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古建筑之平遥县慈相寺

2024-01-04 19: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山西省平遥县城东二十里的沿村堡乡冀郭村东北隅,有一座千年古寺,慈相寺,古名圣俱寺,因其寺中的金代“三身佛”彩塑和高48.2米的九级无名大师灵塔又名麓台塔而闻名于世。该寺北临婴润河,南垣麓台山,寺内古柏苍翠,周围环境优佳,据传在宋代和金代该寺也曾是香火鼎盛,紫烟缭绕。

慈相寺的总平面布局,是按照我国寺庙建筑古制,中轴对称式,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建塔制度,也是按照我国宋代和宋代以后塔建在大殿之后的旧规,砖塔建在了正殿之后。

现存整个 寺院 坐北朝南,为三进院。分别由山门、乐楼(只剩高台基)、关帝庙及关帝庙两山墙并列的钟、鼓二楼、正殿、东西两侧窑洞、无名大师灵塔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6000 平方米。

据当地文管工作人员介绍,寺内金明昌五年(1194年)《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碑》记载“始有大士繇西极来,曰无名师,宴坐於麓台山四十载。唐肃宗召诣京师,待若惇友。上元初,示化於宫城之寺,诏还故山”。还有寺内金泰和元年(1201年)《平遥县冀郭村慈相寺僧众塔记铭》载∶“自有唐肃宗以来,其设寺额,本名圣俱。而是时主持教□者,既始祖无名大师也”。同时在实地勘察,也发现有唐代绳纹砖。这样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考证现场实物得出,慈相寺的创建年代,至迟也在唐肃宗时期(756年一763年)。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寺僧道靖建造麓台宝塔,又名麓镜台。收藏无名祖师骨灰。宋皇祐三年(1051年),圣俱寺改名为慈相寺。当时能够建造一座“约九丈余”的麓台宝塔,并非易事。可以说,宋庆历年间至皇祐三年是慈相寺第一个兴盛时期。但到了宋末,由于战争连绵不断,慈相寺也没有逃脱毁于兵火的命运,仅侥幸存正殿和山门。

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5年),寺院住持宝量重修寺院,在旧址上重立佛塔,还对其余稍加修建,但不久宝量逝世。由新任住持福澄和尚继续对慈相寺大加修葺,堂设毗庐,壁绘万佛,右置释迦六祖,左置地藏菩萨十王像。共修建房屋一千二百余间。其规模较前更为扩大,面貌焕然一新。这次修葺从金大定十九年至明昌元年,历时十五年。据《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碑》载∶“於是僧有径行宴坐之安,人适游礼虔仰之愿。然后作大佛事三画,夜饭缁索,万人庆其成也”。由此可见;金代慈相寺之盛,超过了宋代。是为慈相寺第二个兴盛时期。

金代至清,“迄今数百年来,风侵雨蚀,土崩瓦解。至本朝顺治六年,又为兵火所灾”。②康熙时塔后后殿也被河水冲毁。清乾隆四十六年,寺院住持法定和尚与其徒对正殿五间、东西窑各五间进行整修。次年对关帝庙三间也作了维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乐楼、山门。嘉庆十五年(1810年)新修建钟鼓二楼。

此后慈相寺规模越来越小,东西建筑也逐渐毁坏。“文革”后,大队占用并拆除乐楼大部,修建新戏台未成。1983年县文管所接管慈相寺。1985年维修正殿后墙,划定保护范围,指定专人管理。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受到应有的保护。

慈相寺现存彩塑3尊,保留在正殿之内,彩塑虽经后人装饰,但整体宋金风格尚存。

正殿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隔扇门直棂窗装修。根据寺内金明昌五年《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记》载,“迨本朝天会年间,有僧宝量、仲英相与起塔于旧址,立法堂于殿后,余稍增葺......”,在正殿内四椽栿下有题记,内容为“宝量仲英”,和古碑相印证,故正殿主要结构应为金代遗物, 殿内彩塑亦为同期。

殿内依后槽金柱于明间和两次间位置筑长方形佛坛,坛长约十三米,宽约四米,高约一米。立面为须弥座式,正面束腰壶门内有各种砖雕人物、花卉、花格等图案,佛坛上后沿砌扇面墙,墙前分别于明间和两次间置三个须弥座,座下枋部分为原物,中间束腰及上枋部分为新修无彩绘。佛座上塑仰莲莲台,“三身佛”结跏趺端坐其上,“三身佛”分别名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明间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又名大日如来,佛像通高4.8米,发髻高耸,青绿色发丝分缕向后,额间有中缝,并作两个螺旋发卷。佛像面相方圆饱满,眉弯如镰,垂目初睁,秀鼻挺拔,口含微笑,慈眉善目, 妙相庄严。身着广袖大衣,外披通肩袈裟,袒胸,整个服饰自肩部向下排列,衣褶线条垂感极好,衣服边缘沥粉贴金饰团花图案装饰, 十分华丽飘逸。双手拱于胸前,手的上半部残损。

东次间报身佛(卢舍那佛)头饰螺髻,面部有新修补塑的痕迹,袒胸穿广袖大衣,外披通肩袈裟,衣服边缘沥粉贴金饰有图案。左手轻抬置于腹前,右手上扬于胸前,惜双手无,均露出泥塑木骨架。结跏趺端坐。

西次间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头饰螺髻,发髻平缓,面相饱满弯眉垂目,高鼻小嘴,袒胸露右臂,斜披蔽右肩袈裟。左胸有衣饰扣环,左手伏于膝面,右手抬起外伸,惜小臂缺,泥胎木骨架外露。袈裟及外衣边缘沥粉贴金花纹图案。

三尊佛像均为周身贴金,但肤色与服饰色泽不同,肌肤金色发红靓丽,服饰金色已氧化发暗,增加了古朴之感。衣服下摆敷搭莲台。佛像背光,分别彩绘于相对应佛像身后的扇面墙上。背光分两部分,上部圆形,下部半圆形,背光边缘由内到外描绘五彩卷草纹、祥云纹和火焰纹。彩绘线条流畅,色泽艳丽而不失庄重,整体简洁大方和佛像完美协调。

无名大师灵塔,又名麓台塔,位距正殿以北15.6米的中轴线北端,八角九层楼阁式,高48.2米,为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建。麓台塔 是慈相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其平面呈八角形,共九级,高约47米(现残高45米)。我国隋唐时期的佛塔平面多为四边形,到宋代,塔的建筑平面出现了六角形和八角形两种新形式,北宋中期以后则以八角形居多。

塔身第一层外围有明清时增建的十六孔券洞式围廊,在围廊的正南方,出硬山顶抱厦3间,是为塔之入口。塔室呈八角形,内径3.3米,墙上都为仿木构斗拱,斗拱以上,渐次叠涩内收,顶端留八角叠涩天井通二层。在塔室西墙壁有券门,采用穿壁式结构,通往踏道,在厚壁内折上,环绕半周登二层。二层以上,各层内部结构改为厚壁空筒式结构,安装木过梁、木楼板、木楼梯,以供攀登。塔顶部,砖砌叠涩藻井。

塔身外形古朴,气象宏伟,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出檐与平座均为叠涩和反叠涩的制作方法。第一层塔檐与平座已毁坏。第二层塔身四面做成假窗,檐部设普拍枋,上置转角斗拱一朵,补间斗拱三朵,单抄双下昂,昂做批竹式。瓜子拱为鸳鸯交首拱。第三层以上,斗拱逐层从简,第八、九层,再无斗拱。各层塔身愈高愈短,从第三层开始,每层之东西南北四方各开一砖券直窗洞或假窗洞。塔顶施八角形基座,上置仰莲,莲瓣中托覆钵,覆钵上置宝珠。第二层塔之内壁,残存早期的千佛壁画,考其造型特点,应为金代作品。

慈相寺是一组相对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虽经历代修葺,大殿、麓台塔等主体建筑仍保留着金代木构建筑的做法,东、西窑建筑保留了山西传统民居———窑式建筑的做法,钟、鼓二楼及乐楼于高台下发券可穿行,明清建筑如钟、鼓楼的艺术构件雕刻精美,部分建筑滴水式样为盆唇式,保留着早期建筑的特点。

寺内保存有历代碑刻10余通,时代从宋庆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详细记载了慈相寺的沿革和修缮过程,为研究慈相寺的历史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杜利勇 张能改 张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