某种层面都有点神经病,相对来说也是杂念比较少,大体上有这种类似的气质。”邵攀说。
邵攀下一部片子《安静的人》是部当代武侠片,它的武侠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邵攀介绍说,简单的话还不能说得很清楚。今天的法度下,今天的江湖,和过去不一样,今天有摄像头,和以前不一样了,今天有法律,执行得也不一样了,今天的通讯设备也不一样了,今天有暴力犯罪,警察的侦破手段比以前更丰富了,但这一切都不影响今天还有江湖,尽管它会改头换面,这种侠义精神还是有,甚至比以前更甚。
问邵攀拍片子对他最大的影响,他说,把能吃的苦都吃了,以后就不怕啦!
邵攀也好,张鹏程也罢,还有甚至被仙化了的张宜苏,包括坐在看台下的我们,拍纪录片、做音乐还是卖馒头,如余华在《活着》里所说:“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