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汇流|汪兴无:一个在芝加哥筹办了二十多年“春晚”的上海人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阚莉
2024-01-19 14:54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开栏语】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的美国友好团体欢迎晚宴上指出:“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澎湃新闻国际部和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共同打造“汇流”专栏,聚焦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通过历史综述、人物访谈、时政分析等多种形式,汇集中美人民交往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讲述太平洋两岸双向奔赴的一个个逐梦故事,超越分歧、打破坚冰,挖掘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智慧,厚植友好根基、积聚友好力量,推动合作共赢的时代发展潮流。

2018年10月28日晚,第八届国会颁奖典礼(8th Annual Congressional Award Gala) 在芝加哥西北郊举行,美国国会议员丹尼·戴维斯(Danny Davis)担任主持。本届颁奖晚会上,来自15个不同族裔的32位获奖者依次上台领奖,时任大芝加哥地区华侨华人联合会(华联会)理事长汪兴无作为唯一一位华裔社区人士,获得“社区服务奖”。

自1990年定居芝加哥,汪兴无多年来热衷于社会工作,致力于社区服务,在美国担任了一系列社会兼职,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美国校友会理事、中西部分会会长,华联会主席等,连续二十多年为芝加哥的华侨华人筹办春节文艺晚会。汪兴无获奖后表示,这个奖项虽然颁给了自己,但这是整个华人社区不断发展壮大的成果,也证明了华裔社区在美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文化层面的工作,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汪兴无还领导华联会完成了大规模的捐款活动,既支援了中国,也帮助美国社会,成为两国友好交流的代表。

汪兴无作为唯一一位华人获得第八届国会颁奖典礼“社区服务奖”。图源:芝加哥侨学网

从技校生到大学生

对于汪兴无这一代的1977级大学生来说,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他们大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厚积薄发,这一群体中涌现出许多成为当代社会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的人物。

1955年,汪兴无生于中国上海,中学毕业后进入技校学习。在技校的第一年,汪兴无半工半读,一周在车间劳动,另一周在教室上课。技校里的学习让他开始接受数学、物理、语文等科目的系统教育。在一节语文课上,一篇《孙权劝学》深深触动了他。老师在讲台上朗读道:“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这几句对汪兴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深入学习的决心,至今仍然是激励他坚持日常学习的原动力。自此以后,汪兴无开始不局限于技校课程,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法语学习。

1974年,从技校毕业后,汪兴无被分配到了电机厂当工人,但他对知识的追求并未止步,而是四处寻觅各类书籍,刻苦阅读。夜校学习成为他追求知识的另一途径,当时的学习氛围并不好,有时候甚至一个教室里只有两个学生,汪兴无在夜校里学习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等大学课程。

1977年恢复高考,在厂里老师和前辈的鼓励下,汪兴无决定参加高考。距离高考仅剩40多天,他白天工作,晚上拼命备考。尽管前几年一直在学习,但缺乏系统的教育。汪兴无借来了高中数理化的全册书籍,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啃完了高中三年数理化的全部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兴无被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进入大学前,他对生物一无所知,更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这门学科。幸运的是,生物学的学习对记忆力要求较高,而这恰好是汪兴无所长,因此他的学习进展顺利。从进入大学开始,他与生物学的缘分就从未中断,毕业后一直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在这个领域耕耘了近半个世纪后,汪兴无深感专注于一个领域的探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常用“滚石不生苔” 这一俗语鼓励学生和后辈,要在一个行业坚持不懈。

2023年10月阔别故乡四年半后,汪兴无(右一)回到上海与大学同学们漫步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

艰辛的留学岁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十分朴素,出国留学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汪兴无幸运地获得了工作单位提供的公费留学机会。与此同时,他也在为自费留学做着充分准备。最终,高分的托福成绩为他赢得了前往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深造的机会,并获得了全额资助。然而,一纸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书差点断送了他的留学之路,医院甚至还下达了病危通知。汪兴无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的住院治疗,并向美国的学校申请延迟入学一学期。

1988年1月6日,身体康复后的汪兴无告别家人,前往美国开始了攻读生物学的新征程。新生活充满了新奇和机遇,对于第一次离开故土的汪兴无而言,也遭遇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刚到美国时,收到来自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一份海外版《人民日报》,思乡之情令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除了想家,文化冲击也是一项巨大挑战。汪兴无所在的学校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那里的社会氛围相对封闭,许多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融入当地环境,甚至有人陷入心理问题,有些人甚至因此辍学,前往纽约谋生。这种“文化休克”现象和孤独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留学生们常见的困难。

硕士毕业后,汪兴无到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回忆起那段岁月,汪兴无感慨地说:“生物学的科研道路是很辛苦的。它不仅要求聪明才智,还需要非常勤奋,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实验。”当时,美国的生物学博士毕业生找工作很难;即便找到工作,薪资起点也相对较低。因此,和汪兴无一同毕业的同学中,只有少数人选择继续留在这个领域。

一场手术与对生命的感悟

在美国的第12年,45岁的汪兴无成为了芝加哥杜鲁门学院(Harry S. Truman College)生物系终身教授。谈及自己在高校教授营养学的工作,汪兴无再一次使用了“幸运”一词。对他而言,营养学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刚到美国时,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汪兴无过上了在实验室、教室和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因此,他开始过度进食,缺乏锻炼和其他活动,久而久之,积劳成疾。2001年,汪兴无再次病倒。医生告诉他,他的一根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必须接受当时死亡率为1%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成功后,汪兴无科学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至今。许多年来,他身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始终保持全部正常。

汪兴无与学生合影

经历了这场手术后,汪兴无对生命的热爱注入了新的感知。对他而言,“爱”这个字最重要的是爱生命。在热爱生命的基础上,“爱”才会延伸出更多内涵,延伸出对这个世界的奉献。

2019年,汪兴无在美中餐饮业联合会的讲座上致辞。图源:芝加哥侨学网

近年来,汪兴无一直在中美两国从事健康科学的普及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一份力量。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汪兴无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增进国民健康,“流行病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的问题很棘手,所有的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井喷式爆发,这对整个中华民族是非常大的杀手。”汪兴无认为,环境质量问题是宏观的,微观层面上,个人身体状况也迫切需要关注,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吞掉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红利。“我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强国,不光是看GDP,还有更多的内涵。”汪兴无说。

2016年,汪兴无作为海外列席代表参加政协会议。

2021年,政协联系汪兴无,希望他就国民健康这一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在六年前观点的基础上,汪兴无补充了有关网络舆论的问题。汪兴无观察到,近几年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开始之后,网络上关于身体健康的内容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虚假和错误的信息,这些可能引导很多人采取不当行为。汪兴无提议要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在国民中全面持久和系统地开展健康科学的普及教育;严格管理网络健康信息的传播,尽最大可能杜绝虚假信息残害大众。

筹办海外“春晚”不只是为了娱乐

1996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美国芝加哥的华侨华人向中国人民拜年,画面左上方几位观众举起字牌,拼成了“妈妈您好”。这几个字是汪兴无用生化实验室的染料写出来的。汪兴无写下这四个字,不仅是向自己的母亲问好,更是向遥远的祖国表达问候。看到电视上播出这段画面的时候,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汪兴无感到无比激动,久久难以平静。

1996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美国芝加哥的华侨华人通过视频向中国人民拜年。图源:CCTV《华人世界》节目官网

1996年海外拜年的经历,让汪兴无坚定了筹备华侨华人自己的春节晚会的决心。在华联会工作期间,汪兴无连续二十多年坚持为芝加哥的华侨华人筹办春节文艺晚会(下文简称“春晚”)。他认为这是社会赋予他的机会,也是一项使命。

2016年,汪兴无连任华联会主席,在就职典礼上致辞。

汪兴无做了华联会主席后,华联会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次举办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四海同春”是由国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联合打造的慰侨演出。这两次演出较之前汪兴无参与的任何一次海外春晚都要大。演出的准备工作也是漫长而繁琐的。从2016年7、8月份开始,汪兴无和同事们便开始着手准备。2017年的晚会相当成功,被观众评价为“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演出”,“美轮美奂的演出让我们好像回到了祖国!”

汪兴无主持2022年华联会线上春晚。

在汪兴无看来,举办海外春晚不光是为了娱乐海外华人,更是从文化艺术的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在汪兴无担任华联会主席期间,他负责的“春晚”邀请到了许多美国各界的知名人士前来观演,包括伊利诺伊州州长、国会议员、诺贝尔奖得主等等。海外春晚团结凝聚了侨社力量,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举办海外春晚,作为海外侨领,汪兴无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也积极投入了社会工作。2020年,华联会成功完成了两次大规模捐款——一次向中国,一次向美国。当时,武汉正处于封控状态,防疫物资亟缺。华联会在中美两国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献下,筹集了十几万美元。汪兴无随后与上海的老同事联系,帮助他在国内采购医用手套、消毒工具、呼吸机等防疫物资,并将这些物资全部运送到武汉及周边地区,支援当地的抗疫工作。

随着疫情在美国蔓延,芝加哥地区也进入了封控状态。这时,华联会再次筹款购入了各类防疫物资,送往美国相关机构。这一举措不仅帮助美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友好、互助的品格,也展现了华侨华人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

“我用爸爸妈妈的语言向大家问好”

汪兴无始终保持对祖国的牵挂,在采访中也表达了对祖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自豪。作为海外侨胞,他激励自己和他人以智慧和努力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018年,汪兴无接受央视采访。图源:CCTV

因此,中美民间交流也是汪兴无挂心的一件事,特别是青少年文艺交流。汪兴无是他儿子自小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导师,他成功地培养出两位成为芝加哥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年轻音乐家,他的儿子正是其中之一。该乐团由在读高中生组成,是国际公认的最优秀的青少年管弦乐团之一。2014年,汪兴无的儿子随乐团前往中国巡演,第一站来到了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随后又去了西安、杭州演出,最后一站是汪兴无的故乡——上海。

当时汪兴无为了照顾身体状况不好的母亲,只能在美国的家中观看儿子在中国演出的视频转播。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前,汪兴无的儿子作为乐团首席代表用上海方言向观众致辞:“今朝我来到爸爸妈妈的故乡,我用爸爸妈妈的语言向大家问好”。看到这一幕,汪兴无非常自豪,同时又遗憾自己未能在现场观看演出,禁不住热泪盈眶。

美国的青少年乐团来到中国,不仅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更亲身体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汪兴无认为国内也应该主动谋划,尽可能多地促成中国的青少年团体赴美交流,在两国孩子们心中埋下中美友谊的种子,促成更多中美青少年相知相亲、携手同行,这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接续注入动力。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中美青少年交流方法需要改进的问题。他认为,青少年交流活动要减少领导讲话、宴请等形式,更要让青少年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以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阚莉,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外联室项目专员。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者外,均系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