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导演手记 | 走近上甘岭,走近硝烟深处

2024-01-04 15: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

《上甘岭》第一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在“联合国军”疯狂的炮火中,上甘岭战役拉开序幕,美军步兵7师31团和南朝鲜2师各一个营,在火炮的掩护下,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志愿军阵地冲锋。从1952年10月14日至20日,这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志愿军第15军坚守的阵地,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战斗形成了昼间敌人进攻,占领表面阵地,夜间志愿军组织反击夺回表面阵地的状态。10月20日,几乎所有阵地上的志愿军都是弹尽粮绝,15军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彪炳史册的“坑道战”。

本集聚焦上甘岭战役的准备阶段和战役的第一阶段,通过 “联合国军”将领克拉克、范佛里特与中国志愿军将领邓华、秦基伟、崔建功等人的日记与回忆录,以及大量老兵的采访,讲述这场战役为何打响,以及这场战役的重要与残酷。

导演手记

文 | 诸颖政

电影《上甘岭》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一个苹果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但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就反复多次地从相关著作中,从专家和老兵的讲述中听到,真正的上甘岭远比电影中残酷。1000公里,跨越国境的距离阻隔,以及70多年的时光阻隔,真正的上甘岭对我们来说十分陌生。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逐渐了解了这个地方、这场战役。为了将这些呈现给观众们,我们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讲述再靠近一点,让镜头再靠近一点,让画面再靠近一点,让声音再靠近一点,走近上甘岭,走近硝烟深处。

当上甘岭近在眼前

走近硝烟深处,首先要做的就是地理位置上的走近。摄制组的最优选择自然是去朝鲜,登上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真正踏上当年的战场。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首先是疫情的影响,朝鲜一直没有开放国门;其次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位于军事禁区的边缘,五圣山上还有哨所,就算能去朝鲜,登上两个高地的概率也是极低的。因此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一边积极联系去朝鲜拍摄的相关事宜,一边也在寻找其他走近这两个高地的途径。

在韩国境内向北看到的五圣山和上甘岭

我们选择从韩国一侧尽可能地靠近上甘岭。多亏志愿军第1军第7师19团团长康致中之子康明老先生的帮助,我们在金化找到了一片稻田里,这里也是车子能够行驶的尽头了。从这里向北看,五圣山和上甘岭都清晰可见。

红星的区域就是摄制组所在地点

如果换到当年美军拍摄的航拍照片里,

红星区域是摄制组所在地点

更近处无法踏足,我们选择用三维沙盘来还原战斗区域。由于能找到的比例尺更小的地形图刚好缺失上甘岭区域,我们使用了一套日据时期出版的1:50000的朝鲜地形图,来作为三维沙盘的底图。定位具体阵地位置、进攻方向等细节时,则以第15军所编1980年版《上甘岭战役资料选编》里的地图为依据。

这套地图中的上甘岭区域

负责这个三维沙盘的达瓦科技的几位,都是资深军迷,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好几次大家都开会到很晚,只为让这个沙盘能够呈现出更好的效果,从视觉效果上让观众们更加靠近上甘岭。

三维沙盘中的两个高地和五圣山

走进山林,深入山体内部

讲到上甘岭战役,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坑道。如何让观众也有深入山体内部的观感?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找到了模型师陈澍。一联系才发现,陈澍老师的搭档甄锐,还是我们的老熟人。2015年拍摄《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时,我们拍摄了大量甄锐老师制作的兵人模型。这次拜访了他们的工作室后,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要用手工制作的微缩模型,来还原上甘岭的坑道。

摄制组与陈澍、甄锐

此前陈澍老师已经完成了一个非常棒的坑道模型,展示“一个苹果的故事”。考虑到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坑道往往都比实际要宽敞,这次我们特别拜托两位老师,按照档案资料中坑道的实际大小,等比例缩小进行制作。我们做了两个模型,一个用来展现从防炮洞到坑道的变迁,另外一个则用来做上甘岭坑道的演示。

演示坑道变迁的模型顶部和中间的挡板都可以拆卸

微缩模型结合探针拍摄,展示上甘岭的坑道

我们在70多年后,在已经有了那么多讲述上甘岭战役的片子存在之后,仍然想要做一部关于上甘岭战役的纪录片,除了致敬英烈,也想要记录下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探索,以青春致敬青春。我们希望能看到年轻人以一些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来走近当年的硝烟深处。

哈尔滨无畏征途游戏开发组的部分成员

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从学生社团时期就开始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做FPS游戏的哈尔滨无畏征途游戏开发组。我们尝试与他们一起,用游戏的方式,让观众走进山林,看到发生在被“联合国军”称为“狙击兵岭”的537.7高地北山上的冷枪冷炮运动。虽然这段内容最终无缘出现在纪录片正片中,但他们多年的努力真的是很不容易,也要感谢他们对本片的大力支持。

直面开战第一天

历史影像,可以说是历史类纪录片的基石。但是战斗爆发得太突然,战场太残酷,我们并没有志愿军方面拍摄的上甘岭战役活动影像。目前可见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留下来的上甘岭战役活动影像,应该都是战后摆拍的。影像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上找到的上甘岭影像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网站上查找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美7师的档案时,我偶然发现了一些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影像资料,收归在一个专门的影像档案卷宗里,其中大部分都没有数字化,无法预览,但是有时间地点等简单的文字描述。因为这个卷宗并不是十分大,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花了几天时间,把整个卷宗都看了一遍,其中有一份档案,名为“10月14日,朝鲜某地,美7师31团医疗救护”。虽然没有任何画面可以预览,但如果这份档案的时间和部队番号没有写错,那么它有非常高的概率拍摄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开战第一天。

从“联合国军”阵地远眺上甘岭

我们通过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同事们的帮助,联系上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希望获得胶片的拷贝。大概是因为其中的“朝鲜某地”迷惑了大家,这卷胶片似乎此前并没有转制过。样片传来的时候,音像资料馆的同事还提醒我们,看起来其中并没有什么战斗画面,希望我们不要失望。结果点开样片,这卷胶片不仅拍摄于上甘岭开战当天,它还是一卷完整的,没有经过剪辑的素材,长达十分多钟,每一段素材都还打了板写明了拍摄的是什么。

这卷胶片里每一段拍摄开始前都有打板

战后的统计显示,敌人在第一天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平均每1秒,就有6枚炮弹落在志愿军的阵地上。这是朝鲜战争中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记录。而这段素材中,刚好有一部分内容,就是拍摄的大量的炮弹壳。

美军摄影师镜头下上甘岭战役期间堆积的炮弹壳

各方资料都提到了开战第一天美军的伤亡就超出预期。刚好,这段素材中也有相当的篇幅,一直在拍摄医疗站内的伤员。

美军摄影师镜头下的美军医疗站

我们还得到了长期研究上甘岭战役的张嵩山老师的帮助,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当年美军拍摄的照片。能够看到战时的的597.9高地,沿着山脊往上到主峰,一路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白色弹坑。还有几张照片,是非常完整的五圣山和上甘岭区域。后期剪辑时,我们决定给一部分能够考证原始颜色的影像资料和照片资料进行AI上色。为此剪辑师吴蔚琦老师专门拆了家里的高级显卡,带来装到剪辑的电脑上。

片头落幅背景就是上色后的美军所拍五圣山照片

这部纪录片历经数轮的反复大改,能够最终推出,要感谢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我们的帮助。许多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和独到见解,让我们得以更加了解这场战争。也要感谢长期以来寻访老兵和烈士后人的志愿者们,通过他们,在第一集中,我们找到了原15军的三位老兵唐章洪、邓彰德和何邦成老爷爷,这是目前已经数量极少的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还要感谢老兵们的家人,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才能最终完成这些访谈。

英雄们前赴后继的牺牲,是为了和平的最终降临。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走近上甘岭,走近硝烟深处,是为了把他们的故事重新带回来。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冯迪韡、谢申照工作室

原标题:《导演手记 | 走近上甘岭,走近硝烟深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