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庄慎:保持困惑步入建筑实践与研究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庄慎
谈到过往的日子,庄慎笑称自己是个很健忘的人。二十来年,潜意识里还算深刻的经历,都是和建筑有关的记忆。从求学、工作聊到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反复说着“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感觉是带着孩子般好奇心的一次次的追逐,于自身的改变中思考着建筑的道理。读书很轻松
“现在也同时参与在教学,有时候也会有意比较一下,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比现在建筑专业的孩子们要轻松的多,那时候基本不会‘开夜车’加班。平时也会花很多时间上课,但不会像现在的孩子那么辛苦。现在的课程设置作业比原来的要求量高得不是一点点,我在大学的时候,时间还是很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很重要,能让你去思考学习。当时能得到的学习资料并不像现在这么多,会很认真地去分析,比如说去分析平面与功能如何关联。那时候学习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案例一般都很典型,功能、形式、概念和方法对应的相互关系特别明晰,学这些原理的时候会觉得它们是典型并容易理解的,很有趣。在学院里面教典型性的理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比较逍遥了。基本上没什么事情,很喜欢锻炼身体,早上起来到中午这段时间什么也不做,中午吃完饭就和室友骑自行车去旁边不远的虹口体育场游泳,基本一游就是一个下午,很长时间都是这样的状态。这么一折腾,晚上精神就特别好,然后开始讨论讨论论文,写写东西。
他们说我的工作精神状态一直不错,可能就是那时候练得身体特棒。这些说给现在的学生们听,恐怕会遭恨吧。”
工作不挑活
“二十世纪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毕业那时候,就业要么去设计院,要么设法去学校教书,大概就这么两个选择。当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去了同济设计院。进了设计院之后工作算是顺利的,基本是一种无缝连接的工作状态,因为做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工作的套路和学校教育差距并不太远。工作专业衔接上没有什么困难,投入实践就变成很有趣的一件事。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不管是完整的工作,还是零碎打杂的工作,所有的工作我都很愿意做。比如制作施工图,投标制定方案,在大组里面接一个地下室去画等等,在实践中慢慢获得了提升。”
开事务所有点任性
“2000年前后,国内开始有了独立事务所的氛围。那互联网也使城市与建筑的资讯和交流开始通畅。作为设计院的年轻人,我们也开始考虑独立开业。2001年,我与柳亦春、陈屹峰成立了大舍事务所,在体制之外成为了一名独立建筑师。那个时候的工作状态是很灵活的,有时是三个合伙人一起做一件事情,有时是一个人为主做一件事情,其他两个人一起讨论或者辅助,各种形式都有。从2001年到2009年我离开,我们做各种类型的项目,有些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每次项目都是一个新鲜的过程。”
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一期B4/B5 地块 2008-2010年“2009年我离开大舍,与任皓一起成立了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2010年唐煜、朱捷加入合伙,三年后稳定下来。很多人想象我们的公司,像我这种独立设计师的项目应该很单纯。但实际上我们的项目是比较杂的,有小的项目,也有大的项目,有局部改造的项目,也有完整的。开事务所如果形成所谓的产品线,就会做得越来越熟练。但我们阿科米星不是这样的,我会天然抗拒这个事情,下意识地做一些新的类型,尝试没有涉猎过的东西。我一直这样,有时候太任性了,公司同事也会提醒我要注意平衡。”
陈化成纪念馆移建改造 2014-2015年
做研究是一直坚持的
“我一直觉得做我们设计工作的,说与做最好要一致,实践与讲的道理要一致。我不喜欢那种说得高做得低的,更不喜欢那种说是一个标准与价值,做是另一套的分裂型的。我还觉得有自己的认识重要,不喜欢去验证别人证明过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坚持让实践与研究尽量对应起来,让这个过程尽量连贯,可以漫长,不要终断。”
“很多人觉得我们事务所的名字奇怪。09年成立这个事务所的时候,刚好在思考做建筑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对消费逻辑和建筑的混合性特别感兴趣,所以就把事务所起了个英文就是Atelier Archmixing,中文名字不希望起一个特别有深意的名字,最后就直接用了一个像波普文化、卡通文化的直译,阿科米星。很多人会把这个名字念错。当时我们感兴趣的是城市复杂文脉中的多重需要,建筑中的非单一性,设计中的混合组织方式。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在阿科米星接手的项目中,几乎没有针对建筑类型的特别界限,各种体量、功能类型的建筑都有所涉猎。同时,在项目中伴随着大量的城市调研。比如设计研究讨论改变、冗余、应用、调整等等,这些研究会慢慢的聚拢,原来孤立的点会串联起来。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是中国的庭院。中国传统美学思维方式有时是反常合道的,如它那种以局部感知整体的方式。那时不会想到,在若干年后再做城市研究的时候,又碰到了对局部的研究,虽然不是同一件事,但以往的思维认知不仅使我不排斥城市的局部,反而会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与思路,让我更顺利地研究下去。”
(左)上海田林新村住宅立面的搭建(右)上海田林新村住宅 爆炸图(左)虹口1617-同心路皇玛会所建筑夹缝加建爆炸图(中)逆向还原分析图 / (右)分解轴测图“这样的事情很多,点点滴滴汇聚起来,已经让这样的工作状态成了我的习惯。我一直会从设计工作中感到乐趣,是因为很多问题一直让我困惑,想去试试能不能搞得明白,能不能还有什么新的认识。我想某种程度上,困惑是一直在那里的推动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