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郑州到株洲,距离半个富士康|城镜系列②
接上篇《从南株北郑到南辕北辙|城镜系列①》
富士康,只是郑州蝶变的一只蝴蝶而已。
2010年,是一个分水岭。
此前的郑州很痛,此后的郑州,开始“郑动”。
2010年初,富士康传出内迁风声!
彼时,竞争城市众多,最终却落地郑州。
一、吃顿饭功夫
2010年,《郑州晚报》的一篇报道,讲了一个小插曲。
身为台湾第一大企业的创办人,郭台铭来郑的时间很紧张,只有短短的一天。
河南省主要领导对他说:昨天请你吃烩面,今天中午宴请你。
可郭台铭却回应道:我们还是想吃那个卤肉火烧,越简单越好。
于是,郭台铭点菜、一顿便饭,双方却在边吃边谈中拉近了关系,一段“姻缘”成了。
2010年5月接触、7月签约、10月局部生产、12月正式出货,富士康在郑州扎根了。
而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更是以“郑州园区从奠基到生产只用了120天”来为“河南速度”背书。
富士康给郑州乃至河南带来了什么?
2022年,《河南日报》在题为《台企在豫这十年》开篇有一段叙述:
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河南自2012年起外贸总量已连续10年位居中部第一。真金白银的成绩单背后,富士康的作用显而易见。
自2010年进入郑州,这家来自台湾的电子科技企业就是河南开放路上绕不开的名字。
统计显示,2021年年底,富士康集团在豫企业实现产值4400余亿元,同比增长30%,约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0%。
郑州和河南又给了富士康什么?
二、留人的“红包”
诸多让郭台铭无法拒绝的优惠政策,无须一一列举。
另一个小故事,反而更显诚意:
2011年1月,农工返乡潮,郑州在火车站直接打出富士康招聘海报:入职就送100元床上用品,200元红包。
郑州直接在火车站“截留”外出务工人员,为了富士康。
而在几年前,郑州也做过类似的事,为了缓解富士康深圳园区过年期间的“用工荒”,郑州曾组织了几千人的员工队伍奔赴深圳……
一个数字更为让人印象深刻,在富士康落户郑州前,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中河南籍员工就占了五分之一。
双方的情缘,或许从那个时候就结下了,也间接促成了富士康选择郑州。
此后的郑州,开启了奔跑模式。
富士康的代工模式,让中兴、创维、天宇、OPPO等3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相继入驻郑州,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型。
随后10年,富士康进一步与河南深度捆绑,除了郑州工厂,其还在另外5座河南城市建设了工厂。
2017年,全球每7部手机中就有1部来自郑州,就是效果。
更多类型产业集群,也开始向郑州汇聚……
三、株洲也有“富士康”
富士康在郑州落户同一年,株洲也拥有了自己的“富士康”。
2007年,北汽控股落户株洲,结束了株洲无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历史。
2010年,北汽集团株洲基地首款产品BC306Z下线,并逐步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整车制造工厂之一。
然而,这个在2018年被列入《株洲市改革开放四十年40件大事》的大事,对株洲人而言似乎波澜不惊。
只是多了一个厂,如此而已。
为何没有发生链式反应?
南株北郑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差异?
显然,并不只是郑州当年的人力成本便宜,就可以一笔带过的。
何况,湖南较之河南,同样也是劳务输出大省。
四、不是火车、是飞机
或许,郭台铭的一句话中,能看到线索。
“我之所以将产业选择在郑州,是因为我看上了这里的飞机场、人口和位置。”郭台铭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不仔细看,或许觉得不过是场面话,放之四海皆准。
仔细一读,会发现郑州作为中国北方的铁路枢纽,并没有被提及,反而出现了另外一样交通工具:飞机。
事实上,富士康和后续跟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就落户于郑州航空港区。
而在富士康郑州工厂大门外几百米,就是郑州保税区海关。
富士康在这里完成将iPhone转给苹果公司的手续。
然后,停靠在郑州机场上的UPS、联邦快递等跨国快递公司的大型货运专机。
短短20多个小时,就能将iPhone送到世界各地。
成就是互相的。
2011年至2015年底,郑州机场的年航空货运量从10万吨增长至40万吨,年均增长达36%。
2016年,郑州机场货运量达到45.67万吨,国内机场排名跃升至第7位。
到2020年,郑州机场的邮货吞吐量63.94万吨,全国排名第6,全货运航空公司31家,全货机航线51条,通航的城市63个。
货运结构也在显著变化。
早期,郑州机场货邮主要以服装等为主,2013年之后以富士康苹果手机为代表的高端产品通过郑州机场进行集疏。
飞机,成了吸引富士康前来的关键之一。
五、没有飞机不算开放
这一切都起源于十余年前另一只蝴蝶煽动了翅膀。
《郑州晚报》在2008年曾报道,郑州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取代,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费钱建机场。而且郑州人往往会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说,从郑州到北京坐火车很方便,睡一晚上就到了,办完事再睡一晚上就可以回来。
1998年8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落成典礼上,时任郑州市长的陈义初在接受采访时话未出口便热泪盈眶,筹建机场的种种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心头,这种复杂的情绪没有建过机场的人根本无法体会。
他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飞机,就不能算真正的开放。”
多年后,他对媒体再次发声:什么时候郑州真正成为中国的一个航空枢纽了,郑州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一切尽在不言中。
株洲呢?
在2023年11月《株洲日报》一篇名为《毫不含糊坚持成本领先——三论株洲高质量发展逻辑》的评论中,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株洲物流运输不仅严重“偏科”,还“生在福中不知福”。成本最高的公路运输占了对外运输的九成。坐拥中南地区最大的货运编组站,铁路运输却远低于全国水平。拥有100公里湘江干流,性价比最高的水运占比远低于全省水平。目前,株洲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是14.37%,却高于长沙和湘潭。产值几百亿的企业,货物七转八转,全靠卡车拉,是极不经济、不明智的。
这个产值几百亿的企业,是否就是北汽,不得而知。
六、株洲又娶“富士康”
2023年11月21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株洲市政府签约共建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
这是华为公司全国布局的第一个以工业场景应用为核心的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
这一次,华为看重的也不是株洲的铁路枢纽地位。
它看重的株洲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在全部的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株洲有37个,工业软件的应用场景丰富。
两个城的故事,又一次神似了!
按照媒体的报道,该中心正式运营后,将以华为云为核心,基于全栈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及华为工业云平台能力,为株洲工业软件企业提供根技术能力,如工业数据管理及协同平台、基础资源库、工业内核引擎等服务。
换言之,和郑州通过富士康外联世界,引入企业;株洲则通过华为向内锤炼,要为既有工业企业的战斗力,加装云引擎……
郑州,真的就一帆风顺了吗?
株洲曾经掉过的坑,或许就是横在郑州面前的一道深渊,怎么破?
株洲,真的能雄风再起码?
留个坑,下篇来填。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