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清|珍爱所有的角色
拍摄当日,早上四点,海清就起床了。她带着五个女孩去了趟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又穿越了半个北京城来到了影棚。穿着鹅黄色羽绒服的她又冷又饿,吃了根油条,喝了杯热豆浆,她想眯一会儿,太累了。
此刻,距离由她主演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公映只有一个礼拜的时间了,繁忙的映前路演也即将开始。
这部电影讲述了张桂梅校长义无反顾地在云南大山里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高,引领一百多个女孩走出大山的动人故事。海清饰演张校长。预告片发布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认出眼前这个瘦小黝黑、步伐疲惫、神态坚定的女人是海清。
海清近几年的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一直在挑战各种难度,跳脱了大家对她的既有印象。是否有意为之?她坦言,在目前的创作环境中,适合年龄的角色范围是比较窄的,基本上都是“谁的妈妈”。也不是不可以演,但有的时候这些妈妈好像真的比较乏味,没有办法激起她积极的创作欲望。“所以一方面的确是等不来很好的剧本,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怎么样能够自己创造一些机会。”
海清说,她珍爱所有的角色,“我不以成功论角色,而是看我能真正在角色上领悟到多少,吸取了多少。”
《我本是高山》的片名来源于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誓言,里面蕴含着不服输,“我要主宰我自己的人生”的劲儿,也因此打动了很多人,主创团队于是用它做片名。
海清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关注张桂梅的故事,她被这个坚韧、执着、行动力超强的女性打动了,她想尽一份力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那个时候,她还不太敢想自己来演。海清有顾虑,张桂梅不仅生活阅历和自己相差甚远,年纪上也距离很大,几乎和她妈妈一样大。
团队鼓励海清,可以试一试。海清也在慢慢说服自己,如果能拍成电影,让更多人知道张老师的故事,该有多好。
要想完全了解张桂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海清跟她在一起待的时间越长,了解到的事情越多,越看到自己跟她之间十万八千里的差别,越不敢演。
张桂梅曾经有一段非常美满的婚姻,丈夫突然的离世一度使她跌入人生谷底。之后她来到华坪教书,找到了人生另外的璀璨,可是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张桂梅查出身患癌症,再次陷入至暗时刻。
在海清看来,“正是因为张老师的坚持,才有了这些学校,有了这些孩子们。”除了感动以外,张桂梅是如何在逆境中成为今天将万千少女带出大山的“张校长”,这个问题海清思考了很久。她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把这个过程展现给大家看。
第一次见到张桂梅时,海清感觉她比在电视上看到的还要瘦小,但她跟学生在一起时,又让海清觉得非常高大。无论多小的事情她都亲力亲为,对学生无比呵护。张桂梅在海清看来是多面的、灵动的,丰富、生动、有爱,闪闪发光。有的时候她像小女孩一般浪漫天真;有的时候她又像妈妈,细致耐心;亦师亦友,是支撑,也是靠山。
同时,张桂梅对于丽江“华坪女高”的坚持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海清时常觉得自己就是她众多学生里的一个,张桂梅也带给她一个信念,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漫长的人生,“再苦再难,大家一起打怪通关。”
高山仰止。谈起张桂梅以及她的经历,海清不徐不疾,语气坚定,那些新闻中陈述的事实宛如一幅幅画面从她眼前、心中呼啸而过,落地生根。海清不禁感慨,“可能你未必能如这些孩子一样,可以碰到人生中的张桂梅,但如果你也在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请你不要放弃,哪怕整个世界都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你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的张桂梅。”
张桂梅带领丽江华坪女高第一届将近一百个学生走出了大山。这些孩子自身条件没那么好,最后通过三年的学习,全部考取了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片中的素人演员就是云南当地的女孩子,她们都不是专业演员,没有参加过正规的表演训练。电影筹备的时候,剧组有一个群,孩子们一些演戏练习的视频片段会发在群里。海清第一次看到她们的片段,被吓到了。她看到孩子哭的视频,眼泪决堤一样哗就出来了,孩子们干净纯粹的眼神,带着委屈和倔强,瞬间把她击倒了。她不敢再看,迅速退群,她不想提前对她们的表演做任何的预设,那种真挚她想留到现场。
电影中的女孩们是从几千个孩子里选出来的,每个人都非常努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经历了几轮拍摄,孩子们一个个都晒黑了不少,这让海清很心疼,也让她很骄傲。
海清对每个女孩都很熟悉,如数家珍:美朵达瓦和赵瑞婷本就是一个学校的闺蜜,在电影里演山英、山月姐妹,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主演;罗解艳在片中饰演一个听力有一点问题的女孩,小姑娘非常聪明,演戏行云流水般的好;郭莉娜年纪稍微大一些,成熟一点,但是她演戏爆发力很强,只要跟她讲一点点,她就像开了闸一样,收放自如,而且非常准确;潘家艳是剧组里的幽默担当,她好像天生就是一个演员。
采访当日,电影中饰演学生的五个女孩来北京参加首映,她们都是第一次来北京。一大早,海清带她们去天安门看了升旗仪式。在采访结束后,五个孩子来影棚里,和海清一起吃午餐。
海清非常喜欢这些孩子,她说,和这些女孩子们一起演戏,受益最大的是自己。经历了这场拍摄,她们彼此都成为对方非常珍贵的记忆。
张桂梅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以及大型活动现场,她本人的访谈、纪录片深入人心。扮演现实生活中有原型,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人物,海清坦言,“挺难的”。首先,“形”就是一个难点,观众会有一个“像与不像”的评判,音容笑貌这些都有影像对比,这是难上加难。
为了尽可能贴近张桂梅的原型,海清在形象和表演上都下足了功夫。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做角色的前期准备,去云南拜访张桂梅校长,感受她的生活。为了神似张桂梅,人家休息时找荫凉,海清就一直在太阳底下晒着,把皮肤晒黑了好几度。
电影筹备期间,海清自己也遭遇了病痛的折磨,肩膀韧带撕裂,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如今看来,海清说,这恰好帮助她去刻画人物。张桂梅生病时,觉都不能睡,疼得睡不着,海清也一样。
海清说从最初萌发念头,到一步步拍完电影,最后呈现给大家,中间也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是这些跟张桂梅的苦比起来,不值一提。
最后电影杀青,海清卸下戏服,从张桂梅这个人物身上脱离,但是某种精气神留在了她身上,她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了。“现在即便是自己感觉最难的时候,那股(负面)情绪一个晚上就过去了。这要放在之前,估计要蛮久才能恢复。”
海清出道整整二十年了,荧屏形象多且经典,而她从来没想过要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对于她来说,多年前她就不想再演驾轻就熟的家庭伦理戏了,也一直在尽可能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物,《红海行动》中她演过战地记者,《平原上的摩西》中演绎过冷漠疏离的返城知青,直到黄磊找她演《小欢喜》和《小别离》,滕华涛导演找她演《心居》,她才再次“回归”。
《心居》导演滕华涛此前跟海清合作过《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三部作品,算是相识多年的老搭档。他在筹备《心居》时,想找海清演“上海媳妇”冯晓琴,而海清更想演剧中另一个角色顾清俞。冯晓琴对海清来说没有太强的新鲜感,她也担心这样的重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海清不希望带着疲劳感和固有的经验去创作,这样的角色她能演,但是能不能演出惊艳感,这是海清比较大的障碍。但滕华涛认为,冯晓琴演不好,这个戏就偏了,交给海清演他最放心。
海清拥有扎实的演技和天然的观众缘。然而,演戏的“突破”也存在着一些悖论,观众需要相信角色,有代入感;观众期待新鲜感,希望看到创新。演员应该尽可能多尝试不同类型的人物,如果尝试成功了,参考后者,如果尝试失败了,参考前者。
在这个循环中,反倒是海清自己对“突破”这个词不是很敏感。海清说,拍戏像游戏,也是各个部门一起编织一个梦。她觉得很刺激,会忐忑,有一种戏如人生、若即若离的感觉。每次投入一部新作品,她只是想把海清的指纹抹掉,看到角色的指纹。
这十年,海清是一个非常低产的演员,基本上2~3年才拍一两部作品。时至今日,海清也不是靠曝光和产量来维系存在感的演员,但如果长时间不演,她有点担心“手会生”,需要练一练功,所以有的时候她接戏的标准也并没有特别严格。
海清自认为骨子里不是一个那么坚持的人,她在创作中挺容易被说服,大家有时也开玩笑,说她是“墙头草”。海清对于自己的“不坚持”也能感觉到,她说自己偶尔会出神、游离,不太有把控感,所以经常会顺着别人的思路就拐了个弯。但海清的优点就是听劝。每次当她糊里糊涂,不知道要往哪儿跑的时候,团队里就会有人说,你不可以去那边,你得这么做。
演戏对海清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她依然乐此不彼,愿意做下去,因为她好奇。她总是感觉自己离好演员的标准是有距离的,路途也蛮远的,她还是希望能努力往上走一走,期待着下一个角色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演得更好一点。
在海清看来,一部戏的成功与否是外界的评判,而她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在“做”,有没有在自己身上“动刀子”。拍戏的成就感更多来自自己内心的满足,体会和经验是别人拿不走的。
在“做演员”这件事上,海清没有什么目的,拥有多少粉丝、获得什么奖项、在红毯上的番位如何,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演员”这个职业对于她来说,只有一个高度,就是她希望知道自己应该去创作什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哪些是她的弱点,她又克服了一些什么。
如果一定要说目的,海清说,可能自己的目的就是,搞清楚表演的创作规律到底是什么。因为演戏太神奇了,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上一个角色的成功未必能复制。“表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演员需要把这些不确定性尽量降低,我真正的目的在于,创作能力的提高。”
海清说表演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你走近一间房子,推开门进去,出来的时候,很多房子外面的人会问,房子里究竟有什么?这个时候你应该可以描绘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我觉得我还没有进到房子里。”
年龄对于不少女艺人而言仿佛是自带危机感的词汇,有人担心因为年纪大没有戏可拍,也有人纠结从主角只能变为配角,昔日光环不复存在。海清也曾经有过年龄的危机感,过了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她自认不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比如大家都很羡慕她的睡眠,”我属于那种化着妆都能睡着的人,分分钟能睡觉。就算发生再大的事情,我哭得像小狗一样,但是我也能把自己哭睡着了。”
优异睡眠的“生理功能”来自海清日积月累的“心理”训练,她也曾经失眠过,焦虑过,但是后来她发现这一切根本没有用,这些胡思乱想的情绪改变不了任何事,唯一有可能改变命运走向的,只有“做”。“就去做,别再想了。所以我减少想的时间,而增加做的时间,这对我的治愈很好。”
于是,海清不再焦虑,她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年纪,而且她的脚步更慢了一些,不拍戏的时候更多享受生活,来自于生活的养分让她很欣喜,她汲取着阳光和露水。“我会悄悄在心里放一些种子,我相信祈祷的力量,我也相信‘做’的力量,种种力量加在一起,角色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
摄影:吴明
造型:戚茂盛
编辑:戚茂盛
采访、撰文:柯南小妞
艺人统筹:伍小美
化妆:穆建明
发型:查理
制片、美术:Mark SUN
服装助理:Jacob、冯小凡
场地:上德大象
排版:魏振伦
原标题:《海清|珍爱所有的角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