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九旬学者楼宇烈论笔墨琴书:志于道、游于艺
生于1934年的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今年九十周岁。作为成就斐然的知名学者,楼宇烈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佛学史等方面研究,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楼宇烈先生对于笔墨琴书等传统文人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中国所有的艺都可见,可听、可触摸,得领会其中的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能,忽视对道的体悟;中国的学问强调的是智慧之学,一切艺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对理念、观点的体悟或认同。”
楼宇烈先生
楼宇烈先生书迹
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是楼宇烈先生的道艺观。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求道的文化。文艺、武艺、技艺,楼先生都赏识。曾经有一位国学教育的同侪,请教先生,如何来做新时代的国学教育?先生便把“礼、乐、射、御、书、数”的古六艺变成了“文艺、武艺、技艺”的“新六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读古今文章,集天地正气。先生不止一次为中医呐喊,也不止一次为技艺撑腰:“我们可以从艺入手,通过艺,可视的、可听的、可触摸的具体的艺(入手),如果了解了它,喜爱了它,然后把它放到我们整体文化当中去,我们就可以领会道所包含的艺在什么地方?光讲道那是空的,你体会不到,如果我们要恢复、要振兴、要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艺入手。”从这里可以见出,先生的思想里,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通过“艺”来涵养心性,提升德行,体悟人生,传承文化。
道艺一体,道艺相参。我们在孔子学琴、春风舞雩、困于陈蔡当中看到道与艺,也在庄子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丈人承蜩当中看到道与艺,我们在墨守成规中看到道与艺,在师法自然处看到道与艺,在兰亭雅集上看到道与艺,在世外桃源里看到道与艺,在胸有成竹中看到道与艺,在一致百虑中体会大道的无处不在,也在道通为一中看到艺术的最终指向。楼先生总是讲:“中国所有的艺都可见,可听、可触摸,我们要领会其中的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能,忽视对道的体悟;也不是空谈大道,忽视对艺的表现。艺学再精,忘记了求道,就叫玩物丧志。中国的学问强调的是智慧之学,一切艺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对理念、观点的体悟或认同。”先生曾经用一幅对联来描述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
同是平常本分事;皆为悟道明心门。
书画:习字调心性,学书铸人格
笔墨琴书,先生保持着一个传统文人最典型的爱好。“书”在“六艺”之中,也可称为“书艺”,是传统知识分子必备的文化素养。先生特别喜欢用书法和人结缘,我在人教社创少儿国学刊物的时候,先生特别写了“人文立本,成人之道”来勉励我们。总是跟我们强调,汉字书写的法度(规范)——先生甚至认为书写规范这一法度就是“书法”的核心,在当今时代,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的需要。
楼先生每年都围绕中国文化写一本台历,主题不一,但是放在一起浑然一体,既不觉得君子之德佛法箴言高,亦不觉得民谚古训低。但是每一本都单独写一类,线装大开本,打开来就象是一个个独立单元的展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看到的这里,你总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哲人之朗照,不遗一隅,收归退藏,不遗一物。
楼宇烈先生书迹
先生重视礼教,希望我们重新理解礼教,他自己对待祖先的智慧,也由衷地在礼敬。这种礼敬心,我们从他的待人接物里感受得到,从他的言谈举止里感受得到,从他的书法中,那虔敬朴拙的一笔一划里,也能够感受得到。一年一年这样写下来,这种礼敬心,使人看到前贤先圣千载如一的诚敬。在先生以身示范的带领下,大家也都对书法、对笔墨有一份特殊的情怀。
习字调心性,学书铸人格;是先生的书法观。经常有人请教先生怎么看中国书画,这时候,先生就会找出欧阳修和苏东坡的书画观来和大家侃侃而谈:“欧阳修有一次在题书时说:‘古画画义不画形’;苏轼题画时讲过两句話:‘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我们来欣赏一幅画不是来看它是否形似,而是看这幅画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作者的一种心境品格。我们常常讲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写出一个字来,人家就能看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这个不绝对,但是一个人的修养到家了就体现在他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画的画、写的字,字如其人啊。所以书法、绘画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种品格,它展示给人的也是这个东西,我们去欣赏它也是去欣赏品格意境上的东西,而不是去看这幅画怎么热闹,这个字怎么让我们看不懂。所以中国的艺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深度,才算是真正的中国人的艺。”
宋代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卷》局部
昆曲:一生爱好是天然
楼宇烈先生对昆曲和古琴亦情有独钟,他由衷地喜欢昆曲独有的“水磨调”,喜欢其词藻,身段,舞台表现。1956年,北京大学成立昆曲研习社,先生1961年即加入其中,1987-2003年,连续十五年担任昆曲社社长。几十年下来,几乎每周都有各种以昆曲为主题的活动,而且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在老化学楼唱曲,耳闻目染,先生的博士生们,乃至于社会上一些慕先生之名而来的粉丝,也都参与到昆曲这门独特的传统艺术中来,楼师母经常随同左右,一起唱,一起赏,一起为后学们打拍子,点赞。
昆曲这样的剧种,极为艳丽,就象北京的西府海棠,独有一种妩媚,在声音里摇曳生姿。有一年的春天,恰好海棠盛开,胭脂一般的粉红在碧绿的新叶之中特别娇嫩,排山倒海的春气扑面而来,北京的天气却说变就变,唱完了昆曲,傍晚的时候下楼,只见漫天的雪花一会儿就洒满了大地和屋顶,海棠树上迅速地就裹上了一层雪花,那雪花之中,娇滴滴红艳艳的海棠,忽然使人想起苏轼的《寒食帖》来,特别有画面感,但因为陪楼先生等车的缘故,心里竟有一种千载难逢的安详,也在那个傍晚彻底地理解了苏轼为何钟情海棠,理解了昆曲当中“花花草草由人恋”、“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惊艳。
昆曲演员张冉(左)主演的《牡丹亭》
楼先生曾经讲过:“中国的戏剧,在昆曲方面到达了一个顶峰。只有它被称为雅部,其他的剧种都被称为花部。世界四大剧种,印度梵剧、古希腊的悲剧,日本的能剧和中国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剧本的创作编写、谱曲表演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昆曲都达到了顶点。很多曲种的舞台表演都是从昆曲延续下来。京剧更是在很多方面借鉴了昆曲。以前的京剧演员都‘昆乱不挡’。我觉得,青年人要了解这样一种历史文化,对青年人的文学修养都是一个陶冶。”先生80岁的生日,除了围绕中国文化的学术会议,大家也欢天喜地地唱了一下午曲。
歌舞宣导,书画凝神。每年的中秋节晚会和国艺苑汇报演出,昆曲、古琴、书法都是最常态的表达,先生每年都会上台打板,一起唱《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古琴:士无故不撤琴瑟
高山流水寄琴意,姹紫嫣红传曲情。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艺术,楼先生于2003年开始创办国艺苑,20年前,弹古琴的人很少,当时的北大琴社第一任社长李虎群,号称自己弹琴是“世界100强”,因为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弹古琴,也很匮乏优秀的古琴师资,楼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创建了国艺苑。
中国文化是“知音”的文化。高山流水遇知音,流传千载,孔子闻韶不知肉味,流传千载,季子访鲁闻乐而知风,流传千载……古老的中国本来有一本经典——《乐经》,至今我们仍能在《史记》当中翻阅《乐书》,感慨其中的音乐之道与琴人的心地之德。学琴,既可以了解自己——知己,也可以由琴而了解别人——知人。国艺苑的场地由楼先生自己出资租来,自己请如山法师来教授古琴,最早的时候,楼先生还提供了好几张古琴。如山法师是位韩国僧人,以琴参禅,也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楼先生的学生,还是先生在古琴艺术上的知音,在先生的感召下,博士毕业之后,如山法师留在北大“国艺苑”义务地教弹古琴,一直至今。琴室不大,只能放六张桌六张琴,一次可以有六个人同时学琴,每周一课,学制三年,跟北大一样放寒暑假,每年都用汇演来向大家汇报成绩。三年毕业之后,才有可能再招新班,不然没有空间。如此,坚持了20年,培养出一批读经史参古今的琴人。古代文人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为什么呢?先生认为琴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人生自我修养,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寻觅知音的因素。
“飞泉”琴,连珠式,晚唐制作。
六艺皆道,学过琴的人会在琴里感受到人的安静、专一与中和、雅正,清微淡远,以及洁净精微。“琴者,禁也”,君子之琴,不走邪门歪道。琴还可以淬炼我们的心性,使之通向敬、静、净的品质:“恭敬”的“敬”,“安静”的“静”,“净化”的“净”,从不同的方面来磨炼我们的信心,锻炼我们的技艺,提高我们的人品。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根本特点,所有的艺术,对我们来说,都指向体道,都指向人格的淬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精通“艺”,是为了培养人格、铸就人格、提升人格。这些都是先生谈到“琴”的时候,反复讲过的话。先生调琴的手也特别好看,指甲很长,完整地盖住了指尖,像是敦煌的音乐菩萨。
快乐老人 ,下学上达。我们有幸和先生一起在敬德书院赏月,也有幸和师母一起在东岳庙拜月,先生和师母带领弟子们从游的状态,相处的状态,最能领略到孔颜乐处的真实不虚。除了佛道医易,先生也很重视儒家,尤其是荀子。荀子曾把物分四大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气有生但无知;禽兽,有气有生有知但无义;人类,有气有生有知又有义。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以更要有知有义——“义者,宜也”,懂得“群居合一”之道,必须有一种自觉,自律。文化就在生活中间。不能离开生活来讲文化,所以先生主张:“我们传播传统文化国学,不应该光从书本上面来,也不能够光让孩子们去背书本。要给他们从生活中间体会我们传统文化,特别是孩子,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生活的习惯,就像朱熹讲的洒扫应对。”先生甚至觉得孩子们没事雕刻竹子,或者玩玩插花,都是很好的游于艺的活动;谈到教育的时候,先生也不止一次以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为教育的宗旨——顺其自然。郭橐驼其实是个园艺师,唐朝的柳宗元以此文反思为官之戒,今天的楼先生却常以此文启明教育之方。可见,园艺和教艺相通,诸艺皆通于道。
道艺:有唱应须和
与古为徒,楼先生不仅仅在思想上,艺术上,日常行为上,与古圣先贤为伍,有的时候还会和古圣先贤相唱和,最典型的就是“尽人事”与“听天命”这样的课题,我们大概很多时候都难免于纠结其中,不得脱身,苏轼曾云:
信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楼宇烈省思后,便化出了自己的心得:
尽人事者必信命,然后心安而无怨。
苏轼墨迹
与天为徒,中国艺术都有师法自然的特质,人永远也要向天地自然学习,才能从道德境界飞跃出天地境界。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这幅对联楼先生也续了两句:
活色生香笔难到,自成天籁手何能。
其中自有禅机,使人想起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先生经常在他的“三不堂”和人融成一片。所谓“三不”即是:“不苟为”“不刻意”“不执著”,他在“三不堂训”中写道:“不苟为,唯贵当;不刻意,顺自然;不执著,且随缘。因此,去过“三不堂”的人都仿佛去过了桃花源,春风同坐,秋月同辉,满堂和气。先生以一己之力保留了非常传统而纯粹的中国文化,也带领楼门的全体师生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中国文化,星星之火,不绝于缕。
(本文标题原为《 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楼宇烈先生的几个爱好》,发表略删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