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面粉厂起家的近代首富财团: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的祖孙三代都曾是首富,家族资产万亿,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财团家族,也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但他们不割韭菜,而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的国人,有一半
穿我的,有一半吃我的。”
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
荣氏家谱不亚于何氏家谱。不过前者要比后者简单多了,几代人一心都扑在事业上。荣氏家族第一代荣熙泰在贵人太仓巨富朱仲甫的指点下创办了钱庄。1895年,荣熙泰因病离职回家休养时,已经有几千块银洋的积蓄,次年,他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分任经理与会计。1896年,荣熙泰因病去世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两位重要祖先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二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倾尽所有置办的店铺,会在短短20多年后,横扫中国的半壁江山;会在100多年以后,变成世界500强中手握万亿的资本帝国;而他们的后代,还将登上中国商人难以企及的政治巅峰。
1899年6月的一天,香港九龙码头,面容敦厚的“二木头”荣德生正从广州出差返乡,在这里中转停留。他看着码头上一袋袋堆成雪山的白面粉,把鹅卵石都给染白了,一打听,这些“洋面粉”都是要运往内地的。想到流入洋人口袋的白花花的银子,“二木头”心里像是被小虫子啃噬一般难受,一个盘桓许久的念头在他心里清晰了起来。
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他把想法告诉荣宗敬,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初,荣氏事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保兴就是保证兴旺的意思,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就是保兴面粉厂的全部家当。
从1914年到1922年,在这短短8年间,荣家面粉产业发展迅猛,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吃、穿两门是国人大事,发展实业,应从吃穿入手。”这是兄弟俩一致的想法。就在面粉厂步入正轨之后,荣宗敬“吃定两头,再做一局”,办起了棉纺厂。
1915年10月,当36台英国进口纱机转动起来的时候,上海申新纺织厂正式开工,由于一战期间向欧洲大量出口,申新厂一年的利润就可以达到100万元,人称“一件棉纱赚一只元宝”。
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抵制日货、支持国货的高潮,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以支持国货、实业救国为己任,荣氏的货物一摆出来,就被抢售一空。
荣氏兄弟赚了个盆满钵满,还赢得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
1933年,荣宗敬在自己60大寿时自豪地说:“如今的中国人,有一半穿我的,有一半吃我的。”
“资本回来了!”
百年来,荣氏家族在近现代商业舞台上大展拳脚,“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样的王牌称号一直围绕着荣家这个顶级商业豪门,而第三代荣毅仁可谓带领家族走向巅峰的代表人物。
1979年1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荣毅仁等五位中国工商界著名人士,并举办了“五老火锅宴”。回去以后,荣毅仁正式建立了中国首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简称中信。
荣毅仁意识到,与其像以前那样组建一家单打独斗的公司,不如创办一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用投融资帮助更多的企业。
创办之初,国家经济困难,中信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国务院首批拨款只能先给到2,000万。
当时有传言,中信公司完全是荣毅仁投资。实际上中信公司一开始确实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救急,荣毅仁把自己多年节省下来的存款1,000万元,以储蓄存款的方式汇入公司。
即便如此,筹备初期的中信公司,就连日常支出的杂费也没有,还是荣毅仁的夫人杨鉴清拿出1,000元解了燃眉之急。当时这1,000元现金从银行取出来送到和平宾馆后,在场很多人都松了口气,因为他们刚定了信纸信封,连付账的钱也没有,正急得团团转。
今天被人们所认识的中信,是街上随处可见的银行、证券、地产公司,是整栋整栋的高楼大厦,但在当时,中信连一间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三四十人挤在北京和平宾馆的12间客房里,干累了就躺在地上打盹,起来接着工作。
在中信成立的第一年,荣毅仁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的4000多个来访客人,和国内3000多人洽谈了业务。然而忙活了半天,中信真正谈成的项目屈指可数,公司账户很快就掉到了7位数。
当年《人民日报》跑外贸的记者计泓赓曾这么说过:“我跑过七八个口子,我感到唯独中信有点特别。一,它没有正经的办公地方,只租了和平宾馆的几间房,不像有些部委像样、气派;二,人少,总共十几个,不到某些部委一个处;三,60至70岁左右的老先生居多,大都是原来工商业者;四,业务新鲜,国际信托投资是啥东西?有啥作用?都是问号。”
1980年6月2日,中信与日本东方租赁合资成立中国东方租赁公司。融资租赁成为中国向外资开放的金融领域。两年后,中信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私募债券,成为建国以来破天荒的头一次,彻底救活了一个国家重点项目——仪征化纤。
1984年,中信发行了300亿日元、3亿港币、1.5亿元德国马克和1亿美元的债券,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工业化建设,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资金援助。
1985年,荣毅仁访美,基辛格对他的评价是:“像荣这样既了解东方(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又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实在不可多得。” 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荣毅仁用浓重的苏南方言说了一句话:“资本回来了!”
解放前荣毅仁一家合影
荣毅仁在中信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股份,他把钱借给公司不是投资,“公司到时会如数奉还。”他离开中信的那一天,中信从一开始的20来人,发展到3万多人,总资产800多亿人民币,下属33家分公司,成为国际上鼎鼎大名的跨国集团。
李嘉诚点拨,创办中信泰富
在此期间,其儿子荣智健进入中信香港任董事总经理。荣智健在父亲的老朋友——李嘉诚的点拨下,于1990年成功买下一家公司,将之更名为“中信泰富”,并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曾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首富。
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当年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因投资外汇巨亏,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作为荣氏家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信银行的第四代掌门,面对中信泰富的惊人亏损和股民的万般指责,荣智健黯然挥别为之奋斗了20年的中信泰富。
但是,荣氏家族已历经风雨,屹立百年而不倒,最后都能在浮沉动荡中化险为夷,这次引退,也绝不可能让这个商界豪门由此没落。随后,多位后辈进入家族企业。现今,在中信泰富的管理层名单上,荣氏家业第四代继承人荣智健的后代们,长子荣明杰和唯一的女儿荣明方依旧名列其中。
荣毅仁晚年全家福
荣氏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传承五代而不衰。马伯庸曾在他的古董系列小说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透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才是这个家族真正的不动产。
传承如古玩,要慢慢品
撰文 | Ja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